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進度位於全省前列——沉睡的資源,醒了

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即刻免費閱覽和分享黨的喉舌《運城公益網》,獲取最快好人好事,並參與留言評論

目前,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進度位於全省前列——沉睡的資源,醒了

河津市北方平村召開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大會(資料圖片)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換個說法就是,農村要發展,根本還是要依靠農民。

近年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成為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則成為喚醒沉睡資源、釋放發展活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前提條件。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後,中央部署的又一件大事要事,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大改革。自2018年開展工作以來,我市積極落實中央、省關於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精神,於2019年5月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農業農村部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單位。按要求,全市應在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務。接到任務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綜合施策、多措並舉、紮實推進,於今年2月圓滿完成了各項改革任務,改革進度位居全省前列,為在河東大地繪就景美、業旺、民富、人和的美好畫卷奠定了堅實基礎。

緊貼“生態宜居”

紮實推進產權改革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河津市作為國家級試點,嚴格按照運城市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分解任務,形成了市縣組織實施、鄉村具體落實、部門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該市按照試點行動方案和實施細則確定的推進步驟和時間節點,科學謀劃、精心部署、全力推進,保障了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於去年10月完成了改革任務。在這次改革中,河津市一村一策,量體裁衣,為打造生態宜居村落,實現農民致富、集體增收,發揮了試點的示範帶動作用。

河津市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改革中不斷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多元化搞活農村集體經濟,充分挖掘農村現有的各類土地、產業、民俗、文化等資源,搞好吃、住、行、遊、購等配套服務,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農業,實現農民致富和集體增收。

僧樓鎮琵琶垣村北依紫金山,西臨傍通峪,垣上梯田井然有致,峪內蒼松翠柏美不勝收,自然景觀豐富,永興禪寺、文中子洞、和尚纏等歷史人文遺蹟遍佈。同時,該村傳統民居保存較好,經整飭修繕,約25個院落40孔窯洞原始古樸,是典型的晉南民居和民俗文化展示區。該村依託獨特優勢,建設古村落旅遊開發項目,既提升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又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不但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運城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及時召開動員會安排部署,而且印發了《運城市2018年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行動計劃》,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與成員單位分片包縣、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其實,為了確保這次改革紮實推進,取得實效,我們非常注重宣傳,除了多次召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培訓會外,還印製了3萬份宣傳掛圖,發放到縣、鄉、村張貼宣傳,向全市農民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多次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進行專題報道,各縣(市、區)印製了公開信、宣傳手冊、宣傳條幅等進行了廣泛宣傳和動員,使老百姓明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和工作程序,從而更好地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監督改革。”市農業農村局農經中心主任薛璇說。

在改革接近尾聲時,我市多次組織成員單位赴全市13個縣(市、區)對縣、鄉、村三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全面督查。通過督導檢查,各縣(市、區)完善了一批相關制度,落實了一批改革經費,加快了改革進度。

目前,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進度位於全省前列——沉睡的資源,醒了

平陸縣農民在學習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 (資料圖片)

緊抓“產業興旺”

做強做優特色農業

省級試點臨猗縣嚴格按照“黨建引領、統籌推進、保證質量、保持穩定、能快則快”的工作思路,認真謀劃,系統安排,全力推進,在2018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務並通過省級驗收,2019年在鞏固提升、深化拓展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在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中,臨猗縣緊緊抓住產業興旺這個重點,做強做優特色農業,培育壯大農產品深加工,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臨猗縣牛杜鎮王景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設施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景村以冬棗種植、蘑菇種植為主導產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元,是全縣唯一的全國文明村。”該村村委會主任王軍嚴說,王景村的主要做法是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採取了以下兩項措施。

一是培育新產業。為改變支柱產業單一化的狀況,王景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村東農場承包戶為試點,引導推廣,在全村掀起栽棗樹熱潮,也逐漸形成了新的支柱產業——棗樹產業。該村適時成立了棗樹合作社,負責棗樹的管理和棗品的銷售,全村棗樹栽植面積達到5000餘畝,佔到全村耕地面積近六成。該村還在近幾年引導村民搭建坑棚、棉被棚、雙層膜鋼架棚、竹棚等,設施面積已超過3000畝,進一步提高了冬棗的品質和上市時間,增加了農民收入,畝均純收益超過10000元,棗業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二是發展農外產業。為了拓展農民增收空間,黨支部、村委會鼓勵村民離土進城、務工經商,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全村共有200餘人常年外出打工,涉及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領域,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流通經紀人近百人,年均收入在2萬元左右;季節性轉移勞動力3000餘人次,廣泛從事建築、蘋果套袋、疏花、疏果等工作,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調產的深入和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民收入實現了多元化。

王景村產業興農的思路是臨猗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改革中,該縣果業、養殖業等產業,依託新成立的經濟合作社、股份經濟合作社得到了長足發展。

緊盯“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集體經濟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稷山縣太陽鄉楊家莊村在這次改革中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堅定不移發展富民產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步入楊家莊村的地界,便能聞到淡淡的藥材芳香。

楊家莊村位於稷山縣太陽鄉東南部,全村6個居民組,254戶1100餘口人,土地面積5100餘畝,其中耕地面積3600餘畝,其他1500畝,都是純旱地機耕作業田,常年靠天吃飯,收入十分有限,是當地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楊家莊村“兩委”一班人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使中藥材產業成為該村拉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楊家莊村號稱九嶺八溝,土地貧瘠,而且全是旱地,傳統農作物種植因缺水而無法豐收。但作為一個山區村,楊家莊村的土地、氣候非常適宜種植中藥材。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該村村“兩委”一班人搶抓國家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機遇,不斷拓寬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將目光投向中藥材市場供應,經過多次考察論證、開會研究、集思廣益,最終決定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優勢,積極引導村民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從而依託中藥材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發展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我市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相結合,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方面進行探索。

