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條件,讓孩子獨立

創造條件,讓孩子獨立

作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媽媽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學會獨立。比如讓孩子當一次家,既鍛鍊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又能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然而,根據以前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某個城市的高中生近六成起床不疊被子;五成從不倒垃圾。也不掃地;七成不洗晚,不洗衣服;九成從不洗菜做飯。還有部分高中生什麼家務也不做,個別人連整理書包都還要媽媽代勞,更別說給她一次當家的機會。

針對孩子做不了家務,當不了家的情況。一些媽媽給出的理由是,她還只是個孩子,她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些事等她長大了再學做也不遲。其實,這些媽媽的一片“苦”心,反而害了孩子,輕則是孩子們不會做家務,更嚴重的則是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孩子們習慣了接受照顧,而不會照顧別人,以為別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不會為別人著想,不知道自己也有關心與幫助別人的一份責任,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爸爸媽媽總是體諒小孩年紀小,對小孩的缺點視而不見,但是小孩長大以後,一旦進人社會,肯定不會受到歡迎。

孩子小時,正是品性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極具可塑性,不能因為孩子年紀小不懂的事,而讓孩子的缺點放任自流。孩子雖小,卻也具有獨立的人格,也是家庭中的一員,媽媽應該適時教育,加以指導,讓孩子在家裡承擔一定的責任,為其養成獨立的習慣創造機會。

當前我國兒童普遍存在獨立生活能力差的問題。究其原因,大多數人都歸之於“獨生子女”。其實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家庭也是獨生子女,但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則與我國的媽媽很不相同。西方國家的媽媽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摔倒了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遇到挫折了,鼓勵孩子自己克服困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媽媽給予孩子空間和機會學會獨立成長。

案例:

有一個懂事善良的小孩子,名叫曼麗。在她5歲的時候父親已經過世,陪伴著她的,只有窮困的母親和一個2歲大的妹妹。她很想幫上母親的忙,因為母親掙的錢總是難以養家餬口。

一天,曼麗幫著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丟失的筆記本,於是這位先生給了他10塊錢。曼麗把錢放到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她母親一直教育她要誠實,絕不能拿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她把這10塊錢用來買了一個盒子,三把鞋刷和一盒鞋油,接著她來到街角對每位穿著皮鞋的人說:“先生,能讓我給您的鞋擦擦油嗎!“她是那樣的彬彬有禮,因此人們很快便都注意到了她,並且也十分樂意讓她替鞋擦油。

第一天她就掙了50美分。當曼麗把錢交給母親的時候,母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喃喃地說:“你真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曼麗。我以前不知道怎樣才能賺更多的錢來買麵包,但是現在我相信我們能夠過得更好了。”從此以後,曼麗白天擦鞋,晚上到學校上課。她掙的錢已足以負擔母親和妹妹的生活了。

創造條件,讓孩子獨立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由於家境貧困,從小就經歷了痛苦和磨難,因而較早地體味到生活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現在,努力創造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能否早日當“家”,其實並非只取決於家境,而是看他有沒有經受過艱辛。我國古人也指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因此,對媽媽而言,只有立足於現在,適時地讓孩子吃點苦,才能幫助孩子將來早當家。

在此,媽媽為了孩子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讓孩子瞭解媽媽的辛苦與不易,在孩子上小學高年級或初中時,週期性地讓孩子當天(或兩三天)家,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媽媽可以找一個週末,讓孩子為第二天的生活與活動安排做一個預算與計劃,然後從第二天早上起床開始,就由孩子上崗指揮與組織一天的家務與遊玩。媽媽則在孩子指揮下加以配合,需要多少錢,買什麼菜,到哪裡玩,坐什麼車,走哪條路線,均由孩子來籌劃。

創造條件,讓孩子獨立

媽媽要放手,信任,不要干預,即使孩子安排得不是最合適,也不要當即否定,而是等第二天再與他一起總結,先讓他自己提出改進意見,然後再補充。相信孩子對這樣的活動會興致很高,也會十分用心和負責任,快樂與收穫定會出乎你的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