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2019年轉眼過去了一半,年初立得那些flag,荒廢的怎麼樣了?

開句玩笑,大部分朋友應該都朝著自己喜歡的樣子又進了一步,畢竟在房貸,車貸,奶粉,尿不溼,4421家庭結構的多重壓力下,不允許每一個成年人對自己哪怕絲毫的放鬆。

不知你們有沒有感覺到,年齡越大,越發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有網友調侃說,其實2012世界末日這則瑪雅預言是正確的。

因為所謂的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毀滅,而是自2012年之後,地球時間進入到新的紀元模式,所以才會讓人有一種時間飛逝的感覺。

跑偏了...拉回來,先不管它對錯,但現實又何嘗不是如此?

新年伊始,我們總是激情澎湃地立下每一個flag,制定一個計劃。

年中回首望卻發現,我的體重依舊徘徊在150斤以上;

我的專業技能、智、識水平仍然保持在餓不死的狀態;

我的固定資產依舊沒能進入福布斯排行榜,哪怕是最後一名。

就像有句名言說得好,所有的flag都是用來放棄的(出處:我自己)。

當然,對於時間快與慢的感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也非常值得分析。

但今天這篇文章,是想和大家一起,對上半年的工作進行一次覆盤。

聊一聊,如何有效培養一個好習慣,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這個話題。

畢竟,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ok,閒話不說,開始發車!

啥是“積極的廢人”?

是指那些愛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的人。

儘管這些人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Flag,意指公開樹立的目標太多,但時間太少,想偷懶的念頭太多,但執行力太差的毛病!

職場上,有多少人是這樣的:

拼死爭取到的項目,立志要出色的完成,但方案卻遲遲“不想寫”,非要拖到這個項目馬上就要實施了,才在“死線”的催趕和內心焦慮的折磨下,激發出“無限潛力”;

天天嚷嚷自己太胖,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做朋友,立志要每天奔赴健身房,三個月瘦20斤,最終卻總是在邁入健身房的前一分鐘,被下午茶的魅力勾走了魂,三個月下來別說瘦了,可能還胖了五六斤。

那些flag常活在我們的心裡和口頭上,卻始終無法成為現實。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為什麼你的計劃總是堅持不下去,因為大多數人都陷入了以下3點誤區。

1,以結果為導向,讓你陷入現實與理想之間差距的恐慌與焦慮中。

啥是結果導向?

先設定目標再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叫做結果導向。

這種做法好不好呢?他很好,明確、具體、可衡量,非常符合SMART原則(目標管理原則)。

但這種做法恰恰是讓你的計劃無疾而終的原因。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過於結果導向,這會把你的目光聚焦到結果上,陷入現實與結果之間差距的恐慌與焦慮中,從而帶來阻力。

比如,你在2019年農曆新年之際,立下了如下flag:

1,今年爭取存款10萬元;

2,夏天之前我要減肥20斤(溫馨提醒:夏天馬上就過完了);

3,堅持每天讀書50頁;

4,用半年時間學會python;

5,一個月掌握2000個單詞。

OK,試想一下,當你在每天背單詞之前,總還想著我還有1990個單子要背;每天鍛鍊之前,總還想著,我還有20斤的目標要完成,久而久之,你會每天生活在壓力下,每天都被壓力驅使著行動,才能一步一步緊逼目標。

但是好的習慣為什麼要堅持呢?一個有效的習慣一定是能給你帶來愉悅感的,帶來幸福感的。

比如在你玩遊戲時,你是靠意志力堅持才玩得下去的嗎?肯定不是。

而是因為你從玩遊戲的過程中,獲得了愉悅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同理,從過程中體驗到快感,才是好習慣的養成模式。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好的自律不是靠毅力強迫自己堅持完成某件事情,而是從內在出發,尋找內部驅動力,從而心甘情願的做好每一個小目標。

原因也很簡單,不加班就扣錢,遠比靠自律加班來的更有效。

簡而言之,培養習慣更好的方式是,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這個過程一定不是承受壓力,而是享受自我提升、自我成長所帶來的幸福感。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2,完美主義

《拖延心理學》中提出過:做事過於追求完美,是導致你拖延的因素之一。

它和破窗理論十分相似:保持一件東西完整很難,但打破一件東西卻很容易,只要破壞其中的一點,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打碎它。

回到前文的例子:

你下定決心每天要堅持讀50頁書,這樣堅持了一個月,有一天因為加班晚了,困的實在是不行了,就對自己說,先休息吧,明天再說。

結果到了第二天,下班之後又是頭暈腦脹,想著反正昨天也沒有讀書,那就再休息一天吧。

於是,每天讀50頁書這個flag,就在“反正昨天也沒有做的”自我安慰下,被放棄了。

這種心態是不可取的而,我們之所以要培養一個好習慣,是因為想要自我提升,而不是完成任務。

實際上,每天打卡,連續一個月,和做十天,放棄二十天,沒有本質的區別,只要你開始做了,哪怕一個月只做三天,相比於那些從來不開始的人,也是一種進步。

那麼,如果已經非常疲勞了,卻依然堅持閱讀,這樣好嗎?

肯定是不好的。

因為這樣做會引導大腦將讀書與“受罪”聯繫在一起,時間久了,每當你要讀書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產生害怕、壓抑的情緒,你會感到讀書這個習慣是一個讓你“痛苦”的過程,從而增加培養習慣的阻力。

一旦阻力增大,如果還想繼續的話,那就只能靠強大的意志力去堅持了,否則,最後只能是放棄。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3,缺少培養習慣的觸發因素

行為學家BJ Fogg提出過一個福格行動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

福格認為,當一個具體行為發生時,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動機、能力、觸發器。

B(行為)=M(動機)+A(能力)+T(觸發器)。

啥是觸發器?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來自外部和內部的信號,讓你對某件事情引起關注,並促使你馬上行動的誘因。

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

比如,一說到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就收XXX,你會想到什麼?沒錯,正是腦白金!

諸如此類,一什麼...就什麼...就叫做觸發器。

比如,一犯困,就打哈欠,我們就知道該休息了,這個哈欠,就是觸發器。

一個行為的發生,動機、能力、觸發缺一不可。

試想一下,當你某天你下班回家,吃過飯,洗了澡,又玩了一會兒遊戲,刷了一會兒微博,一看錶已經12點了,於是趕緊上床睡覺,躺在床上的時候你才想起來,今天還沒有學習python。

這說明什麼呢?很多人的計劃堅持不下去,只是單純的因為忘記了。

為什麼會忘呢?

因為學習python這個行為,動機有了:你想提升自己,你已經制定好了計劃;能力也有了:你報名了課程,又買了一臺新電腦,唯一缺失的,就是提醒你每天要學習python的誘因。

一旦失去了這個誘因,那麼在動機、能力都具備的前提下,學習這個行為並沒有成立。

顯然,在缺失觸發因素的情況下,想要堅持一個習慣,就必須強迫大腦時刻記住“我今天要學習”這件事情,這樣做是非常消耗大腦認知資源的。

這種情況,無形之中提升了培養學習習慣的阻力,久而久之,這個計劃也被放棄了。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三個方法,讓你告別積極廢人,將習慣落實到底

1,最小化步驟

前文說過,行為學專家BJ Fogg(以下簡稱福格)是研究行為學習慣方面的專家。

他的習慣養成法中指出,想要培養一個習慣,需要從最簡單、最容易的步驟開始。

福格把它稱作為微小習慣(Tiny habit)

微小習慣的三個原則:

1,每天進行一次,也僅此一次;

2,每次不超過30秒;

3,你可以毫不費力的開始。

比如,想要完成一個月掌握2000個單詞這個計劃,你就必須每天至少背誦60個單詞,這個任務對我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會讓你感到很大的壓力。

如果每天只背誦三個單詞,甚至是都不用刻意地記,是否會感到輕鬆很多?也不會有壓力了?

這就是最小化步驟的精髓,它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去開始一個行為,而是通過最小化的、毫不費力的,隨時隨地可觸達的行動,從而幫助你打破心理上的障礙,慢慢把它內化變成習慣。

它與目標拆解不同,目標拆解是針對一個大目標,拆解成幾個小目標,再平均到每一天的任務裡;而最小化步驟不需要你有明確的目標,你只需要把背單詞這件事情當做每天睡覺、吃飯一樣簡單的事情去做就可以了!

它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它與玩遊戲一樣簡單,都是目標(推塔)-行動(全隊出擊)-獎賞回饋(MVP)的過程。

這個享受愉悅感的過程,才能讓習慣最終成為真正的習慣!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2,設置觸發器

前面講過,很多人的計劃堅持不下去,只是單純的因為忘記了。

那麼,如何設置觸發器呢?