薛璇介紹,從2016年開始,市農業農村局每年都會聯合組織部、財政局下撥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1000萬元,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為實現“2019年年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70%以上”的目標,建立了月報制度、實行動態跟蹤,以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為基礎,對全市13個縣(市、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情況每月進行通報排名。截至去年12月底,我市村級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有2543個,達到87.6%。注重典型引領,及時推廣經驗。全市確定了40個村級集體經濟先進典型,將這些典型經驗事例編印成冊,啟發和指導農村基層幹部更新觀念、拓寬思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我市還積極探索將農業生產託管服務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相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增加集體收入,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探索新的模式。

緊扣“鄉村治理”

增強黨組織凝聚力

此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全市摸清了農村集體家底,明確了集體資產所有權。通過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實現了底子清、賬目明,明晰了集體資產所有權,為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打下了堅實基礎。

“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黨組織增強凝聚力,提升組織力的重要支撐。”聞喜縣薛店鎮溝渠頭村村委會主任楊鎖旺說,正是得益於此,才使得該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從“0”發展到現在的80餘萬元。

溝渠頭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主要得益於3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發展集體經濟強烈意識的好帶頭人,能夠全身心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二是有一支團結有力、共謀發展、實事求是、著眼長遠的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敢想敢幹、因村制宜、主動作為,做到了群眾思想黨員來做、村內公益事業黨員先行、難點問題化解黨員主動靠前,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組織保證。三是有一套規範管理、公開運行,能夠有效落實民主決策和財務管理的制度。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重大事項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議事規則,做到大事小情都由集體討論決定,不搞獨斷專行,凡涉及村級集體經濟的開支,一律予以公開,給村民一個明白賬。有效的制度落實,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規範化的管理,也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溝渠頭村“兩委”一心為民謀福利的行為,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全面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

“這次產權制度改革規範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通過改革,我們建立健全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增強了農民對集體經濟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群眾對集體家底清楚了,對幹部信任了,幹群關係和諧了,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薛璇說。

登記賦碼和頒證工作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3月上旬,我市召開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視頻推進會,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為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規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提供了保障。

“只有農村集體產權理順了,村集體經濟才能煥發活力,才能在河東大地繪就一幅景美業旺、民富人和的美好畫卷。”薛璇說。

記者手記:

“末梢神經”式改進也很重要

□陳永年

房子建成後,最關乎居住體驗的,可能就是各種細節上的裝潢了。類比我們的種種改革,其實也是一樣,大框架、大制度建好以後,各種細節上的實施與查缺補漏就非常重要了,這種“末梢神經”式改進,也會直接關乎改革的效力和效率。

有事例為證。

其一,某縣行政審批管理局一工作人員吐槽:現在審批職能劃歸到一起了,但原來各個單位的數據庫還分別獨立,碰上涉及多個部門的審批事項,往往這個數據庫錄入一遍,那個數據庫還得再錄入一遍,而且一些數據庫還不能出錯,一錯就得全部推倒重來。審批業務歸併到一起了,但數據庫還沒有歸併,也不能共享、互通,這讓基層工作人員每天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數據的重複錄入上,苦不堪言。

其二,一個朋友納悶:他辦件事情需要鄉、縣、市相關部門蓋公章確認。當然,需要確認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鄉、縣、市三級部門用的是同一個數據庫,三級部門不同的工作人員不同時段從相同的數據庫裡重複調閱同一條數據進行核准、確認,然後再蓋上公章。既然都是權威部門,既然確認的依據都一樣,那為什麼不精簡一些,來個一次性確認呢?朋友想不通。

客觀評價,近年來,我們的行政部門的服務能力是有很大提升的,特別是營商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辦事群眾詬病最多的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現在很少見了,基本上都能做到態度熱情。但是,這些前置性、表面性、形式性的改進,都是為了最終的目標:事好辦。這需要大量“末梢神經”式改進和完善。

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我們實施各項改革,付出了極大的行政成本與社會成本,來提高我們的服務能力和區域競爭力,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在改革的後半程,我們在“大”問題解決後,也不能忽略“小”問題的障礙。我們可能會面臨一些隱性的障礙,更多時候可能會表現為流程設置或者部門藩籬的形式。這些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更有難度,更需要技術水平和細節操作。

比如,以前行政審批與日常管理二者合為一體,如今,審批與管理分開,這一方面要做好批與管之間的銜接,另一方面更要對原來各個部門自主建立的以數據庫為代表的管理體系,打亂重組,重建一個適應目前批管分離的新管理體系。在大數據的輔助下,我們一些部門,特別是一些平常業務較近、聯繫密切的部門,完全可以實現數據庫的共享、互通。畢竟現在的辦事群眾,已經可以進一家門、辦百家事,我們的基層工作人員也不能“上百家網,辦一件事”了。

改革永遠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所有的問題永遠先於對策,出了問題並不怕,我們只需要以更精進的要求去對症下藥就行了。相信,只要我們能有最大的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誠意,有衝出部門藩籬的大局觀,自然會找到適合的辦法,讓改革發揮出更大的效力,讓社會運轉得更有效率,也讓我們的人民群眾更加滿意。

好人好事電話熱線:0359-2120208 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益慈善合作微信:13051422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