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連天;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節氣歌如藏頭詩般,將2500多年前先人觀天時萬物,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深深地根植於華夏民族的心底,悠悠數千載,循環往復地演繹著不改的一脈鄉愁。

節氣關乎我們的飲食、健康、農事、日子、氣候和自然界變化;更關乎我們傳統文化的光大,在二十四節氣申遺之前,我們遊走於中國各地,探尋每一座城市的節氣基因,將先賢用幾千年智慧講述的節氣變化,融入相應城市中,集結成圖文並茂的節氣人文旅遊專題,給節氣注入時代活力,為城市賦予光陰詩意。

“鐵若劍脊冰若鏡,似履踏劍摩鏡行。其直如矢矢遜疾,劍脊鏡面刮有聲。左足未住右足進,指前踵後相送迎。有時故意作欹側,凌虛自我隨縱橫。”滿族宗室“第一詩人”愛新覺羅·寶廷,在《偶齋詩草》中描繪清代冰上健兒們的高超功力,形象而生動。而珍藏於故宮的清乾隆時期的巨幅畫卷《冰嬉圖》,更是將滿清“冬至嬉冰”盛會的繁華場面,直觀而盛大地定格在世人眼前。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贏得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之前的3月份,在奧林匹克中心鳥巢體育場裡,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和姚文翰繪製的《冰嬉圖》中,花樣滑冰有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雙飛燕、千斤墜,雜技滑冰有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練兵的溜冰射箭等等場景,引發了國際奧委會評估團成員,對中國冰雪運動的悠久歷史和深厚人文的大加讚歎。

中國冰上運動源遠流長。早在隋唐時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便發明了滑冰的竹馬,成為中國人最早的滑冰的方式之一。162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冬至到來便開始在今瀋陽渾河上舉行盛大的冰上運動會,第一個項目是冰球,然後就是花樣滑冰表演。隨著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一些冰上運動也帶入了內地。乾隆皇帝每年冬至前夕,從全國各地選拔近千名“善走冰”者入宮,在太液池(今北海和中南海一帶)進行訓練表演,直至“三九”結束。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作為開啟清朝歷史畫卷、擁有3處世界遺產的古都瀋陽市,一年裡足有小半年兒都是冰天雪地。豐富的冰雪資源,以及傳承不息的、獨具滿族特色的冬季“冰嬉”,令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北方城市。

江河湖泊上的冰雪歡歌

冰嬉,是中國古代對冰上運動的統稱。這一早在隋唐時期東北少數民族間擁有廣泛興趣的運動,曾得到清朝統治者的青睞,並將其定為國俗,每年“冬至”到“三九”期間都會舉行盛大的冰嬉活動。而清代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花樣滑冰的“黃金時代”,與滿人英勇彪悍的民族性格和所處的地域環境、民族風俗等息息相關。滿族的先民肅慎、女真人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間,漫長的冬季,寒冷的氣候,平如鏡面似的湖泊,玉帶般縱橫交錯的冰河,為其開展冰雪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滑冰嬉雪成為他們必要的技能。“滑冰高手”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就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組織了一支“皆著烏喇滑子”的滑冰部隊,這支特種部隊完全靠滑冰前進,一天一夜行軍700多里,火炮也架在冰爬犁上運送。相傳當年努爾哈赤被困墨根城,城池即將陷落的時候,就是這支部隊如從天降,解了墨根城之圍。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建立“後金”政權後,努爾哈赤曾多次率領諸王、貝勒等官員及其妻妾,在瀋陽渾河舉行“冰上運動會”。跑冰、滑冰車、抽冰嘎、打滑撻、雪地走等數十餘種比賽,不一而足,甚至將雜技、舞蹈、蹴鞠等文體項目挪到了冰面上。還在冰上舉行盛大宴會,殺牛宰羊,直至盡興。

傳承數百年的冰嬉,不僅是古時皇家華麗的“冰上盛宴”,也是如今盛京城百姓休閒娛樂的重要方式。當寒風呼嘯的一夜過後,氣溫驟降到冰點,往日波光粼粼的江、河、湖面瞬時光滑如鏡。冰面剛剛結實,冰迷們就按捺不住了,各自在“朋友圈”裡一吆喝,便成群結隊地湧上冰面,迫不及待地上演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冰上狂歡。除了冰紛萬象、龍悅冰城、冰舞天地、瀋陽星漢體育中心速滑館等設施先進、層出不窮的專業滑冰場,青年公園、萬柳塘公園、勞動公園、北陵公園、萬泉公園、渾河、北運河等,被瀋陽人親暱地稱為“野冰場”的天然滑冰場,也多為市民青睞。可以說,在擁有眾多河、湖的瀋陽市的冬天裡,隨處可看到“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造工”的熱鬧場面。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位於瀋陽市北皇姑區的北陵公園,是每年冬季滑冰愛好者嚮往的地方。金瓦紅牆、古松參天,世界文化遺產莊重肅穆的美景,因湖面上熱情玩鬧的人群而更加生動起來。白雪皚皚的冰面被清理出不同的娛樂區。最受歡迎的當屬一圈圈的速滑冰道,穿著專業速滑裝備的冰迷們風馳電掣,似一團團火焰從眼前急速掠過,藉著慣性,壓低上身,抬高右腿,張開雙臂,“飄然而行陡然止,操縱自我隨縱橫。”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右面冰場上一位少年正在角落裡練習冰上旋轉,冰刀在光滑的冰面上畫出一圈圈美麗的漣漪。他的旁邊,一位老者穿著冰鞋,手握長劍,正悠悠地打著冰上太極。一動一靜,一快一慢,相得益彰。不遠處,鑿出的一道冰窟窿是冬泳愛好者們的地盤。剛從水裡出來穿著泳衣的冬泳人,身體周圍冒著霧氣,站在雪中與遊客們合著影。遠處大片的空地上,打雪仗、堆雪人、滑冰車、賽冰球、擲冰壺的歡笑聲和著抽冰尜的清脆鞭子聲,飄蕩在澄空淨宇之上。雖然身處室外,運動燃起的激情,卻似乎令人忘卻了冰點下的嚴寒。難怪相傳“到瀋陽沒去過滑冰場(包括旱冰場)看看,你都不好意思說來過瀋陽!”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塞外紫禁城

