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安史之亂與中唐

大唐盛世,因“安史之亂”(公元755年12月16日-公元763年2月17日)爆發戛然而止。走下神壇進入——

中唐,最常見的提法,是指從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後約70年。

755年末,漁陽鞞鼓動地來,八年時光,長安兩陷,海內虛耗,大唐王朝急劇動盪、衰落,人口從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的907萬戶,5288萬人,銳減到代宗初年的293萬戶,1692萬人(公元764年,代宗廣德二年數據),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戶口藏匿,但人口、經濟嚴重衰減是毫無疑問的。以後雖有中興,雖又百五十年,但終唐一世,直至宋初,再未達到開天盛世。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安史之亂”把唐朝切成時長大致相等的兩段(618-755,756-907),甚至把整個中國古代史也腰斬為兩段。


唐亡於公元907年,但這不重要,因為在那之前,已是藩鎮林立,民不聊生。就像一個人,病入膏肓,早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基本上昏迷不醒,死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安史之亂”不一樣,“安史之亂”前,唐朝正處於強盛的巔峰,因為安祿山叛亂,北方戰亂,導致國力急劇下降。打個比方,就像一個健康人在路上走,突然被車撞了。


政治史、經濟史上的盛唐,結束於“安史之亂”爆發;但文學史上的盛唐,還要延續幾年,甚至有一說,結束於770年,安史之亂平叛後,因為那些大詩人,王維、李白、杜甫、高適、岑參…… 無不經歷了“安史之亂”,他們的去世,才宣告這個偉大時代的結束。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中唐的政治經濟遠不如盛唐,但文化卻差不了多少。中唐詩壇先是韋應物,接下來是以錢起、郎士元為首的“大曆十才子”,然後進入了元白、韓孟、劉柳時代,形成盛唐之後第二個文學高峰。


元白詩派”以白居易為首,元稹為輔,核心人員有李紳、張籍、王建,多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韓孟詩派”則以韓愈為尊,孟郊為先導,賈島、李賀、盧仝是其骨幹,詩風較為澀麗。但元白、韓孟兩派只是詩風不同,其核心成員間關係非常密切,經常唱和。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同期還有兩個大文學家——劉禹錫柳宗元,他們的詩自有風格,自成一家,不屬於任何一派。韓愈和柳宗元還是古文運動的領導者,韓愈有學生李翱、皇甫湜、孫樵,也是古文運動的主將。與中唐文學有關的大事件是“二王八司馬事件”,“牛李黨爭”也在中唐形成。


中唐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還有姚合、張祜、許渾等。 (唐)傳奇也在中唐得到大的發展。

主要人物:

  • 韋應物(737-792)
  • 孟郊(751-814)
  • 韓愈(768-824)
  • 王建(768-835)
  • 李紳(772-846)
  • 白居易(772-846)
  • 劉禹錫(772-842)
  • 柳宗元(773-819)
  • 元稹(779-831)
  • 賈島(779-843)
  • 姚合(779-846)
  • 張籍(779-846)
  • 張祜(785-849)
  • 李賀(791-817)
  • 許渾(791-858)
  • 盧仝(795-835)


韋應物(737~792)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中唐一開始有名的,不是韓愈、白居易、劉禹錫,他們還小。豈止還小,確切說是還沒出生。一開始最有名的,是韋應物(737-792),他是京兆萬年人,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是文昌右相(武則天時期)韋待價的曾孫,玄宗末期宰相韋見素也是家族長輩。注意這個京兆萬年人和京兆韋氏,就跟有個人說,他是北京東城區機關大院長大的,姓X。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王是王維,孟是孟浩然,韋是韋應物,柳是柳宗元,這四人被認為是唐代最傑出的山水田園派詩人。韋應物跟白居易、劉禹錫還並稱“三傑”或“三賢”。“劉白”是一對超級CP(超級組合),為什麼加上他?他的年紀比另兩人足足大了35歲,伯伯輩的人物了。


原因是他們三人前後擔任過蘇州刺史,韋應物(公元788年秋-791年,貞元四年秋-貞元七年,52歲-55歲)、白居易(公元825年-826年,寶曆元年-寶曆二年,53-54歲)、劉禹錫(公元833年前後,62歲前後,任職3年)。這是他們的榮耀,更是蘇州的榮耀!所以蘇州人民建有三賢祠做永久之紀念。


