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徽州商訓


斯商:不以見利為利,以誠為利;


斯業:不以富貴為貴,以和為貴;


斯買:不以壓價為價,以衡為價;


斯賣:不以賺贏為贏,以信為贏;


斯貨:不以奇貨為貨,以需為貨;


斯財:不以斂財為財,以均為財;


斯諾:不以應答為答,以真為答。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一、緣起:

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xi)縣、黟(yi)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

其中歙縣人多鹽商,休寧人多典當商,婺源人多茶、木商,績溪人多菜館業,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

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全國的經濟重心轉向了南方。徽州商人(又稱“新安商人”)通過新安江作為樞紐。

在這個歷史的機緣裡,徽商憑藉著地理區位和宗族關係的優勢,大規模合夥經商,獲得快速發展,在東南廣袤區域的徽州商幫如一顆明星閃耀在中國大地。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二、發展:

徽州商幫以其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商能力之強,從業人數之多,在當時中國的各大商幫中首屈一指,自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時期開啟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餘年的輝煌。

在徽商最輝煌的明清時期,“無徽不成鎮”, “全國金融幾可操縱” , 成為社會一大奇觀。

唐朝時期,祁門茶市十分興盛,休寧人更是一度行商到福建。

宋代時期,宣紙已經在四川銷售,並且出現擁有巨資的商賈。

元代時期,黟縣商人在徽州開始發放高利貸。

明成化年間,徽商進入鹽業領域,徽商自此進入最輝煌的時刻,經商足跡遍佈日本、暹羅(泰國)、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等地。


三、徽商經營根本:四大行業(鹽業、典當、茶葉和木材)

1、鹽業:徽商所從事的第一大行業。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徽州鹽商勢力很大,基本把持了全國的鹽業運輸和買賣,徽商也在這一時期控制了全國財政的4/7。

鹽業分工明確,有的是場商,有的是運商。場商從生產食鹽的灶戶購買食鹽賣給運商,有的還自行生產食鹽,利潤豐厚。運商從場商買進食鹽後,運至各地銷售,利潤比場商高很多。

運商又分為總商和散商,總商由官方指派,各散商隸屬於其下,由總商監督,查禁私鹽。而政府有關鹽政方面的事情,需同總商商討,總商這種雙重身份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總商的職位一直是徽商爭奪的焦點。

清朝揚州的八大總商中,徽州商人佔據四席。特別是清乾隆時期的商人江春擔任兩淮總商達40餘年,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現象,充分反映了徽鹽商的財雄勢大。是一個比胡雪巖更為風光的紅頂商人。


2、典當:徽商中僅次於鹽業的行業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那些擁有大量財富的徽商家族,需要新的牟利渠道,典當在當時就是一種高利貸行業。

徽商典當的經營策略,改變傳統典當的石庫形式,開始四面開門,分頭接待客人來提高經營效益,貸出的銀子成色好,分量足,利息僅一二分,至多不超過三分。為徽商贏得非常好的“商譽”。

並且徽商開設的典當鋪遍及全國,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顧客典當物品,發放高利貸,加上極好的商譽,使得其它商幫難以插足。進而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領導者的地位,一時無二。

特別是在明清時期,“徽州朝奉”更是成為徽州富商和當鋪掌櫃的專稱。和“紹興師爺”一樣成為頗具地域特色的職業。

3、茶商:徽商四大行業之三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茶葉是徽商賴以發跡的主要行業之一。徽商經營茶葉,有茶號、茶行、茶莊、茶棧等多種類型。

“茶號”類似今天的茶葉精製廠,從農民手中收購毛茶,進行精製後運銷。

“茶行”類似牙行,代茶號進行買賣,從中收取佣金。“

“茶莊”,茶葉零售商店,以經營內銷茶為主。茶的花色品種甚多,有松蘿、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數類數十種,後又有各種花茶。

