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

作者 | 網絡

來源 | 家教尚書365(ID: jiajiaoshangshu365)、好分數(ID:haofenshu)

海狸想說

上週家暴的話題,引爆了網絡,而女性作為家暴受害者,也受到了全網的支援,不僅是法律上的,還有情感上的。

在事件發酵一週後,仔細想想,我們聚焦了家暴對女性的傷害,卻忽略了家暴家庭中的孩子的狀態,他們究竟會經歷什麼呢?

01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那些從小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

這9000萬孩子中,有的是家暴目睹兒童,有的還是家暴直接受害者。

38歲的導演黃莉,在《演說家》的舞臺上,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1歲那年,她在睡夢中被父母吵架的聲音吵醒,她從門縫中目睹了媽媽被施暴的全過程。

從那開始,媽媽經常無緣無故的打她,而且都是在爸爸不在家的時候。

她從來不敢告訴爸爸,因為她怕爸爸知道了,更加嚴重的打媽媽,而媽媽會更加嚴重的打她。

她不能反抗,只有隱忍。

11歲的黃莉,在課桌上寫下了一個“忍”字,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長大,能夠遠走高飛。

19歲的時候,她獨自一人去北京,成為一名北漂。

逃離了家庭,可暴力的陰影,一直在她身上延續,像陰霾一樣籠罩著她的人生。

她習慣了隱忍和犧牲的方式,在親密關係中,她說:

“我從小沒有學會反抗,也沒有學會保護自己,所以在後來所有的親密關係當中,我也只會一種相處的模式,就是隱忍和犧牲。

可是一味的隱忍和犧牲,並沒有換來愛和尊重,而是變本加厲的索取和傷害。”

黃莉用了27年的時間,經過4年的心理治療,才敢講出這些過往,而那些至今還在捂著傷疤哭泣的孩子呢?

施暴者喜歡對親近、無反抗能力的人的發洩,孩子,是多“合適”的發洩對象啊!

有的人,像黃莉的媽媽一樣,把怒氣轉移給孩子;有的人,是打老婆的時候,“順便”打一下孩子。

黃莉的爸爸一直都不知道媽媽在打她,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被“偷偷”的打?

我們必須對家暴零容忍,因為孩子很有可能是家暴的直接受害者。

02

針對兒童習得暴力行為的原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做過一個實驗。

研究者從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中,各挑選了36名男孩和女孩,並分成三個組。

其中,有一組兒童會觀察成人對波比娃娃施暴的場面。

那個人會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後反覆擊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拋向空中,並在房間裡踢來踢去。

一邊踢,一邊謾罵,暴力場面持續10分鐘後,實驗者會把孩子帶走。

最後,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會被帶進一個放置了攻擊性玩具的活動室。

研究人員等著孩子們對此作出反應。

實驗發現,那些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其攻擊性,遠高於別的孩子。

在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現出104次暴力行為,而女孩只有48.4次。

同時,男孩的身體攻擊傾向明顯,而女孩的語言攻擊傾向明顯。

班杜拉相信,當成人在兒童面前施暴時,就等於在給兒童傳達這樣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許的。

因此,兒童自身對攻擊傾向的抑制,就會減少。

當一個孩子成長於家暴環境中時,他每次捱打,都會加深一個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如果這個想法在他今後的成長中,沒有得到修正,他就會從“受虐者”逐漸變成“施虐者”。

在精神分析中,我們把這個叫做認同。

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認同。

他們認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並相信,這種力量可以幫他們改變“受虐”的命運。

施暴是一種極端低智的行為,說明這個人心智極度不成熟,或者說還沒進化好。

所以當家暴者自己無法通過正常溝通途徑來解決問題時,就會心智退化到一種很幼稚的狀態,想簡單粗暴地用暴力“解決問題”,用這種力量來讓“受虐者”認同自己。

03

小海狸還想跟大家強調,不止男人打女人叫家暴,家長打孩子一樣叫家暴,而且成年人與幼童的體力懸殊更大。

調查顯示,中國家庭暴力的發生率是29.7%-35.7%,其中,有1/4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還有些是反社會型人格。

當這些遭遇家暴的孩子,逐漸成年後,幼時埋下的“施暴種子”,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除,反而會因為力量上的優勢,逐漸讓這個種子發芽。

弱者雖然需要保護,但我不希望弱者永遠是弱者。我希望他們通過努力,戰勝自己,勇於面對生活。

對“施虐者”來說,最大的敵人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裡。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暴者無論是男性向女性施暴還是成年人向孩子施暴,本質都是說明這個人內心是極度自卑、懦弱的,不論現實層面是否取得不錯的成績。

當他們一次次對別人施暴,想讓自己變強,想除掉內心深處,那個脆弱的自己時,他們註定要失敗。

因為他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那個弱小的自己曾被人攻擊過,打壓過,甚至差點死掉。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

而現在,他縮在角落裡,遍體鱗傷。

他等著被人理解、接納和療愈,然而使用暴力,卻不可能做到這些。

施暴不會讓一個人變強,那些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人,正是因為不夠強大,所以才要用力量,來證明自己的強大。

如果你現在還認為打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覺得不打不成器,我是為孩子好,那以後你的孩子就很可能也會成為施暴者,或者成為家暴中的受害者。

真正的強者,絕不是沒有恐懼和脆弱,而是即便心懷恐懼,他們也能揹負著這份感覺,奮力向前。

04

守護家人,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暴力。

不要讓父輩的暴力延續到自己身上,更不要讓自己的暴力延續到孩子身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們的家庭很有愛,家庭暴力離我們很遙遠。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教導孩子遠離施暴者,讓他們對暴力有一個正確的態度。

1. 確保自己的家庭遠離暴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行為的鏡子。

首先從自己家裡做起,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產生暴力衝突。

如果在孩子面前產生肢體衝突,事後應注意與孩子的溝通,安撫孩子的情緒,並杜絕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

2. 遇到相關事件時告訴孩子怎麼辦

孩子在校園裡、新聞中也有可能聽說過“家暴”的概念,或者在校園裡目睹過暴力的行為。

與孩子多溝通他們的看法,讓他們對暴力行為有正確的價值觀,明辨是非。

同時要告訴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遠離有暴力傾向的人。

3. 告訴孩子男女平等

無論我們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們都應該對他們進行早期的教育介入,打破性別的負面影響,建立性別平等的正確觀念。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加害者,也不要成為受害者。

同時,性別平等教育還可以預防及阻止校園霸凌、性騷擾、性侵害的發生。

家長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果你現在還認為打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覺得不打不成器,我是為孩子好,那以後你的孩子就很可能也會成為施暴者,或者成為家暴中的受害者。

面對家暴,請拿出壯士斷腕的魄力,和過去勇敢地做個告別!

在日復一日的傷害和控制中,你失去的不只是自我,更是孩子的一生!

結語

家暴不僅僅讓孩子面臨著身體上的危害,同時還讓孩子承受著心理傷害。

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身心健康,維護孩子的權益,讓孩子遠離家暴,徹底杜絕家暴。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已是孩子接受教育最原始的地方,當這個環境充滿著暴力的時候,給孩子帶來的是不可挽回的傷害!

家暴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大

END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點個頂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關注公眾號——搜索【嗨狸成長】(gh_465fd386fc05),關注即可免費領取【兒童有聲英文繪本資料】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