作為官N代,韋應物早年生活放蕩,差不多可以算是個惡少。安史之亂後,家族遭遇不幸,他忽然痛改前非,改邪歸正,好好讀書,認真做事,變成一個好詩人、好官員。歷史上的名人,跟他類似的,有西晉“除三害”的周處。韋應物先後當過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是不是有點眼熟,後來白居易也去過江州,讀過《琵琶行》的都知道,那是他的傷心地。歷史上把韋應物叫做“韋蘇州”或“韋江州”。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他還寫過一首《寄李儋元錫》,中間有一句“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從中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名列三賢的原因之一。(注:《寄李儋元錫》是在滁州任內寫的,或作蘇州任內,誤)。而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滁州西澗》,也是在滁州刺史任上寫就的。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代門第觀念很重,世家大族擇婦聯姻,講究門當戶對,多重門第族望。韋應物出身京兆韋氏,娶妻河南元氏,嫁女弘農楊氏,兒媳為河東裴氏,都是當時的名門望族。韋應物的大女婿、楊氏女的丈夫叫楊凌,楊凌有個哥哥叫楊憑,楊憑有個女婿,出身河東柳氏,就是跟韋應物齊名的柳宗元。算起來,柳宗元要叫韋應物“阿公”。


楊氏女有個兒子(即韋應物外孫)叫楊敬之,字茂孝,元和進士,曾任國子監祭酒,大概相當於今天社科院院長兼所有985/211/“雙一流”大學校長,因為當時只此一所國立中央教育機構。楊校長寫過一首詩。

“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相逢說項斯。”


項斯因此名聲大震,遂登高科。“逢人說項”或簡稱“說項”,也就成了“誇讚稱道別人好處”的代名詞、著名典故。


韋應物詩集共有詩548首,《唐詩三百首》收錄其中12首。蘇東坡曾說,“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韋郎,中唐韋應物也。


其實跟韋應物同時代而且名氣也差不多的,還有劉長卿(726-786)、戴叔倫(732-789),不過韋應物的作品更恬淡沖和,更具中唐特色,而另兩人則具盛唐氣象。當然,中唐詩人和盛唐詩人本來也沒有明確的界限。


大曆十才子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與韋應物同時代,還有“大曆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以錢起(722-780)為首,包括李端、李益(有的版本沒他)、盧綸、司空曙、韓翃等十位詩人,社會地位相對較低,主要活躍於唐代宗大曆年間,故得此名。大曆年間是一個詩壇低谷期,盛唐詩人基本已謝世,而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柳宗元、元稹等還未成名。但這個低谷是相對低谷,因為前後都太高了,其實這幾個人,放到別的朝代,也稱得上大詩人。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錢起的代表作是《省試湘靈鼓瑟》,這首詩傳頌一時,尤其是最後一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奠定了錢起詩壇地位和不朽聲名。這是試貼詩,也就是高考作文,是錢起天寶十載(751年)參加進士考試時寫的。作為“高考作文”的試貼詩有特定格律要求,限制題目、內容、用韻,五言六韻(十二句),能成為傳世文學作品的不多,這首是個例外。不過從時間上來看,這首詩作於盛唐,錢起後期的詩作,沒有超過這一首的,除了《歸雁》差與之比肩。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錢起《歸雁》)


另一篇有名的應試詩是祖詠的《終南望餘雪》,一樣是要求六韻十二句,祖詠卻交卷了。考官讓他再續八句,他拒絕了,說我這四句已經把要說的都說完了,再續下去就是狗尾續貂、畫蛇添足。祖詠開元十二年(724)及第,但好像不是《終南望餘雪》這次考試。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祖詠《終南望餘雪》)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李益(748-829),字君虞,甘肅武威人,大曆四年(769)進士,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大和元年(827)以禮部尚書致仕(即退休)。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名篇如《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他似乎跟笛子特別有緣,還有一首《春夜聞笛》,也是代表作之一。李益的五律也不乏名篇,如《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也給表弟寫過一首著名的詩——《喜外弟盧綸見宿》,是的,這個表弟便是《塞下曲》的作者,同為“大曆十才子”的盧綸。司空曙還有幾首很著名的五律,也是送別詩,如:“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雲陽館與韓紳宿別》),“他鄉生白髮,舊國見青山”(《賊平後送人北歸》,763)。他們的詩,描述了那個動盪的時代。


韓翃有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李端有《聽箏》,都是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李端《聽箏》)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的影響


除這十人之外,還有一個郎士元(有的版本把他列入十才子之一),跟錢起齊名,並稱“錢郎”。那時候朝官外任,沒有錢起或郎士元的送行詩,很沒有面子的。


錢起有個孫子叫錢珝(xu),寫了《江行》一百首,其中第68首特別有名。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


下期預告:《劉禹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