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长平之战”,一场因关乎天下气运而注定永载史册的宏大战役,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可不论人们怎么去探索,研究。其结果终究逃不出对“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指责和对“百万人屠”白起的追慕。而在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之后,堂堂赵国大将赵括也就不出所料的成了遗臭万年的反面人物。正所谓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自古以来,无论是看事情还是求真相,哪有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道理?就此而言,倘若我们真要追究“长平之战”的第一责任人的话,那么驰骋疆场、杀身成仁的赵括就绝不应该成为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因为,归根结底的讲,他不过是个替人背锅的背锅侠罢了。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一:上党之战——秦国东出以谋天下的第一战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日益膨胀的国力促使他有了席卷天下的实力和欲望,但“阏与之战”的惨败无疑破碎了秦朝试图通过赵国来打通东出之路的计划。当此之际,魏人范睢入秦,向秦昭襄王点明,秦之败,是因为“越人之国而攻之。”的战略不当所致。并以“韩、魏处天下之中枢,且秦、韩两国地形交错,互为犬牙之势,实乃秦之心腹之患”的理由,提出“远交而近攻”,即:结齐、联楚、威赵而收韩、魏,渐次推进以谋天下的军事战略。当此之际,原本就因东出受挫而懊恼沮丧的秦昭襄王不禁闻言大喜,不仅完全采纳范睢的建议,更命其以客卿的身份担任相国之要职,全权负责秦国的军政大权。

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主政秦国而迫切希望做出政绩的范睢,于是在公元前265年到公元前262年的三年时间里。连续不间断的对毗邻的韩国发动猛烈的攻击,并先后夺得少曲、高平、陉城、南阳、野王等五座名城,不仅完全切断韩国本土与上党郡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将偌大个韩国拦腰截为两段。当此之际,原本就因为“伊阙之战”而元气大伤,并就此患上“秦国恐惧症”的韩桓惠王在稍事抵抗之后,就果断的采取了壮士断腕的手段,派阳成君赶赴秦国,贡献上党地图以为求和之用。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曰:“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

但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在得知韩桓惠王业已弃上党于不顾后,久为困兽之斗的上党百姓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家乡。他们在原太守靳黄重的率领之下,毅然决然的许下了与上党郡共存亡的诺言。眼见投降不成而又恐秦国继续进攻的韩桓惠王不得不命令冯亭前往接替靳黈(tǒu)并具体负责献城事宜。但殊无识人之明的桓惠王哪里知道,新任太守冯亭同样也是个宁死不降的角色。于是,刚刚接手上党的冯亭随即无视韩王的命令而做出与上党百姓同生共死的决定。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后三日,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

公元前262年,上党郡守冯亭率领久为困兽之斗的上党百姓,主动联系赵国并表达了自己投效的欲望,当此之际,素无主见的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极力支持下,“贪于不用兵而得城十七”的巨大利益,不仅迅速的接纳了上党郡的投诚,而且还封冯亭为华阳君。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且说“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眼见辛苦数年的成果一朝之间为赵国所得的秦军哪肯就此罢休?更何况,秦军攻打上党,本就是存了以此作为攻赵基地的打算。如此一来,自然就更加容不得赵国口中夺食的不义之举。于是,满怀怨怒的秦军随即调整战略,兵分两路,一方面攻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借此以牵制韩军,使其无暇他顾;另一方面则以左庶长王龁为将,继续率军攻打上党郡。眼见情势急转直下的赵王只能命令赵将廉颇率重兵进入上党,并在现在的长治县八义乡东坪、西坪以及石后堡等地建立壁垒。借此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对峙于长平之地。至此,一场规模空前强大,事关天下气运的大战一触即发。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二:名将廉颇的“持久战”——坚壁不出,以逸待劳

所谓“千里趋利者厥上将军”,且不说秦赵两国在长平一线的僵持战中的消耗如何,单就秦军自公元前265年发兵进攻韩国上党以来,常年暴师在外,以及上党郡奋力抵抗宁死不降的客观现实而言,无论是粮草的补给、军士的伤亡,还是兵源的补充,秦国都已经到了疲于应付的阶段。换言之,对于劳师远征的秦军而言,唯有速战速决才是其取胜的捷径所在。所以,即便廉颇已经建立了“上党至长平一带”的攻防战线,秦军依然执着的贯彻着“速战”的战略。

四月,龁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 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据此可知,早在廉颇选择“坚壁不战,固守待援”的战略之前,他也曾动过速战速决的心思。而其之所以转变战略,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秦军的骁悍与凶猛并不是当时的赵军所能匹敌。换言之,由“对战而对峙”的战略转变是廉颇基于战场的具体形势而做出的准确决策,但这一决策却并不是高居庙堂之上的赵孝成王等人所能理解和体会的。也就是说,当“长平之战”的形势发展到现在的时候,廉颇与赵国的决策层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战略矛盾。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三:一君无能,累死天下——失败的赵国政治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自古行军作战,必然先有成算在胸,然后才可以挥百万之师,战豺狼虎豹。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场战争都是对国家领导人和军事指挥者的巨大考验。但在“长平之战”中,身为一国之君的赵孝成王却一直处于不在线状态,若不是他在政治上的一再失误,名将如廉颇者又怎会输掉这场事关天下气运的大战?

