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导言:众所周知,我们现今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系统起源于近代,基本舶来于欧洲。系统而又明确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得我们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在帮助理解文义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句读不当而产生了混淆。对于现代人来说,“标点”和“拼音”是幼儿园语文的开学第一课。那么在没有标点符号系统的古代人们是怎样进行文章阅读的?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精确的把握文意的?这对于今人来说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现代标点符号的引进和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文化在中国有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现代常用标点符号

依托于文化的传播,西方的标点符号系统也被引进到中国,这与中国落后的的文法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人创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标点符号系统的决心。1919年,以胡适、周作人、马裕藻、刘复等大学教授为代表的先进文人很不愿意看着

“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

因此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的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符号。这些标点构成了现今所使用的标点符号的最常见的部分,有了初步的较为完善的系统。在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诞生。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在胡适等人共同提出新标点动议之后,上海商报在1919年2月出版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纲要》,这是第一本用白话文和新标点写出的新书,在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作用。翌年,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下,王渊出版了带有标点符号的《水浒传》,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将标点符号应用于经典书籍。

旧式标点符号的演化发展

在这里我们我们需要科普一点历史冷知识,其实在古代中国是有标点符号的。之所以没有进入大众的视野,是因为它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标点符号系统我们又称之为新式标点符号,有新便有旧,新便是如此,旧即是如此。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勾识号


在现存最早的商代的甲骨文中便已经出现了一些标点符号的痕迹。这些标点符号的特点则是以线号为基础,有竖线号、横线号、曲线号、折线号等等。主要的功能便是起到分割卜辞的作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标点的种类有所增加,出现了勾识号、二短横号和单短横行等,同时使用频率也有所增加。

秦代是标点符号的萌芽时期。秦朝时期标点符号的种类并未有所增加很多,但是它开启了汉语标点符号的源头,奠定了后代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基础。后来的秦汉时期标点符号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黑方号、横线号、顿号、逗号、括号、马字号、儿字号、网纹号等等。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便收录了“、”,解释为:

“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在之后的魏晋至唐时期,标点符号的发展趋势是趋于保守的。宋朝是标点符号的成熟期,旧时标点系统的格局完全形成。清代之后标点符号并没有飞跃性的进步,但是其使用的范围却大大增加,超越此前任何一个时代。在坊刻书籍上,特别是民间文学作品上有所体现,大多是供低层次文化读者阅读使用。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虽然说旧式标点符号在中国有所产生、发展,并最终得以完全。但是它在主流文化圈里并没有产生过大的影响。对于官方文学以及高级文人来说,他们并不屑于使用这种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将文言文的品格有所降低(也许是想显示他们高超的文学功底吧)。因此我们虽然有标点符号,但并没有怎么用它。

文言文的另一种断句方式——句读

古人在看书籍文章时虽然不怎么用标点符号,但是有另一种方式——句读。私塾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会用红笔断句,等学生的水平提高之后,不需句读也能通读文章。后来的人们便就习惯了这种方式。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句读俗称断句,百度百科收录为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那么什么是句呢?“句”便是一个意识的完整表达结束转换到另一个意识的表达。“读”则至同一意识及事物完整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自然停顿、逗留、间隔转换。二字合起来便就有了上述所讲的功能。

相信很多人初见句读应该是在韩愈的《师说》里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指的是如果不明白剧透的话,就不能准确的理解文意。《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的记录。

古代文言文体系形成之际,因为条件限制,经书的传承唯有依靠背诵读书之后的口口相传。《朱子语类》有“汉时诸儒以经相授者,只是口传,所以记得牢”。因此文言文体系虽然不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里,古人是如何进行“断章取义”的

明刻本,无句读


以下两处呢便是我整理的关于古人行字造句利用虚词完成停顿和转换的一些基本表达,以供学习。

  • ‘夫、惟、盖、故、粤、是故、今夫、若夫、且夫、然则’常常置于句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它们前面点断句子。
  • 也、耳、焉、乎、哉、耶、欤’等多置于句尾,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它们的后面点断句子。

结语:新式标点符号系统的推行有力的促进了文化教育在大众之间的普及,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习惯了标点符号的现代人,因为缺少句读方式的锻炼,因此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便时常混淆文义,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句读是否已经过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标点符号的起源及其演变》韦湘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古代标点符号》 管锡华 巴蜀书社

《师说》 柳宗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