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努力創造的青年人(一捧書香)--06要聞生活--人民日報--報刊雜誌--版權渠道--首頁

圖片

讀大學時,老師曾力薦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卻在圖書館誤打誤撞翻到了先生早年間寫就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上圖,資料圖片),便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薄薄一冊書文中,謙和樸實而意味深長的教誨溢於筆端。儘管是以書信的形式,卻拘不住先生的博聞強識,讀來總讓人豁然開朗。

如今,每每心頭情緒難以紓解,我便會翻開這本書,只是過目幾行,便能倏然沉靜下來,宛若身旁佇立著一位前輩娓娓傳道,語氣溫雅,講的卻都是令人心悅誠服的事理。

這12封信雖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名字,但只要是有中學程度的青年,便都是它的受信人。全書看似結構分散,實質卻統一於青年正在關心或應該關心的話題,既談讀書也談作文,談動靜性格也談人生遠景,字裡行間盡是忠告和勸勉。

作為受信人一員,在成長的每個關口,我也時常陷入煩惱,一如作者概言:“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但比照之下,自己還缺乏先生書信中言說的強大力量。如今重讀經典,似乎咂摸到了這股觸動人心、引人發奮的力量源泉。

《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一信中,作者寫道:“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對於現代青年能發生毫末的影響,我尤其虔心默祝這封信所宣傳的超‘效率’的估定價值的標準能印入個個讀者的心孔裡去。”“超效率”這話更像是對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對現代社會的預言。

現代社會正在不斷加速,我們坐在高鐵上,飛速奔馳;我們身隔萬里,卻能第一時間用網絡傳遞照片。但一味追求效率,不免流於淺薄粗疏。以讀書為例,我們會常常抱怨忙到無暇求知,或是碎片閱讀淺嘗輒止,“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殊不知,讀書正如知曉“光”之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朱光潛先生勸勉青年要深沉,從根本上做功夫,勿隨了世俗圖近利,更別有一番現實意義。

青年為何多煩惱?我們的生活應該受理智支配還是受感情支配?這些青年面臨的困擾,倘若處置不善,便會成為成長途中的“攔路虎”。一個十八九歲的青年,一旦露出頹唐沮喪的表情,長輩或許就會搬出“應不應該”的大道理。但朱光潛先生會說,自己也曾嘗過煩惱的況味,不但人莫知之,連我自己也莫名其妙。讓人感同身受。

在信裡,作者剖析人的本性來解構青年之煩惱。“人生來好動,好發展,好創造。能動,能發展,能創造,便是順從自然,便能享受快樂,不動,不發展,不創造,便是摧殘生機,便不免感覺煩惱。”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朱光潛先生對青年的勸勉並未止於第十二封信,而是在結尾授人以漁:充分體驗自己的生活,先感到而後想到,從心出發而後再經腦加以整理,便能尋覓到應對自己人生之道。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新時代中國青年正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被賦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作為國家社會的生力軍,我們當從前輩的文字中汲取力量,戒除焦躁,增強本領,耐壓吃苦。唯若如此,才能無愧於人生,有用於社會。

《 人民日報 》( 2020年05月03日 06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