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南昌系马桩附近有座别致的民国小楼,周围的人仿佛猜不尽它的谜底。

只知道这栋楼里有很多书,偶尔还会看到有知识模样的人在此进出,“道”上的人管它叫新风楼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上一代的楼主因藏书有功得以此楼用来起居和私人馆藏,两万余册的藏书在昏暗的光线下偶尔入眠又苏醒,中间差点付之一炬沉于火海,幸运的是如愿传到了第二代的手上。

如今的新风楼依旧有春秋,仍有人将古籍薪火传。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新风楼的浮与尘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黄秋园纪念馆的隔壁,有条狭长的深巷,新风楼就藏在这个桃花巷的深处。

徽派马头墙,粉末掩盖下的青砖黛瓦,原本独立的六角亭后改成的小阳台,外形上又带着一丝欧洲风貌

这座中西结合的院落,建于1946年,在民间藏书家王咨臣入住前陆续留下八户名人大家的印记。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解放初期也曾作为中正大学的教职员工宿舍,深厚的文化萌芽内涵之根早已在这栋被岁月催老的建筑上出现。

1990年,当时的市长鉴于王咨臣藏书有功,顶着压力将这座楼调换给他用于藏书,于是王咨臣和跟着他半辈子的万册书籍在这一住就是三十年。

如今这座楼和这些书的主人是他的儿子,王令策先生。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被外人称为藏书楼的新风楼,本质上其实只是一个私家住宅

如同普通家庭对自己收藏的金银财宝妥善保管那样,王咨臣对自己的万册古籍也是什袭而藏,同时也不停到处去搜罗更多书籍。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在幼时的王令策看来,父亲的行为怪诞,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连几毛交通费都要省着;

不明白为什么要节衣缩食,过“没有油水”的日子;

当然也不明白母亲口头上明明抱怨着父亲,在父亲买书回来时却默允着。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那时的他已经会泡在线装古籍中领略古人的万丈豪情和文化的兼容并蓄

但还没有意识到父亲藏书的意义和价值。

在王咨臣常年累月的收集下,家中藏书达2万册之多,其中不少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亲笔信札。

而在文革时期,这些藏书差点就付之一炬。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当时红卫兵收到举报,来到王家将藏书全部搬空,片纸不留,准备一把火烧了,但书籍数量巨大,一时半会没法烧掉,谁也没有那份闲工夫守着。

结果单位一个军代表提议把这些书作为批斗王咨臣的反革命的“历史罪证”,才戏剧性地将书保存了下来。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子承父业的难与荣光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对于青年时代的王令策来说,这些书有无对自己都没太大关系,即便自己也和文字打交道,但和父亲却经常是互不打扰

第一次意识到父亲藏书的价值是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某次拜访父亲好友时受到前辈们对父亲的赞叹,才知道自己眼中的“

小气鬼”父亲,在别人眼里很“了不起”。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他,在父亲王咨臣眼中是“不争气”的儿子,只知道上班和娱乐,将藏书交到儿子手中着实不放心。

而且,当时江西近代藏书史上有个惯例:藏书留不过第二代。

江西著名的藏书家蔡敬襄和胡思敬,也都因为去世后无人继承导致毕生心血随时间流逝散掉。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或许是趋于传统因素战胜了理智,王令策的父亲在临终前一年还是决定将书交给他,期间也没有过多言语,两个人就这么顺其自然完成了“交接仪式”。

“我现在六十多岁的人,也能体会为人之父的心情。自己花了一生心血的东西,在临终前还没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交给国家,这毕竟是自己的心血。交给儿子,万一书都被他卖掉了怎么办?”

王令策现在回想起来,感受身受。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作为新风楼的继承者,似乎有种延续江西近代古籍藏点生命

的伟大感,是件头戴光环的事情。但其实,只是一个儿子想延续父亲的藏书历史的想法。

在王令策接手后,父亲担忧的事并没有发生,万册藏书在他这里完好保存着,只增不减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王令策解释道,自己其实就是很私人的想法,不想让父亲留下的东西散掉

而已。

子承父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即是接下了一份财产,也是接下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在这个极具消费意识的年代,王令策仍遵从父亲的话“藏书是自己的,知识是社会的”,家里的书一律免费借看。

元旦时节,有高校提出借珍本做展览的要求,王令策也丝毫不吝啬,因为心疼古籍书画在外容易破坏损耗也会约定几个条件,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些藏书。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藏书的乐趣与未来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王令策真正开始古籍研究是九十年代受到父亲的指教,去参加南昌大学“豫章丛书书目提要”的项目。尔后也经常淘书,让书友帮忙在网上找寻珍本,善本。

偶尔也会带着自己珍藏的古籍去江右书友会,和大家互相探讨,去之前定会用蛇皮袋把书层层包好,生怕被塑料划伤一个标点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保存古籍是个很大的学问,阳光,空气和湿度都会有影响,从前以毛起价的线装书如今以万元起售,找专人修补更是大笔开销。

人也有杂念的时候,王令策也有那么一瞬间想过开个二手书店,靠借阅书籍,售卖书籍挣的钱再去搜罗更多珍品,也能改善藏书环境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然而自己的时间早已被这满柜的古籍文献占满,无暇去顾及自己的想法。从2011年到现在,王令策就忙于整理父亲留下来的文稿,着手将父亲写的关于藏书故事的诗集出版成书。

“我什么也不会,不像父亲那辈,会编书写书藏书和吟诗作画那么多,我字也写得不像话,也不会写诗,就是会敲键盘”。

已过甲子年的王令策平时会在父亲曾办公的桌上沉醉书海,或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抱着电脑编书。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对于已经凝结了两代人心血的藏书楼,未来该怎么样,王令策也如父亲当年那般开始担忧起来。

唯一的女儿读的是理工类,如今疲于自己的学业无法抽身,关于继承的事每次谈起都是浅尝辄止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但也没有过分担忧,如今科技发展迅速,王令策也并非不懂变通之人,想过把藏书扫描成电子版跟进时代需要

如果女儿事业稳定后愿意的话,也可以接任家里这份藏书事业,让新风楼可以迎来第三任主人

南昌私密藏书馆,历经100年,藏书2万册

古籍爱好者、研究者需要经常在重重旧书堆里寻找宝藏,每一秒都是

火眼金睛的寻查。而我们大海捞针般寻找到王令策先生和他的新风楼故事,也像是体验了一次寻宝之旅。

有幸了解到古籍这个听来像是旧辈专属的世界,惊叹于藏书界里一批闪闪发光的优秀年轻学者,在浮躁的生活中仍有这样一批长江前后浪共同推动着这个圈子的发展。

即使翻过这篇章,藏书界的故事仍会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