大多數人的做法是設鬧鐘。

比如,很多自媒體作者會在每天寫作時,設置30分鐘一響的番茄鬧鐘,鬧鐘響起,立刻停止,放鬆一下,換換腦子,然後再繼續寫。

這種設置外部信號作為觸發器的方式好不好呢?

不能說不好,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但是,這樣做的缺陷是,這種來自外部的干擾,會打破我們的專注度。

如果在鬧鐘響起的一刻,正是我做事專注度最高的時候,正是靈感思路最清晰的時候,那麼這種做法,顯然沒有起到它作為觸發器的正面作用。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福格提議,把新的習慣,放到舊習慣的後面。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一什麼...就什麼...的句式,來為自己設置觸發器。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起到一個鉤子的作用,你只要記得一什麼...就什麼...這句話,就會提醒你,該行動了,而且它不會打破你的專注度,不會佔用過多大腦認知資源。

比如,很多營銷廣告語之所以能讓你記得如此牢固,就是用了這個模式。

一提到“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就收...你會想到腦白金”!

一提到“如絲滑,你就能想到德芙”!等等。

用於培養習慣中該怎麼做呢?

①,記錄平日工作時的狀態,從專注到疲勞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比如,這個過程持續時間是40分鐘,那麼,下次無論多忙,只要到了40分鐘,就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站起身來活動一下身體,這樣做不僅有助於緩解頸椎疲勞,還可以換換腦子,理清思路,從而更好的工作。

最主要的,這個觸發器是根據你自身疲勞狀態而設定的,是內部信號,不會打擾都你的專注度,

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一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一下的習慣”。

②,晚飯後,就去健身,然後回家洗澡、看書學習。

通過這個觸發器,你會自然而然的將健身、讀書、學習等等這些計劃,變成每天的習慣。

你會發現原來養成好習慣,真的沒那麼難。當你把它們真正內化形成習慣之後,如果某天因為其他事情耽擱了,你甚至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養成好習慣,不僅能提升自己,還能修身養性、避免過多的無效社交。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

年中覆盤,如何將計劃落實到底,如何避免成為一個“積極的廢人”

3,環境

研究發現,新的習慣實際上更容易在新的環境中執行。

比如,坐在辦公桌前,讀書學習的效率,要遠比你躺在床上做這些事情的效率高。

這就是環境對於行為的力量。

這就意味著,在你熟悉的當前環境,已經具有分配給你的行為和習慣,如果你想在這些熟悉的環境中建立新的習慣,就需要克服已經分配到該環境中的觸發器。

而在一個新的地方建立新的習慣就像在一個沒有內容的白板上寫字,你不需要克服任何預先存在的觸發。

很多人在家裡看不進去書,但是到咖啡館卻可以專心的看書學習。

就是因為在咖啡館還沒有形成固定的習慣觸發,而在家裡,你的書桌邊上可能會放著零食,看到陽臺上照進來的陽光,你想去伸個懶腰休息一會。

人這種生物,總是過於趨利避害,任何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能成為阻止你去行動的力量。

比如,很多人樂此不疲的買書,卻一本也沒見他看過,僅僅是買回來整齊劃一的擺在書架上。

在外人看來,這個人熱愛學習,一定是個知識淵博的人,但實際上呢?然並卵...

那為啥不看呢?

因為每次看書都要迫使你去完成:走向書架-精挑細選-取下來-擦拭灰塵,這一系列的動作。

不要小看這一套動作,也許可能只需要持續十幾秒,但對於懶人來說,它足以把你擋在提升自我的門外,讓你裹足不前。

那麼, 怎麼應對這個問題呢?

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調整和製造環境,讓環境成為一種助力,呈現出推動你去行動的傾向。

如果你想多讀幾頁書,那就不要把書整齊地壘在書架上,儘量廣泛地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茶几,沙發,餐桌,書桌……確保當你任何時候產生看會書吧的念頭時,都能立刻拿起一本書。

當然,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這些,你也可以基於你想培養的習慣。

通過對環境做一些簡單的佈置、來最小化行動的阻力;

通過設置觸發器,以最小的認知資源提醒自己,該去做事了;

通過最小化目標,讓好習慣跟吃飯睡覺一樣簡單。

這些都是最簡單的小事,但是確實有效。

對於未來的你,哪怕能夠邁出一步,只是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

歡迎留言你培養習慣的好方法,與各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