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這兩個王朝都遵循著戶籍統計的專統,以此掌握可服徭役的人丁數量。今天,這些檔案資料為我們提共了了解這一時期經濟與社會狀況的信息。因此,我們有厚厚一沓人口統計數字,但是這些數字常常是不準確的。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故宮

12世紀的宋代人口超過了1億。而據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朗第一次人口統計顯示,僅有58834711人。統計者知道,實際的總人口數應該更高,因為“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天曆三年(1330)調整後的數字有所上升,但也僅為59746433人。難道宋元易代的過程中竟損失了4000萬生命?元人入主中國是否引起人口銳減?歷史學家對此莫衷一是。有人提出,應該把至元二十六年的統計數字提高20%—50%,從而得到的假設數字在7000萬—9000萬人。這組數字似乎比較符合人們對元朝統治規模和疆域的認識,但是元代發生的諸多災禍應該也造成了某些地區人口的下降。我們還知道,在一些地區,作為蒙古人家奴的人口是不入籍的,這也是造成這部分人口從統計數字中消失的原因。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清明上河圖

明太祖急於知道自己統治著多少臣民。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370年12月14日),他下旨戶部:“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他要求重籍天下戶口,寫明各戶性別、年齡(為了區分中青年人和老幼,因為只有中青年人要負擔徭役),以及房屋、田產數量。這些信息被編製成戶帖,一份給民,另一份令有司造冊,藏於縣衙(即縣官的府署和公堂所在地)。這些統計材料稱為“黃冊”。曾有人說,這是得名於書冊的封面顏色。但實際上,封面並非黃色。3歲是孩童,15歲是少年,20歲起為丁,59歲步入老年。3歲以下尚未斷奶的小孩兒稱為“黃口”。早期的官方戶籍統計並不涉及幼童,因為考慮到兒童的自然死亡率頗高,許多孩子無法長大成人,進入賦稅體系。統計兒童人口被認為是徒勞之舉。明代則不然,故而戶籍名冊才有此名。因此,“黃冊”之“黃”的確切意思是“亦自男女之始生登籍而名之耳”。也就是說,嬰兒也不能逃脫戶籍編審。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明太祖與群臣

明代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是洪武四年(1371),不過當時有些地區並不在普查之列。天下並非皇帝說的那樣都太平了,至少有些地方不是。10年後,朝廷下令進行了第二次普查——此後,每10年造冊一次,除少數幾次中斷外,該制度與明朝相始終。根據洪武十四年(1381)上呈的數據,明代共有1064362戶,總人口為59873305人。10年後,總戶數增加約1萬戶,但是總人口卻減少了300萬人。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統計結果被重新核算,洪武二十六年(1393)給出的修正人口數量為60545812人。經過調整後,這些數據已與至元二十六年和天曆三年的數據非常接近了。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明代古畫

明朝規定,戶口每年勘核一次,人口普查則每10年進行一次。每10年一次的統計稱為“大造”,地方官往往嫌麻煩,或是填報10年前的數字,或是調整幾個數據,敷衍了事。結果,明代的人口統計數字幾乎與元代一致,有明一代的官方人口數字始終在6000萬上下浮動。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明代瓷器

對於明代的官員來說,“夫戶口之增損,國勢之強弱,於是乎在”是不言而喻的。人口增加意味著地方繁榮,地方繁榮意味著治理有方,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希望實現的圖景。這一信念也許會誘使縣官們多報人口數字,但這樣做也勢必導致本縣賦稅的提升,這又是縣官們所不樂見的,因此,他們又有把數字報得越低越好的動機。對於納稅人來說,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他們會盡量把大戶分成更多的小戶,以逃避徭役。因此,通過拆分戶口的手法,表面上,戶口的數字增加,並造成人口增長的假象;同時,實際負擔徭役的人丁數量卻減少了。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縣令

如果地方上的百姓能夠哄騙官員的話,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數據?懷疑派學者都認為,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後的統計數字皆屬地方官員虛報,掩蓋了人口增長的真實情況,但對於實際人口增長的多寡,他們卻莫衷一是。首先,他們假設這些統計數據最多不到實際人口數量的90%,因此傾向於將起始數字提高10%。其次,他們假設每年的人口增長率為3‰,由此得出,萬曆二十八年(1600)的人口數量為1.5億人,幾乎是萬曆三十年(1602)“大造”所呈報的5600萬人的3倍。極端懷疑派設定的起始數字和年均增長率(5‰—6‰)更高,因此,他們推算出的1600年的人口數量高達2.3億人。這些假說,引起了我們稱之為“統計基要派”學者的反彈。他們質疑這種拋棄已有數據而採信自己所需數據的做法。他們儘可能嚴格地採用這兩百年間的官方人口統計數據,並按照一個遠低於懷疑派的年均增長率(0.4‰)進行推算,最終得出1600年的人口數量接近6600萬人。

元明王朝,異常繁榮,看元明統治時期究竟有多少人口

明朝皇帝畫像

由此,懷疑派、極端懷疑派和基要派為我們提供了3個1600年的人口數字——6600萬、1.5億和2.3億這些數字造成的結果十分有趣,因為每種推算都暗示了一種不同的歷史發展。根據清代的記錄,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人口數量為3.13億人,道光二十年(1840)為4.3億人。我們所認定的1600年的人口數量,影響到我們對後來這些數據的解讀。如果我們採取基要派推算的人口數6600萬,則會發現18世紀的人口增長驚人,其年均增長率將接近8‰;而按照極端懷疑派推算的2.3億,則在統計上,所謂18世紀人口暴增就變成了一種假象;採取折中的數據1.5億,則得出一條平滑的長期增長曲線,即明清兩代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約3‰,這個數字較為合理。我個人傾向於採納折中的推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