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被纠正的“正确”、扭曲的古人

研究经典的人们,都难免有理解上的错误。大多数的读者又是不研究的,观其大略而已,误解怕只能更多。最多的人,连大略都不观了,只偶尔拿一两句道听途说的名言来装点门面,误用就成为常态了。

比如著名的“存在即合理”,据说原意和“用意”就差别极大。我没查证过,不敢说黑格尔的本意如何,但我见到的运用这句话的多数人显然是不通逻辑的,不通逻辑,当然也就不曾通黑格尔了。这些人不讲出道理,仅依靠着这名言就理直气壮、不容辩驳了。毫不合理。

因为人们会误用,于是就有人来正误。当然了,来正误的人也是难免有误的,这可以理解。真正可笑的是,有些人竟把正确的给纠正错了。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里的一句话,很古的古文,但并不繁难。只要查清刍狗的意思,一般人也就能解了:天地没有仁爱之心,把世间万物都当作草狗。

这些年我们被纠正的“正确”、扭曲的古人

这话听来有些惊世骇俗,可也不能说错,原可以随他说去的。只是接下来的一句就可怕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怎么会没有仁爱之心呢?怎么会把人民当作草狗呢?忠义之士不能接受了,于是就有人来正误。说这句话应当理解为:天地能一视同仁,对世间万物都没有偏爱。作如此解,下一句说的就是圣人也是一视同仁,对百姓没有偏爱,皆大欢喜。

然而,“不仁”无论如何也不能作一视同仁解的,也不能理解为没有偏爱。不,可以解释为没有,仁,如何能解释为偏爱呢?

不像黑格尔的我没有查证,中国文化里的《老子》我有观其大略。

《老子》传说为老子所著,经后来人的考证,老子的存在就有疑问,此书是集结了多人的作品合成。可能有一部分出自可能存在过的老子,但一定有些来自战国时期的道家的旁人。道家效法天地,反对儒家,儒家的道就是仁,天地必不仁。

道家还有无为无不为之说,有所为,必然有所不为,无为方能无不为。一样的,有仁,必然有不能仁,不仁,方能无不仁。方法未必可取,居心不坏的。圣人不仁,为的是无不仁。

说来可能玄妙,举个例子: 颜回死后,他的父亲要孔子卖车给他体面的葬礼,被孔子拒绝。孔子的理由是,鲤死时,也一样没有为体面卖车。此时的不仁,才是广博、无偏差的仁。这一事件,也是很多人以为儒家出自道家的原因之一。

道家所珍重的,就是无所不包。

因此,天地不仁这一句,就是它字面的意思。正误者因其看似骇人听闻而改译,这是不对的。

2.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里载有的圣人言,字面意思对老人有不敬,很多人就借此话攻击他们不敬的老人。

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些年我们被纠正的“正确”、扭曲的古人

出自孔子的话,自然是有力的。可是威力太大了,就做不到精确打击,一旦使用这话,没有一个老人能幸免。孔子作为圣人,不当如此,圣人之徒也不允许他如此。于是就有人来正误。

最有趣的一个版本是说“贼”有聪明、狡黠的意思。确实。依此解,孔子的话就成了:小时候不恭敬友爱,长大了没做出成绩,老了没用了还不死,真是个机灵鬼。能想出这种解释的人,可真是个机灵鬼哦。

还有人就说要结合语境,这句话只针对原壤。小时候不恭敬友爱,长大了没做出成绩,老了,不死就是偷生。这是解释的通的,但是也有问题。孔子一生的言行,留下的真实可信的,《论语》而已。《论语》一万字出头,除了跟孔子没关系的仅只是对他的弟子的记述,就只几千字了。里面会有一篇是专门说他跟老友打闹的吗?显然不通。如果推而广之,不止说原壤,说此一类人。可是,小时候不乖,长大了没能耐,大多数人不都如此吗?这样,孔子是对没能耐的老人有意见了。圣人不该对老人有意见,更不该对没能耐的老人有意见啊。这种正误反而更陷孔子于不义。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了,不恭敬友爱的小孩,不服务社会的成人,不死的老人,这三种,都是不好的。三种情况为并列关系,单拿出任何一句接“是为贼”都是可以的。依字面解没有问题。唯一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当时也正是老人,有借骂老友自嘲之意。

3.横眉冷对千夫指。

鲁迅在1932年写的一首七律里的名句。照着字面理解,就是:用不屈服和轻视面对很多人的指责。

这些年我们被纠正的“正确”、扭曲的古人

我们有个典故,“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说的是被众人指责很悲惨。这不难理解。我们还有个典故,看杀卫玠。倾慕的眼光太多了人都不能承受,何况指责?

千夫所指的,本未必是坏人,但因为我们的传统是说公道自在人心的,所以多数情况也就指是坏人了。鲁迅不能是坏人,他也不会自以为是坏人,而千夫所指的要是坏人才行,于是心地纯良的人就不允许这一名句按字面解。有人正误说,“千夫指”指的是千夫所指之人。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面对众人唾骂的坏人,鲁迅横眉冷对。

仅在这一句里,这样解释是通的。可是,纵观全诗和鲁迅这个人,就不通了。

有人正受着众人的唾骂,鲁迅上去又是一通的横眉冷对,怎么感觉有点无聊呢?而且鲁迅为中国人的囚犯必须给以虐待的思想所苦,如果他有这种行为,就人格分裂了。

诗的题目是《自嘲》,通篇写的也都是自己的狼狈,如果这一句依此解,是突兀的。跟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怎么会“运交华盖”?怎么会“碰头”?哪用得着“破帽遮颜”?干嘛要“躲进小楼”?不通的很。

事实上,作为一个跨时代的思想者,鲁迅确实是一直有受着围攻的,千夫指所言非虚。因此,这一名句的意思,就是它字面的意思,不用过多引申。

这许多的可笑的正误,其实是有传承的。清人有“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之言,因为他们妄行校改,鲁迅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都是有夹带私心的缘故。现在人不能改书了,只能正误,也是因为有不容违逆的私心。子孙叛逆,贾政有招,抓住打死。祖宗叛逆,贾政之流的招就是——改。

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