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做父母是一生的修行,吼叫則是修行中最難的一道坎。

觸發父母吼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的行為、環境等外部因素,也有睡眠不足、情緒壓力等內部因素,更有源自早期家庭經歷的深層次因素。

不過,這些情緒觸發點都會被三個特殊又重要的因素減弱或者加強。它們分別是你的氣質、你孩子的氣質以及你們之間的相互適應。

作為父母,我們要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去理解你和他之間的氣質差異,調整我們的養育方式去適應孩子的天性。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那什麼是氣質呢?在經典書籍《你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氣質是一個人的行事風格。”簡單來說,氣質就是我們行動的方式,是行為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不同的氣質將會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孩子天生具備一套自己的個性特質,從嬰兒期開始就影響著他所面對的挑戰與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環境的改變和身體發育的不同,孩子的氣質可能也會所有不同。而這些差異,正是決定孩子們行為方式的關鍵因素。哭鬧不休的孩子很挑戰你的信心和耐心,但如果你知道這哭聲揭示了孩子的氣質,那麼你就更容易保持平靜,從而去發現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心理學家史黛拉·切斯和亞歷山大·托馬斯作為氣質研究領域的先鋒,他們把這些差異定義為9種氣質類型。這9種類型我們將分成三個維度去理解,它們分別是獨立性維度,包括敏感度、適應性和反應強度;自我控制維度,包括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和堅持度;探究維度,則包括趨避性、活動量和節律性。

那要怎麼去發現你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氣質呢?這就需要我們去仔細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方式了。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一份氣質速查測試,快拿出你的紙和筆,和家人或者幫助你帶孩子的人一起對孩子做一做這個氣質速查,看看你們看待孩子的方式是不是一致的。

首先是敏感度、適應性和反應強度的測試。

孩子對噪音、溫度、光線、食物的味道以及物品的質感是不是敏感,他會注意到生活中微小的變化嗎?他會很容易被聲音或人、事分散注意力嗎?換個環境,他能夠很好地適應嗎?當需要開始或結束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孩子會很難做到嗎?

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和爸爸媽媽出去旅遊的時候,必須得帶上自己的小被子或者小枕頭,或者某一個小玩具,不然就會在陌生的環境裡哭鬧不止,這就是對物品的敏感,也是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更是在陌生環境裡的反應強度。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反應強度高的孩子會對陌生環境產生激烈的情緒,滿懷感情地去體驗生活中的快樂和痛苦,大部分時間都是開心愉快的,但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呢,則會是嚴肅的,容易糾結在負面的情緒當中。那麼你的寶寶屬於哪一種反應強度呢?

仔細地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行為,在紙上記下你的觀察結果。

​第二種測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和專注度。

我們來回憶一下,你的孩子在生活中是開心愉快的,還是嚴肅木訥的。他容易被聲音或者人分散注意力嗎?當他開心或者難過的時候,你能夠分散他的注意力嗎?或者,他能夠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被外界打擾?

其實,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的孩子,往往也是比較敏感的孩子,他們對周圍的任何一個動靜都不會放過,很難長時間地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第三種測試:活動量、趨避性和節律性。

在活動量的速查練習中,需要你仔細地想一想,你的孩子是否總是精力旺盛,總是不停地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即使累了,或者你讓他停下來,他仍然停不下來,每天陪著他玩兒,對你來說都是一件十分辛苦的體力活。再或者,你的孩子很安靜,能夠長時間看電視或者畫畫,當然活動量大的孩子也能夠安靜地坐著看電視或者玩玩具。

對於趨避性的測試就相對簡單,只需要觀察一下孩子在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裡,他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他會即刻加入呢,還是會保持謹慎。而節律性則是指你的孩子通常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吃飯、睡覺、醒來嗎?他的行為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夠預測,或者相反,他比較多變,不按常理出牌。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當然這個測試並不能代表全部的評估,僅僅是作為我們評判孩子行為方式的一種手段。只有知道了孩子的氣質類型,才能夠知道他們的行為問題、社會交往、偏好和爭執方式,很好地開啟與孩子之間連接和理解的大門,幫助我們找到減少吼叫、享受親子時光的方法。

不過,光知道孩子的氣質類型是不夠的,父母們還需要評估一下自己,明確自己屬於哪種氣質類型。對比一下你和寶寶之間的氣質差異,你可能就會發現它帶來的影響。寶媽們回想一下,在生活中,你和孩子之間是什麼時候會發生衝突,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相處得比較愉快,這會幫助你快速地理解自己為什麼急躁,容易吼叫。

當我們對自己和寶寶的氣質有了一個清楚地認知後,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說說氣質差異如何對吼叫產生影響。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試想一下,如果你不愛動,又敏感,而這時候你的孩子正在屋子裡跑來跑去,那麼你就會忍不住發火“寶寶,你再跑來跑去我就生氣了”;如果你容易焦慮而你的孩子十分倔強,那麼當他想要什麼東西而不肯改變主意的時候,你們之間就會出現爭執;如果你處事十分靈活,就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堅持要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尤其不明白為什麼每天非得在相同的時間裡吃飯、睡覺,而當你因此衝他發火時,他反而會更加固執。

從上述的差異中,我們更加能明白注意自己的言行,確定該怎麼做。

明白了你和孩子、家人之間的氣質差別,我們就知道在生活中該注意什麼,就可以為那些生活中將要發生的事情提前做好準備,採取相應的措施。比如你的孩子是敏感型的,就不要給他選擇又大又嘈雜的學校環境,這樣他很可能對上學產生抵抗,一大早衝著他大聲嚷嚷,讓他趕快準備好去學校,並不能解決學校環境給他帶來的內心不安,但如果把他轉移到相對安靜的學校環境裡,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我們只有學會降低對孩子們的反應強度,學會自我檢查,保持平靜,才能減少吼叫。


孩子總是和自己作對?都是“氣質”搞的鬼

認真地考慮氣質的不同,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經歷和處境,知道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是怎麼努力地去了解周圍的世界,並常常產生困惑、不解,甚至害怕的情緒。而當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困擾、焦躁和缺乏經驗時,試著接納這樣的自己,慢慢地,我們就能接納家人的不同,脾氣也會越來越少。

不過,需要大家注意的一點是作為父母,理解氣質的差異對於減少爭執十分關鍵,但這並不是我們看待事物的唯一角度。你自己和孩子承受壓力的水平也是應該思考的問題,問問自己,你們昨天睡得好嗎?你有沒有花時間傾聽孩子,接納他的感受,表達你的需求?如果你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保持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