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教養?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裡入手吧

昨日,兒子想吃糖醋排骨,外公剛把做好的糖醋排骨放在餐桌上,兒子就迫不及待的用手在碗裡拿了一塊啃起來。一邊啃一邊說,謝謝外公給我做糖醋排骨吃。外公聽著心裡美滋滋的。可這個時候,我就不樂意了,一是兒子沒有像往常一樣等全家人都坐在餐桌前再吃飯,二是居然用手去拿排骨,而不是像往常一樣拿他的公筷。

於是,我讓他把排骨重新放回去,拿筷子重新夾起來才能吃。可老人家就說孩子才兩歲多點,幹嘛要這麼嚴厲啊,不就是吃塊排骨嗎?是的,看上去確實只是吃了一塊排骨,但他在外面如果也這樣隨手拿公共的食物,不等人到齊了再吃,這樣是沒教養的!當我說完,大家都看著我,然後兒子默默的把排骨放回了碗裡,重新用筷子夾了起來。

這雖然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在我看來,卻關乎著孩子成人以後的“紀律”。曾經看到過一句話,孩子的競爭力包括學習力、耐挫力和毅力,而後面支撐的鋼骨叫“紀律”。

孩子有沒有“紀律”,有沒有教養,都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有“紀律”有教養呢?

孩子沒教養?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裡入手吧

最基本的教養從日常飲食起居開始

想讓孩子有教養,不是讓他多讀四書五經,不是成天和他講道理,而是在生活中從日常飲食起居開始的。

《禮記》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是最容易體現個人修養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要好好吃飯 。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吃飯前要洗手,要等大家都到齊了,才能端碗。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一是出於禮貌,二是出於安全,因為吃飯說話容易噎到,嚴重起來甚至會出人命。另外,吃飯的時候 ,不要發出聲音,特別是喝湯的時候。

除了教會孩子基本的吃飯禮儀,家長還可以教孩子懂得珍惜食物,愛惜裝載食物的食器,並提供一個良好的就餐環境,這樣可以體現家庭中對吃飯的重視度,也可以讓孩子明白,好好吃飯、珍惜食物是件重要的事。如果家長自己對吃飯的環境、禮儀也不重視,那麼孩子也不會重視到哪裡去。

此外,家長還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 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這其實就是”紀律“,從小就做個有內在紀律的人,成人之後才會對自己有所要求,才會懂得剋制。

孩子沒教養?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裡入手吧

做任何事,都不能讓孩子養成“過度”的習慣

現在很多家長都喜歡在週末時,縱容孩子。其實我之前也是,總覺得一個星期過去了,到了週末,孩子得吃好玩好喝好,於是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

孩子如同我們的胃,是不能過度餵養的。無論是食物還是愛,都不可以過度。既然養成了起居有度的生活習慣,就不要在週末的時候去隨意破壞。平日怎樣,週末也就怎樣。過度的驕縱只會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

如果週末真的想陪孩子放鬆放鬆,那麼大可依舊採取正常的起居飲食,在此基礎上增加一些小獎勵與驚喜,即讓孩子高興,又沒有破壞原本的生活節奏。

孩子沒教養?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裡入手吧

家庭,是禮貌的啟蒙地

說起教養,還要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禮貌。孩子懂禮貌,是教養的基礎 。可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外面是很講禮貌的,但是回到家裡,可能就沒那麼懂禮貌了。對著大人直呼其名,甚至對父母大呼小叫的。

很多家長覺得這種行為,是孩子與自己親近的表現。其實,當孩子對自己態度不好,直呼其名時,家長應該從自己改正。比如,家長首先應該對孩子有禮貌,說話時蹲下來看著孩子說,慢慢說。不要遇到不愉快的事就對著孩子吼叫。

另外,想讓孩子養成在家裡、在外面都是一致的禮貌行為,家長在很多細節方面也要做到一致,比如,孩子起床時,你有沒有主動問早安,睡前是否道晚安,用餐時是否會和孩子打招呼並等待。如果一個家庭的氛圍都被尊重和禮貌包圍著,孩子自然會在家裡學會禮貌。

我記得我有次在超市買東西,買了太多提不動,旁邊的一位男士就幫了我一把,我說了聲謝謝。兒子當時不到一歲,他也跟著說謝謝。當時我就想,他怎麼知道說謝謝,後來想想,每次睡前我老公都會給我放一杯水在床頭,我都會說謝謝。興許,兒子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學會的。

你是什麼樣 孩子就是什麼樣

其實,教養一個孩子一點都不難。難得的改變自己。身為家長,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也差不到哪裡去。你孝順父母,孩子自然會學著孝順父母。你待人親切,孩子自然會跟著待人親切。你有“紀律”,孩子也會對自己嚴格要求。家長與孩子相處的分分秒秒中都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

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讓我們一起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裡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變得更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