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結果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剛剛聽到一個令人悲傷的事件。就在我們城市,一個媽媽跳樓自殺了,而導致她走極端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教育孩子。這是一位優秀的母親,曾多次受學校邀請,作為優秀學生的家長到學校分享。著實讓人心痛。

人們都說育兒是一場修行。這背後道盡了多少父母的無措與掙扎。都說父母是孩子教育的起跑線,再這樣的社會焦慮下,哪家父母不是從備孕開始就上育兒課,學習育兒心理學,誰家又能少得了幾本育兒的書呢?可是,多得是為了教育孩子而無奈焦慮的父母親......

我的好友琳琳,一位一向以耐心自詡的媽媽,最近一見面就咬牙切齒地說:“我兒子絕對是這輩子來尋仇的。原本以為網上那些輔導作業腦梗什麼的都是段子,原來真是切切實實來源於生活啊。”她痛心疾首地說:“這些年這麼多育兒書,育兒課,我算是白看白上了。”

我記起最近讀的一本書—《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的作者是拆書幫創始人趙周,主要是講述的是拆書。我感覺其中的理和我們育兒真是不謀而合:成年人讀書其實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能力。那我們在育兒路上真的遇見困難究竟該怎麼辦呢?讀完這本書,讓我有些深切的體會,也推薦給好友讀。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結果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拆為己用”才是硬道理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第一章,就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讀者讀完暢銷書《杜拉拉昇職記》,有的說她專業,有的說她有心計,還有的說她善謀略。而書中通過拆書卻給出我們不一樣的答案。從杜拉拉身上拆解出的第一個能力:注重事實,關注細節。之後大家把這樣一條學習啟發用到工作中,發現和領導彙報工作講求事實,溝通更有效率。負責銷售的和客戶將產品介紹關注細節,業績也得以提升。

看到這,作為媽媽,我便想到育兒又當如何呢?現在的教育理念提倡多誇獎,少批評。回憶一下,你對孩子誇得最多的是什麼?孩子興沖沖地跑過來,讓你看他搭好的積木,你來一句:“哇,真棒!”孩子捧著一百分試卷回來,你跟孩子豎著大拇指說:“你太厲害了。”發現沒,我們誇獎孩子是多麼的詞窮。

看完杜拉拉的例子之後,想到這點其實也可以拆用到育兒。女兒寫了一張毛筆字拿給我看,這次我沒說,哇,寫的真好看。而是耐心的把作業拿在手上,說:“呀,你這個字兒的捺角與老師的示範完全一致呀,還有這個字兒左中右結構的比例很協調哦。”女兒聽完心滿意足地說,我下次還能寫得更好呢,每個筆順都和老師示範一致。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曾說:“經驗本身有價值嗎?並非如此—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對經驗進行反思之後的智力發展。有效的學習來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對我們來說,看育兒書,甚至是看任意一本書,記住不是目的,而是能和自己的經驗發生聯繫,把知識用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結果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積極主動地引導—啟發式提問,問即是答

我們提問的時候,通常一種提問是為了得到正確答案,另一種提問是為了進行有效的學習。前通常是問“是什麼”“為什麼”,後者常問“如何”“都可以從哪些方面考慮”。提出好的問題不僅是學習能力的重要表現,加以引導還會極為有效地提升學習能力。孩子放學回家不寫作業,我們不是問“你為什麼不寫作業”,而是問“要想寫完作業還能有時間一起看會兒繪本,我們該怎麼安排呢”。

我們回答問題一種是為了給出正確答案,另一種是為了促進思考。那麼扼殺問題最大的兇手是什麼?就是直接給出答案。因為答案往往是事實性知識,最重要的學習能力不是讓孩子知道,而是讓孩子有探索未知的興趣。正確答案貌似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實際是把孩子探索未知的興趣轉化為記憶事實的苦差事。面對孩子,我們要積極引導孩子,學會啟發式提問,問即是答。

我有位老師,她初一的兒子看了電影《X戰警》之後,對哈佛大學產生了興趣。他和媽媽說自己以後想上哈佛大學。這位媽媽沒有說哈佛大學好啊,我支持你啊這類空話,也沒有給孩子講哈佛怎麼怎麼好啊,你得努力學習才能考的上。她好奇地問孩子哈佛是什麼樣的大學呢?孩子便去查了資料,告訴媽媽哈佛是一所美國的大學,是常青藤的名校。自己想學天文專業。這位媽媽又問孩子,那怎麼才能上哈佛呢?我們該做點什麼呢?孩子聽完之後又去查了資料,告訴媽媽,我現在能做的是學好英語,以後要參加托福考試。這位媽媽又問孩子,如何才能學好英語呢?你的計劃是什麼呢?孩子想了想說,媽媽我報一個班系統的學習一下,還想每天背20個單詞。此外,我還想去美國看看,看看他們的初中生是怎麼學習的。春節前,我看見朋友圈她發兒子在美國做假期交換生的照片,我便知道,他的兒子離夢想更進一步了。

如果你為人父母,想知道孩子再問一些寶貴的問題,該如何回答,那麼你也許需要準備點技巧:

l 可以先稱讚他的提問:”你這個問題問得很細緻呀!”

l 可以讓他自己嘗試回答:“你認為是為什麼呢?”

l 可以啟發他自己尋求答案:“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們查一下,好嗎?”

l 可以挑戰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延續他的問題。

l 可以和他討論,逐步塑造他大腦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結果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不能生搬硬套,拒絕“拿來主義”

最懶的學習辦法就是“拿來主義”,生搬硬套,死記硬背。看似很努力,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就好比現在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只有早起才能控制人生,結果明天你定了個四點的鬧鐘,咬牙堅持爬起來卻不知道起來幹啥,最後頭昏腦漲一整天。明天你又看了一本書,說是多讀書是最好的增值方式,你趕緊打開淘寶,買了一摞推薦書,結果放在家裡落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教育圖書。比如,《斯波克育兒經》從孕期講到新生兒,青春期,從飲食講到健康、心理,但善於學習的父母只看和自己相關的章節,將之與自己的孩子實際情況相結合,吸收相關要點並加工成為自己的信息框架。

我之前有個一起共讀《正面管教》的朋友,在讀到時間慣例表這一章節的時候,她覺得這是個不錯的辦法,回家把孩子叫過來,和五歲的兒子一起製作了時間慣例表。結果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慣例表上規定看20分鐘平板,到了時間孩子根本完全不理會。

現在育兒書籍有很多,各種育兒觀念滿天飛,其實沒有哪個是正確的,也無從確定哪些是錯誤的。我們家長是最瞭解孩子的人,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成長,發展,在不斷學習,反思中建立屬於自己的育兒體系。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進入知識付費的時代,好似不買幾門網課,不讀幾本暢銷書就out了。翻看書,一面讀書一面頻頻點頭,筆記也記了一大堆。可惜卻一直原地踏步。看似身體很勤奮,其實腦子不在線。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結果親子關係還是一團糟?

結語:作為家長,我們任重而道遠。當下我們最需要的是能夠學以致用,才有能力“雞飛狗跳”的親子關係喊停。而學習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擁有學習力,你就擁有了對生活的掌控力。面對紛雜瑣事,願你事事都能輕鬆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