“茶棧”,一般設在外銷口岸,主要是向茶號貸放茶銀,介紹茶號出賣茶葉,從中收取手續費。

在清朝乾隆時期,徽商在北京開設起家茶行,一百六十多家茶商字號,數千家茶店。茶葉幾乎成為徽商的代名詞。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4、除了以上三種行業,徽商還經營著木材生意、文房四寶、瓷器、絲綢等等,在徽州土地上,這些”中華老字號“企業也見證了徽商曾經的輝煌。如:張小泉剪刀;胡慶餘堂;王致和;謝裕大茶行;同慶樓;胡玉美;胡開文;餘良卿;紅星牌宣紙等


四、徽商擊敗其它商幫的三大奧秘:宗族勢力、攀權附貴、求取功名


中國商幫之徽商:寄命於商,榮耀中國商界三百年

1、徽商的宗族觀念: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徽商是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結成的商幫團體。徽商的成功的奧秘就是依靠宗族關係。徽商中有誰發了財,就會放貸給他的宗族子弟,並具體指導他們如何經營。如果子弟們經營不善,還可以寬限還債期限,提供重整旗鼓的機會;如果賺了錢,他們從中抽取部分利息,使得宗族快速發展。因此有一個徽州商人發跡以後,總會帶動一大批徽州人致富,使得徽商不斷壯大。

在封建社會,宗族就像一個大家庭,有他們的家法,即“族規”。徽商就是利用族規來控制宗族子弟。徽商修建宗祠,祭祀祖先,建立一套等級森嚴的宗族制度,以此來籠絡宗族子弟,增強凝聚力。就如同一首績溪民謠這樣唱道:“有生意,就停留,沒生意,去蘇州。跑來拐去到上海,託親求友尋碼頭。同鄉肯顧愛,答應給收留。”


2、攀權附貴,依靠官僚:

“以布衣結交天子”和“紅頂商人”

徽商在長期的經商實踐中清楚的認識到,依靠官僚才可能保證經營的長久性。徽商以宗族勢力為橋樑,攀附封建政府,尋求官商的雙重身份。

如胡雪巖為了投靠左宗棠,用借捐軍餉和賑災來逢迎左宗棠,使得左宗棠在皇上面前對胡雪巖大加稱讚:“胡雪巖,商賈中奇男子也。人雖出於商賈,卻有豪俠之慷慨。前次浙亡時,曾出死力相救,上年入浙,渠辦賑撫,亦實有功桑梓。”紅頂商人胡雪巖也成為徽商中最傑出的代表。


3、刻苦讀書,換取功名

徽商也深深的明白,僅僅收買投靠權貴並不是上上之策,關鍵是自己宗族有人在朝為官,才能更加保險。於是徽商拿出資金辦學,勉勵宗族子弟刻苦讀書,換取功名。

他們對宗族子弟中有才華者十分重視:”族中子弟有氣宇不凡,資廩聰慧而無力從師者,當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膏火,培植得一個兩個好人,將來作楷模,此是族黨之望,實祖宗之光,其關係匪小。“

其清朝各省狀元安徽省就有九個,位居全國第三。安徽省的八府五州中,僅徽州府就有四人。這些子弟的官僚身份,為徽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徽商具有”儒商“的美名。


四、徽商的衰敗

任何事物有興盛就有衰敗,徽州商幫從明朝中期到清朝乾隆,稱雄商界三百餘年,至清朝道光之後逐漸衰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是歷史潮流的選擇。

1、鹽商遭到的打壓:清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革除淮鹽積弊,實行“票法”,同時加大對鹽商稅收的徵收,徽商的主要行業遭到嚴重的打擊。

2、典商受到重創:對典商查禁重利,又增典稅,造成典商幾敗。

3、國外商品傾銷: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舶來品傾銷全國,徽商經營的手工業品,在機器生產的商品面前潰不成軍。

4、隨著洋商的進入,國內買辦階級勾結官紳,徽商優勢不再。

5、資金分散:徽商辛苦一生,留下鉅額財富給子孫,造成資金分散,影響了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的增值和擴大。

6、助餉、賑災和課稅:徽商向朝廷捐助的軍費開支,賑災和日益嚴重的課稅,對徽商資本產生了巨大的消耗。

徽商是封建社會經濟的產物,由於沒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國家社會性質的轉變,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在與新興的閩、粵、江、浙商幫的競爭中,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壟斷和獨佔的地位,徽商自此也逐漸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