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服務,讓老百姓心滿意足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為重症患者和殘疾人家庭提供補助、救助,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通過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讓村民住上寬敞明亮的“別墅”;實施“五好”小區建設,讓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改善環衛工人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近年來,我省通過各種民生服務和民生關懷舉措,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增進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社區工作人員上門看望柯文海夫婦。

實施大病救助

讓重症患者又看到希望

“多虧得到了政府的大病救助,真是雪中送炭啊!”今年69 歲的柯文海是合肥市瑤海區方廟街道站塘社區居民。談到大病救助,柯文海有著說不完的感激。

老伴早些年遭遇車禍,落下了肢體二級殘疾,家裡僅靠柯文海打零工維持生活。兩年前,夫妻雙雙被診斷患有癌症,兩人都做了手術,不但花光了積蓄,還借了不少外債,讓這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不幸之中也有幸運。2019年,柯文海夫婦及時得到民生工程的救助,享受到2 萬元的大病救助金,這讓他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僅如此,瑤海區還給柯文海愛人辦理了殘疾補助,每個月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春節期間,社區工作人員還專門上門看望他們,送去了慰問金,鼓勵他們堅強面對生活。

在瑤海區,城鄉醫療救助資助困難群眾參保全覆蓋已經實現,在此基礎上還實現了應助盡助。住院救助和門診救助做到應救盡救,以保障困難群眾基本醫療權益為目標,最大限度減輕困難群眾醫療支出負擔。

針對困難殘疾人護理補貼,該區對符合政策規定的1901 名困難殘疾人給予生活補貼,其中一級二級殘疾人1262 人、三級四級殘疾人639 人,補助標準分別為每人每年800 元、400 元。對3629 名被評定為一級二級且需要長期照護的重度殘疾人給予護理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60 元,實行動態管理,應補盡補。

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改善了人居環境。

土地增減掛鉤

讓村民住上“連排別墅”

“真沒想到,我們農村老頭老太還能住上大別墅,而且自己不用花一分錢。”肥東縣石塘鎮塘西社區村民黃霞林說的“別墅”,來自農村土地增減掛鉤項目。這兩年,增減掛鉤項目給百姓帶來了真正的實惠,讓許多人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

黃霞林家有七口人,以前一直住在幾間平房裡。一到下雨天,家裡經常變成“魚塘”。“我家地勢較低,所以一下大雨,家裡就會發大水。”黃霞林說。去年,社區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工作人員多次上門給村民講政策。“一開始,聽說幾間小平房就能換一套大別墅,我還不太相信,心想哪有這樣的好事?後來,看到鄰居們簽了協議,而且房子也開始建設了,我這才下了決心。”

去年下半年項目開始施工,由於實行重點工程重點保障,短短几個月時間,“連排別墅”就蓋得差不多了。日前,記者走進塘西社區新建好的二層“連排別墅”時,看到黃霞林正在家裡收拾雜物。經初步裝修,房間看起來寬敞又明亮。

此次塘西社區有兩個村民組實施增減掛鉤項目,涉及150多戶,其中40多戶已經建好交房。在“別墅”前面,記者還看到一排新建的平房。原來,這是專門為村裡的五保戶、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安排的。74歲的張永茂說:“以前住小平房,光線差,還容易被水淹。現在住的房子寬敞,質量又好。”

走在塘西社區,除了一排排新房,記者還能看見許多美麗的鄉村景緻,比如精美的文化牆、精緻的涼亭等。社區黨委書記鄭傑告訴記者,這兩年正在進行省級美麗鄉村建設,包括電網改造、通自來水、修路挖塘、提升村居環境等。

據介紹,塘西社區自2014 年引進光伏發電項目,不僅每年帶來幾十萬元集體收入,還解決了幾百名村民的就業問題。“農村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百姓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鄭傑說。

