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春季】

一、立春(公曆2月3-5日交節)

立春,俗稱“打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又名正月節、立春節、歲首、歲旦等。它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在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

二、雨水(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雨水為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表示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在北方舊俗裡,這一天普通人家要吃麵條、春餅、爆玉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會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水餃叫“龍耳”;麵條叫“龍鬚”。

三、驚蟄(3月5-7日交節)

古稱“啟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雷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因而,驚蟄當日,人們便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因梨生津解渴,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四、春分(3月20-22日交節)

有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所以春分又稱“日中”、“日夜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五、清明(4月4-6日交節)

清明,春分之後十五日,此時萬物潔淨而清明,氣候清爽,景物明朗,所以得名。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六、穀雨(4月19-21日交節)

俗話說:“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夠茁壯生長。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對於漁家而言,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北方有穀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而南方則有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

【夏季】

七、立夏(公曆5月5-7日交節)

顧名思義,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時間實際上並不一致。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民間有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立夏飯”、,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

八、小滿(5月20-22日交節)

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小滿之日苦菜秀。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

九、芒種(6月5-7日交節)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有祭餞花神的風俗。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十、夏至(6月21-22日交節)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

十一、小暑(7月6-8日交節)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小暑前後,我國盆地西部,就會進入暴雨最多季節。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

十二、大暑(7月22-24日交節)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也是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雨水最豐沛、雷暴最常見的時期。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而廣地區,則有吃仙草的習俗,也叫涼粉、燒仙草。

【秋季】

十三、立秋(公曆8月7-9日交節)

“立秋之日涼風至”明確地把立秋與天涼聯繫起來。可見,立秋就是涼爽的秋季開始了。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

十四、處暑(8月22-24日交節)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處暑煎藥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

十五、白露(9月7-9日交節)

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天氣已經轉涼。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白露這天,民間習俗各不相同。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福州人認為龍眼很補,老蘇州會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養陰潤肺。

十六、秋分(9月22-24日交節)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滷入味。

十七、寒露(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後,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是露水將要凝結成霜的前奏。寒露正是一年之中氣溫由涼爽到寒冷的開始。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寒露的另一大習俗是吃螃蟹。

十八、霜降(10月23-24日交節)

這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在霜降這天,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冬季】

十九、立冬(公曆11月7-8日交節)

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也表示寒冷冬季的開始。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民間有吃:甘蔗、羊肉、水餃、炒香飯的習俗。

二十、小雪(11月22-23日交節)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二十一、大雪(12月6-8日交節)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俗語有“小雪醃菜,大雪醃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準備醃肉,稱為“鹹貨”。

二十二、冬至(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又稱冬節、亞歲等,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二十三、小寒(1月5-7日交節)

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每逢小寒節氣,飲食上“小寒”節氣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

二十四、大寒(1月20-21日交節)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

中國傳統24節氣詳解

大寒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