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人是怎么做到走南闯北的?古人:我们有雅言

中国的方言极其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曾有人打趣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如今国家大力普及普通话,这种情况有了极大的好转,但是在古代,普通人出趟远门都不是件容易事,为此,古代统治阶级可没少想过办法,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就是为了结局各地交流不便利的问题。

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人是怎么做到走南闯北的?古人:我们有雅言

可能会有人说,秦始皇推行的政策里,并没有关于语言一说啊?的确,这当然轮不到秦始皇了,毕竟在秦朝之前还有夏、商、周三朝呢,各方诸侯之间总要走动吧,战国时期的苏秦还获得了六国的相印,可见,当时早就有了相当于现在普通话的统一语言;当然,当时的普通话可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是需要专门去学的,而且名字也没这么普通,当时的普通话叫雅言。

据考证,雅言最早应该是起源于夏朝,或者更早的三皇五帝时期;虽然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但周代文字学的是商朝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所以说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相传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阳及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以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河洛语为标准音。

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人是怎么做到走南闯北的?古人:我们有雅言

在公元前770年时,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而汉朝的国语为"洛语",洛语是为承袭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雅言;汉朝的标准语洛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而西晋承袭汉代,所以也是以洛语为国语;不过在永嘉之乱时,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人是怎么做到走南闯北的?古人:我们有雅言

后来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宋朝的国语称"正音"、"雅音"。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作《平水韵》。

但是在元朝时,强推蒙古语为国语。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胡语。《洪武正韵》刊行,规范了汉语标准语。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音。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战争等因素,雅音影响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话为当时汉语标准语。

中国方言那么多,古人是怎么做到走南闯北的?古人:我们有雅言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城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而南京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相对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清朝早期,南京官话仍为官方主流标准语。但是在雍正皇帝时期设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话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

所以说,正是因为有雅言的存在,古人才能走南闯北没有障碍;如果没有雅言存在的话,苏秦岂不是要学习多个地方的方言?刘备转战大半个汉朝疆域,岂不是胡打一通?而且由于古代中国的强大,所以雅言也被推广到了周边国家,地位大概和现在的英语差不多,算是东亚地区的通用语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