有了活動室,居民文化生活更豐富。

老舊小區改造

讓群眾文化生活更豐富

“太漂亮了,三面環水,整面牆的落地鏡,有這麼多功能不同的活動室,我們再也不愁排練沒有場地了。”4 月27日,合肥市蜀山區琥珀姊妹花舞蹈隊的馬德惠老師興奮地說。

“社區沒改造前,就一個大的排練室,這裡的兄弟文藝團隊又多,大家有時很長時間都排不到一次課。”馬德惠說,他們有時只能東找西找一些空地排練,“有時聲音大了,其他居民還和我們吵。我們也很苦惱。”

“我們轄區有十多支文藝團隊、8 個黨支部,社區以前就一個簡陋的會議室和一個活動室,加上平時我們自己還有學習培訓,活動場地非常緊張。”琥珀潭社區黨委書記張虎說。近年來,社區群眾活動日益豐富,但活動場所少、條件差、設施簡陋、社區陣地建設不規範等成為限制因素。

為此,從去年開始,琥珀潭社區統籌各方面資源,對社區服務站進行全方位改造。“劃分了議事廳、圖書閱覽室、志願者工作室、舞蹈室、繪畫書法室、黨建活動室、電教室等各種主題活動空間,為轄區居民打造多元化的社區活動陣地。”張虎說。

馬德惠告訴記者,有了文化活動場地,姊妹花舞蹈隊隊伍也壯大了,“現在再也不用在外面活動了,也不擾民了,很多以前對我們排練有意見的居民,現在反而主動加入了我們的隊伍。”

張虎告訴記者,目前社區活動中心有700 多平方米,基本滿足了居民的各種活動需求。“下一步,社區將發揮社區陣地服務職能,並借力專業社會組織力量,更好地為轄區居民服務。”

近年來,蜀山區加大標準化社區建設,提升小區居民的滿意度、幸福感以及歸屬感,民生福祉明顯改善。

勞動環境改善讓劉友珍更有幹勁了。

建設環衛驛站

讓環衛工“感覺挺撐坦”

53歲的劉友珍是合肥市包河區環衛中心望湖城區域一名環衛班長。2008年,她從母親手中接過掃帚,成為家裡的“第二代環衛工”。

不同於母親以前只負責一條几百米的路段,作為班長的劉友珍,現在帶領一個班組30餘名環衛工人,負責一個區域9條道路、20多個小區周邊約48萬平方米的路面清掃保潔工作。

“我媽從1990年開始幹環衛工作,那時工具就是一把掃帚、一輛小板車,路面全是人工清掃,掃完了要用板車把垃圾拉到隔了幾條路的垃圾站。”劉友珍說,“等我開始幹環衛工作時,快車道上已經是用機械清掃了,工人只需要掃輔道和人行道。”

現在,路面保潔已經發展到灑水車沖洗,洗掃車溼掃,一條路幾十分鐘就掃得乾乾淨淨。“像油汙點清理也有專門的小型油汙車,一人一車很快就能衝乾淨。環衛工的工作環境大大改善了。”她說。

“早些年,有些人看不起環衛工,認為我們髒。”劉友珍說,“隨著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理解我們的工作。年初剷雪期間,還有市民給我們送奶茶,送圍巾。疫情期間,還有市民給我們送口罩。”劉有珍說,他們並不貪圖這些東西,“但是感覺到他們的認可,我們也更有幹勁兒了。”

劉友珍告訴記者,現在政府和社會都越來越關心環衛工人,“這些年我們的工資提高了,每個人都有保險,每天早上還有免費早餐。去年我們這個片區建了環衛驛站,中午休息時能去熱飯,保障時間比較長時能去休息,冬夏氣溫比較極端的時候能吹到空調,喝到熱水,感覺挺撐坦的。”

“我和我媽總共幹了30年的環衛工作,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覺得越來越好。我也會加把勁兒,把城市打掃得越來越美好。”劉友珍說。

朱婷秀 陳三虎 丁勤 趙傑 張宇澤 袁夢竹 王妮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劉暘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