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今敏導演是一位非常有個性的動畫大師,曾執導過《紅辣椒》《東京教父》等經典作品。其作品中用到了大量領先於動畫業界的手法與技巧,曾被《夢之安魂曲》等電影作品致敬,因此今敏的分鏡也經常被粉絲們形容為“教科書級別”。

各種巧妙的“轉場”(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切換)是今敏導演的動畫電影最明顯、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特徵。毫不誇張地說,隨便找一部今敏的動畫電影,都可以用其中的片段為書本上能查到的所有轉場手法配上實例。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筆者最近看了今敏關於《未麻的部屋》的製作幕後的講座,發現今敏本人並沒使用“相似性轉場、匹配轉場”等電影發燒友們常用的專業詞彙,來形容自己的鏡頭組接方式,他用的最多的一個詞是“Action Cut”。

Action Cut,顧名思義就是“動作鏡頭”。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分鏡師對原畫師下達的指示,簡稱AC。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鏡頭,所描述的動作具有連續性。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需要用幾個鏡頭來描述一個角色站立起身的過程的時候,分鏡上往往會寫上“AC”作為指示。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以宮崎駿的《魔女宅急便》的開頭部分為例,這裡用了兩個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主角琪琪向後伸手拿收音機、並坐起來的動作。為了強調動作的連續性,導演在分鏡上下達了AC的指示,原畫師會按照指示畫出一整套連貫的動作。如果沒有這個指示,我們就看不到起身的中間過程了,最終只會剩下起身前和起身後的兩個畫面。

今敏的多數轉場的技巧,都是對的“Action Cut”變通。

常見的AC指示是針對同一場景的同一人物的連貫動作;今敏則傾向於用這種連貫動作,將描寫不同場景或不同人物的鏡頭組接到一起。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比如《未麻的部屋》這個鏡頭就是利用“用鑰匙開門”這個動作,把開門的人從女人換成了男人、把場景從公寓換到了舞臺。不同的鏡頭之間,由“開門”這一共同動作的銜接,角色和場景的變化都顯得更為自然,甚至讓觀眾難以在第一時間察覺到這種變化。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再比如《盜夢偵探》中的女主角翻越欄杆的這個鏡頭,用翻越與墜落的動作,將她看到的幻象與現實世界緊密的聯繫到了一起。

其實“Action Cut”跟我們平時說的“動作匹配轉場”是同一個意思,充其量只是一種技巧、一種手法。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種手法背後所隱藏的導演的追求。

換句話說,為什麼今敏對這種手法如此的偏愛?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其實今敏自己也說過,他喜歡“光與影、表與裡、陰與陽”等等二元對立的概念,在之後創作的大多數作品中,也在有意識地追求這種二元對立。

但是,類似“幻想”與“現實”這樣的對立概念的衝突是很明顯的,如果將其一股腦地堆砌在一起,只會影響到故事的整體性,並讓觀眾在強烈的反差中產生違和感。今敏當然不滿足於讓這種“二元對立”浮於表面,失去深度與推敲的餘地。於是在建立起二元對立的設定的同時,他也在想方設法地模糊矛盾之間的界限,追求在對立中的統一。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為了實現這種對立與統一,也為了保證作品在擁有極大反差的同時仍具備整體性,今敏才會頻繁地使用Action Cut 來實現場景間的“無縫轉換”。《千年女優》中女主角得知了自己尋找多年的初戀的去向之後,便開始向目的地奔跑,這一幕跨越了時間、跨越了空間、跨越了現實與回憶。今敏利用“奔跑”這個動作,模糊了那些對立的概念,並將之前出現的所有故事線同時推向了高潮。

今敏的“轉場技巧”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追求?


觀眾在今敏的作品中,經常難以找到幻想與現實的明顯界限,甚至連錯亂的時間都注意不到。巧妙的鏡頭組接讓故事變得難以理解、難以捉摸,這是很多人說“看不懂今敏”的原因。但同時,這種讓觀眾身陷於虛實的夾縫之間難以自拔的鏡頭敘事方式,也是今敏作品的最大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