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巨頭之券商(七)

金融三巨頭之券商(七)

這一講,我們來到第二模塊券商當中的最後一節。這一刻我要告訴你,如何提升在券商股上面賺錢的機會。


長線埋伏:

A股的券商,不論是買方拉皮條,還是賣方搏命,其實主要都賺牛市的錢。不論是抽取證券交易的佣金,還是資本中介、自營投資、資管、併購重組財務顧問,牛市生意都更多,收益都更好。

既然如此,從投資角度,有個最簡單參與券商的方式,就是長期資金,熊市低估值買入,等牛來,牛頂兌現。

說起來簡單,最好把策略儘可能寫明確,才好執行。

逃頂要義:

當券商板塊有持續表現時,往往意味著內資進場了,所以券商板塊通常被稱為牛市槓桿和市場情緒的風向標。

這種先導的作用,體現在:估值的提振,和估值的見頂,都會先於大盤。這個概念,對於逃頂的意義,要大於抄底。而且不只是幫助到投資券商的部分,還能為你的整體持倉保駕護航。

另外,對於券商的頂,要結合歷史估值,動態去看估值長期必然是下移的。


我把要點給你說說。首先看見頂先於大盤

2007年券商估值於2007年8月見頂,早於全體A股的9月,早了一個月。2009-10年券商估值於2009年12月見頂,早於全體A股的2010年11月,早了近一年。

2015年券商估值於2015年3月見頂,早於全體A股的5月,早了兩個月。


其次我們看估值長期下移。

2007年,牛頂PB估值逼近11倍,是全體A股(6倍PB)的近兩倍。

2009-10年,小牛市,券商估值頂部近8倍,仍是全體A股(4.5倍PB)的近兩倍。

2015年,券商估值頂部不到6倍,不如全體A股(6.5倍PB)。

截止2019年12月未,券商中位數PB估值1.78倍,仍比全體A股(2.32倍PB)低,且相對低了24%,劣勢比2015年牛頂時更大。


券商的估值中樞逐漸下移,有著充足的理由:

理由一:因為這也是整個A股市場的縮影。大的背景是10年前,我國貨幣發行增速快,A股的數量相對較少(10年前1000餘隻,現在接近4000只),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市場預期貨幣增發的速度高於A股發行的速度,給予較高的估值;但是現在M2的增速慢下來,未來很難再有高增速,而且證券化程度越來越高,A股不再稀缺,估值也就降下來

理由二:券商業務逐漸重資產化。

我們來從頭捋一遍券商的各項業務屬性。

經紀業務,輕資產。主要的服務成本一個是規費成本,與成交量成比例,另一個是人,人的成本可變,基本沒有虧損的風險。

承銷、併購和財務顧問、投資諮詢業務,輕資產。主要的成本還是人,高端技術人才,按需聘任。

兩融、自營業務,重資產。主要的成本是資金,需要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槓杄率過高的情況下,有侵蝕淨資本甚至破產的風險。

資管業務,輕資產。主要的成功因素是品牌、營銷、業績和商業模式。業績很難保持長期出類拔萃,商業模式的競爭是關鍵。


當前券商面臨著變局,關鍵原因是佣金率下滑和一人多戶。而變局驅使著券商開始從傳統經紀業務,向資金業務、資管業務轉型,產生分層分化:

頭部券商,向重資產金融機構靠攏,靠錢生錢的意味更濃。

中小券商,仍然倚重輕資產業務,有些靠的是地域性,有些依託的是互聯網的優勢,比如東方財富,靠流量入口獲客,靠佣金和軟件變現,有些比如天風證券則是在投研方面突出特色。

從板塊整體估值看,券商到這輪牛頂PB中位數估值應該會逼近4倍,但頭部重資產經營模式的券商,市淨率過了3倍就要進入警戒區域。

美國投行近20多年的PB估值,高點在1999年,只剛過3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