“宮城團圍凜嚴光,白天碎碎墜瓊芳。”冬日的瀋陽,被紛紛揚揚的大雪換上皎潔晶瑩的銀裝。冬至過後來到瀋陽,意境深遠的莫過於瀋陽故宮門前踏雪。這座“塞外紫禁城”早已落下歷史帷幕,在淨化的天地裡,安然靜臥於城市一隅。皚皚的白雪映襯著湛藍的天空,莊嚴的紅牆點綴以蒼翠的青松。作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瀋陽故宮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兩大“皇家建築組群”之一。它的建築風格明顯地區別於北京故宮,如果說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藝術結晶,那麼瀋陽故宮就是集多民族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文化瑰寶,帶有濃郁的滿族文化特點。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位於東路的大政殿是整個宮殿群中最先完成的建築,八角重簷攢尖式的建築風格,酷似滿族先民狩獵時所搭的帳篷。滿蒙特色的“黃琉璃綠剪邊”的瓦飾在陽光下分外醒目,盤繞朱漆紅柱上的兩條金龍栩栩如生,整座大殿氣勢非凡,是中國皇家宮苑建築之中的孤品。相傳清太宗時期,每年冬至節、元旦、萬壽節等大規模慶典儀式的朝賀和筵宴,便是在這座殿前進行的。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從殿左側翊門進入,即可看到一座鳳凰樓。此樓建在將近4米高的臺基之上,拾階而上,迎首便是乾隆皇帝御賜的“紫氣東來”牌匾,寓意著大清王朝的盛世是源於盛京。鳳凰樓和後宮均建在人工堆砌的高臺之上,而崇政殿等則建於平地,“宮高殿低” 的風格和北京故宮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講解員說,滿族先人是以遊獵為主的山地民族,長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擇高而居的生活習慣並代代相傳。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皇太極夫婦居住的清寧宮裡,“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是整個建築中滿族風格最濃郁的一所。滿族人冬天多在室內活動,“萬字炕”配以火盆或熏籠是應冬季嚴寒氣候所要取暖驅寒方式。永福宮中的“悠車”(盛載嬰兒的搖籃),則使人聯想起“東北三大怪”之一的“養個孩子吊起來”。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火炕上剪出“貓冬”的愜意

要深入感受寒冷冬日裡的關東文化,就要到瀋陽周邊的村屯、特別是滿族文化傳承相對較好的村屯,看看那裡的婦女,喜歡盤坐在熱炕頭,納鞋底、剪窗花、抽菸袋、歘嘎拉哈各種各樣的貓冬活動……

在瀋陽隕石山滿族民俗村,如今自己縫製鞋襪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而表現滿族人日常生活的剪紙藝術,卻是遍地開花。每逢冬至、過年等節日,或出嫁、生子、壽辰等佳期,一代又一代滿族人都用紅紙剪製出各種吉祥喜慶的花樣,貼在窗戶上、屋簷下,或放在嫁妝、彩禮、祝壽禮物上面,以增加祥瑞吉慶的氣氛。滿族剪紙傳承人關長勝、初春枝等所剪的《九九歌》,便是記錄了冬至後進入數九的寒暖變化規律,內容精細,情趣盎然。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至今,年老或一些年輕的滿族剪紙藝人,憑藉一把剪刀,不描不畫、不打底稿,將日常所見皆融入到作品中。《祭祖》、《掛籤》、《野祭》、《嬤嬤人兒》、《人參姑娘》、《東北三大怪》、《滿族食俗》、《節氣系列》等傳統作品,造型簡練,線條粗獷,技法古樸,載滿了滿族人對自然神祗的敬畏。對祖先的感恩情懷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一些作品先後被美國、瑞士、德國等國的民俗專家及博物館收藏。在瀋陽隕石山滿族民俗村裡,有一座仿古建築“滿族剪紙館”,在那裡,我們看到了近百幅滿族剪紙作品。這些作品是滿族民間剪紙藝人制作的精品,體現了不同的滿族剪紙風格。

冬至嬉冰話盛京,林夕的節氣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