首先,早在赵国接手上党之前,平阳君赵豹就曾对当时天下的形势厉害和秦赵两国的综合国有过严谨而深刻的预估和判定。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就平阳军赵豹和赵孝成王的对话而言,赵豹对秦赵两国势必会因上党郡事件而开战有着明确的认知。而唯独身为一国之君的赵孝成王却还沉浸在“人怀吾德”的梦幻之中不能醒来。“一将无能尚且害死三军”,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换言之,正是赵孝成王对秦军东出的野心的预估不足和对秦赵两国实力的认知欠缺,才导致了他在“长平之战”中的一错再错。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其次,在秦、赵两国迫于形势而不得不进入僵持阶段后,为了改变战场的情势而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秦、赵两国都加紧了外交活动。但前期刚强而后期软弱的赵孝成王最先想到的却不是联合韩、魏共抗秦国,而是慑于秦王的威势,希望遣使赴秦求和。于是,他再次拒绝上卿虞卿提出的“派遣使者带着重宝去贿赂楚国和魏国,与之结成同盟作为自己的外援,然后以此逼迫秦国媾和”的建议。而命令赵国贵臣郑朱带着赵国的诚意前往秦国寻求合议的机会。

谁料赵孝成王此举不仅没能收获预期的效果,反而还因此而中了秦国的奸计,秦昭襄王一方面故意尊显郑朱来懈怠赵孝成王的警惕之心,另一方面则放出消息,使楚、魏两国误认为秦、赵已然和谈而疏远赵国。除此之外,他又与魏国暗通款曲,私下许诺割让韩国的垣雍给魏国,再次坚定魏国的中立之心。就这样,媾和心切的赵国不仅没能和秦国达成停战协议,甚至还因此而陷于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再次,外交胜利的秦国虽然达成了孤立赵国的战略目的,但终究还是没能在战场上取得丝毫的进展。于是,秦相范睢又针对廉颇与赵孝成王之间存在的战略矛盾施行反间计。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就这样,廉颇定下的“坚壁不战,固守待援”的战略战策被求战心切的赵孝成王毁于一旦。“长平之战”僵持不下的战略形势亦因此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数。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话说“临阵易将”本就是兵家之大忌,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既定的战略规划会发生变化,更意味着决策层已经对身在前线的将军和士兵产生了疑忌和不满。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赵孝成王的这招臭棋葬送了四十万骁勇善战的赵卒士兵。因为,无论是刚刚走马上任的赵括,还是已然坚守数年的赵军,此时此刻,他们都面临着来此决策层的巨大的精神压力,而这种负担又会直接摧毁他们临阵杀敌的勇气和信心,进而使敌人有机可趁。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四:千古第一“大锅”——赵孝成王的“锅”

随着赵孝成王的换将之举,秦国也就如愿以偿的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所以,在秉承赵王“速战求胜”的意图的赵括撤换驻防、变更制度,摆开架势要与秦军决战的时候。沉稳老练的秦将白起自然也就理所当然的利用起赵括急于求战的迫切心理,以“佯退诱敌,分割包围”的战略将其“聚而歼之”。

而就在赵军因为数战不利,只能筑垒待援的时候,还不等后知后觉的赵孝成王有所行动,密切关注战场形势的秦昭襄王早已亲自赶赴河内,以赐民爵一级的方式尽征天下15岁以上的男丁,将其编组成军调往长平,一举占据昌平以北及其以东的高地,彻底切断赵国的援军和粮运。如此一来,深陷重围的赵括军团在粮草不济、援军绝无的情形下困守四十余日之后,不得不试图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但人数数倍于赵,且养精蓄锐已久的虎狼之秦又岂是这么容易就可以被攻破的?不久,因突围无望而战败力竭的赵括自杀殉国,剩下的赵军则尽数器械投降。

闲谈乱侃之——千古冤忠,沉冤难雪,遗臭万年的背锅侠赵括!

纵观“长平之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赵孝成王以“外行领导内行”的举动才是长平战败的根本原因,换言之,少年英才的赵括不过是被时代选中的可怜人,是替赵孝成王背锅的背锅侠。倘若排除这一切而不论的话,在我看来,赵括不但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且还是理论与实践并长的狠角色,不然,他又如何能够以一人之力而力抗白起、王龁两大战将呢?毕竟,谁都无法否认,战胜于长平的秦军在此战中也是伤亡过半,元气大伤。就此而言,赵括此战,虽败犹荣,足称名将而无愧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