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教养?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入手吧

昨日,儿子想吃糖醋排骨,外公刚把做好的糖醋排骨放在餐桌上,儿子就迫不及待的用手在碗里拿了一块啃起来。一边啃一边说,谢谢外公给我做糖醋排骨吃。外公听着心里美滋滋的。可这个时候,我就不乐意了,一是儿子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全家人都坐在餐桌前再吃饭,二是居然用手去拿排骨,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拿他的公筷。

于是,我让他把排骨重新放回去,拿筷子重新夹起来才能吃。可老人家就说孩子才两岁多点,干嘛要这么严厉啊,不就是吃块排骨吗?是的,看上去确实只是吃了一块排骨,但他在外面如果也这样随手拿公共的食物,不等人到齐了再吃,这样是没教养的!当我说完,大家都看着我,然后儿子默默的把排骨放回了碗里,重新用筷子夹了起来。

这虽然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看来,却关乎着孩子成人以后的“纪律”。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孩子的竞争力包括学习力、耐挫力和毅力,而后面支撑的钢骨叫“纪律”。

孩子有没有“纪律”,有没有教养,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有“纪律”有教养呢?

孩子没教养?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入手吧

最基本的教养从日常饮食起居开始

想让孩子有教养,不是让他多读四书五经,不是成天和他讲道理,而是在生活中从日常饮食起居开始的。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是最容易体现个人修养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好好吃饭 。家长可以示范给孩子看,吃饭前要洗手,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能端碗。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一是出于礼貌,二是出于安全,因为吃饭说话容易噎到,严重起来甚至会出人命。另外,吃饭的时候 ,不要发出声音,特别是喝汤的时候。

除了教会孩子基本的吃饭礼仪,家长还可以教孩子懂得珍惜食物,爱惜装载食物的食器,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这样可以体现家庭中对吃饭的重视度,也可以让孩子明白,好好吃饭、珍惜食物是件重要的事。如果家长自己对吃饭的环境、礼仪也不重视,那么孩子也不会重视到哪里去。

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其实就是”纪律“,从小就做个有内在纪律的人,成人之后才会对自己有所要求,才会懂得克制。

孩子没教养?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入手吧

做任何事,都不能让孩子养成“过度”的习惯

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周末时,纵容孩子。其实我之前也是,总觉得一个星期过去了,到了周末,孩子得吃好玩好喝好,于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孩子如同我们的胃,是不能过度喂养的。无论是食物还是爱,都不可以过度。既然养成了起居有度的生活习惯,就不要在周末的时候去随意破坏。平日怎样,周末也就怎样。过度的骄纵只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

如果周末真的想陪孩子放松放松,那么大可依旧采取正常的起居饮食,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小奖励与惊喜,即让孩子高兴,又没有破坏原本的生活节奏。

孩子没教养?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入手吧

家庭,是礼貌的启蒙地

说起教养,还要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礼貌。孩子懂礼貌,是教养的基础 。可不少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外面是很讲礼貌的,但是回到家里,可能就没那么懂礼貌了。对着大人直呼其名,甚至对父母大呼小叫的。

很多家长觉得这种行为,是孩子与自己亲近的表现。其实,当孩子对自己态度不好,直呼其名时,家长应该从自己改正。比如,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有礼貌,说话时蹲下来看着孩子说,慢慢说。不要遇到不愉快的事就对着孩子吼叫。

另外,想让孩子养成在家里、在外面都是一致的礼貌行为,家长在很多细节方面也要做到一致,比如,孩子起床时,你有没有主动问早安,睡前是否道晚安,用餐时是否会和孩子打招呼并等待。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都被尊重和礼貌包围着,孩子自然会在家里学会礼貌。

我记得我有次在超市买东西,买了太多提不动,旁边的一位男士就帮了我一把,我说了声谢谢。儿子当时不到一岁,他也跟着说谢谢。当时我就想,他怎么知道说谢谢,后来想想,每次睡前我老公都会给我放一杯水在床头,我都会说谢谢。兴许,儿子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学会的。

你是什么样 孩子就是什么样

其实,教养一个孩子一点都不难。难得的改变自己。身为家长,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你孝顺父母,孩子自然会学着孝顺父母。你待人亲切,孩子自然会跟着待人亲切。你有“纪律”,孩子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中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从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变得更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