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人间】

咖啡厅里,一个身着格子衬衫的青年迎面走来。他笑着冲我们打了声招呼,将怀中的南大紫笔记本和一支金色口袋笔置于长木桌上。

这位青年就是刚刚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荣誉称号的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陆福志。

陆福志:

·2019年度“南京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校30篇)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10人)

·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全国40人)

·2018年度“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全校20人)

·2018年度“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全校10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学生4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学栋梁优秀奖学金”(全校50人)

·2017年度“南京大学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全校10人)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01 山与人

1977年,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陆福志的父亲——这位念过几年书的少年,立刻放下手中的农活赶往县城,准备报名参加考试。然而,当他从大山里连夜步行几百里赶到县城时,却被告知错过了报名时间。

从陆福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期望他能够好好读书。他父母每天忙完农活,都会给他讲故事,从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到惊心动魄的革命往事,再到老人们口口相传的瑶族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艰苦岁月。

“红军与白军激战几个月,山上还有战壕的遗迹……凌晨打水被狼跟踪,走夜路碰到老虎与之斗智斗勇,女子独行被蟒蛇吞噬幸遇英雄出手相救……”这些故事里蕴含的生命韧性,在陆福志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父亲对陆福志的期望也是如此。“让我读书,不是为了当大官、发大财。他希望我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后为我们的国家做一些事情。”

回想起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日子,陆福志还会眼角湿润。“父爱深沉如山,他没说多爱你,却一直在背后默默关心你。”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读小学时,学校离家很远。没有食堂,孩子们只能在宿舍后面的排水沟边上搭起炉灶生火做饭。陆福志每周都要回家拿米,他父亲每周都会送他去学校,顺便在路上替他砍些柴。

“初中离家更远,上学路上需要沿着一条河走很久。”此时陆福志已经是自己一个人上学。有一次出门不久后下了大暴雨,河里涨了大水。陆福志绕道翻山越岭,才平安抵达学校。周末放学途经沿河的村子时,不少村民都羡慕地说:“你是某某某的儿子吧,上次你爸来找你找了很久……”

原来,陆福志的父亲发现下大雨,考虑到儿子的安全,便放下农活追过去。但因为陆福志变更了路线,这位父亲始终寻不到自己的儿子。“然后他就很担心,到处问沿途村子的人,问农田里干活的农民,有没有看到一个小孩……”

暴雨使陆福志不止一次遭到危险。二年级时,陆福志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在教室里大声朗读课文。“有天夜里下大暴雨,天亮仍然不停,我坚持要冒雨去上学,但被爸爸阻止了。”上午8点左右,上课的教室塌了。“因为它是土坯房,狂风暴雨把墙角掏空了。”每当回忆起这件事,陆福志都为自己当时听从父亲的建议没有早早去学校而感慨万分。

陆福志6岁开始上学。“那时候,只有行政村的小学会开到六年级,自然村没有小学,或者几个自然村才有一个。”几个相邻的自然村共同开设一个学校,教授一二年级课程,实行“一师一校”制度,一个学校只有一个老师。

“一块讲台下分左右两边,左边是一年级,右边是二年级。老师先给一年级上课,布置作业让他们做,然后老师再转过头,给二年级上课。”

二年级结束时,陆福志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老师让他亲自去拿。得到消息时陆福志正在山上放牛,听见父母在山下朝他喊话,他激动地扔下牛,一溜烟地跑下山去。在这之前,陆福志只在课本里听说过奖状。

“这张奖状是我的老师精心准备的,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教了30多年的书,第一次遇到你这么优秀又自觉的学生,我为你自豪,希望你继续努力,长大为国家作贡献!’他的话一直激励着我。”陆福志回忆说。

02 志与用

高考填报志愿时,作为全县的高考状元,陆福志并没有太多犹豫。“地理学专业在减少自然灾害方面,能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国地势复杂,山地面积广阔,夏季暴雨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属于东亚季风气候,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也是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所以粮食生产至关重要。

研究自然地理学对预测强降水天气、防治地质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具有极为直接的作用。选房址、拉电线、修公路……每一种知识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你可以给农民科普,劝他们不要在陡坡下盖房子……另一方面,这些地理知识也可以指导工程建设,比如青藏铁路的修建。”

陆福志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榜样。小学时,高年级的第一名是他的榜样;进入大学后,第四纪地质学家丁仲礼是他的榜样。“丁仲礼院士做了大量古气候研究,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为从黄土中恢复第四纪气候演化的历史,丁仲礼需要到黄土高原大量采样,有一次还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差点没命。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丁仲礼在会上替中国发声,认为国际减排方案并不公平,排放权的分配应向发展中国家倾斜。正是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陆福志。

“我觉得他在科研上特别能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他又有家国情怀,能够为这个国家着想,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懂、所专来为这个国家作贡献。”陆福志说。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03 修与习

陆福志说,读书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学生享受读书,正如农人享受劳动,最后结出的那些果实,在他眼里都是附加之物。

初三时,其他同学都在紧张地复习中考,陆福志却用大量的课余时间阅读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读历史的话,我感觉并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因为那些故事很引人入胜,你读着读着就记住了。”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了解这个世界的演化规律。通过了解过去人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我们能够借古鉴今,拨开未来路上的层层迷雾。“那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呢?很多事情感觉很复杂,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在各门科目中,英语曾是陆福志的短板。“我们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全年级能有一两个人及格就不错了。”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英语期末考试只考了61分,单科位列班级第二。但因为数学满分,所以总分还是第一。

那次春节回家,他硬生生地将英语课本上的所有文章从头到尾地背了下来,不理解句意,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凑,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记忆。“我们那个课本原来是干净的,(一个寒假过后)被我摸得基本上快烂了。”第二个学期期末,他的英语成绩接近满分。

“我感觉我这种一定要弄懂的精神是与生俱来的。”陆福志说。

大学使这种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因为觉得自己基础不够扎实,为了花更多时间去学习,陆福志有时连过年都没回家。大二时陆福志开始做大创,对一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兴趣,便主动联系对方,二人相谈甚欢。

在教授的指导下,陆福志成功率领团队完成答辩,评上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完成项目,他跑遍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多个省份进行采样。他到中科院去做实验,住在北京五环外的青年旅社,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挤公交去研究所做实验,晚上11点才回去。

“为节约科研经费,我和北漂的人一起打地铺。当时正值北京最炎热的七八月,但青旅房东没让开空调,不然要多交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福志负责的大创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结题成绩被评定为优秀。他也以本科生的身份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第一作者论文,这是他们班级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研究生时期,陆福志多次参与深入黄土高原、秦岭腹地等进行考察采样。他在野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肯定,农民工每天都在背后夸他。“吃晚饭的时候,师弟师妹跟我说,我才知道。”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顶级期刊《地理学报》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气候格点数据集,有利于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此外,他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Climate Dynamics》发表了研究成果,定量揭示了过去1.2万年以来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变率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

由于具有较高的创新性,陆福志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9年度“南京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校仅有30篇硕士学术学位论文入选。

现已进入博士生阶段的陆福志也没有松懈。他自嘲道:“博士第一年通宵次数占了我人生通宵次数的99%”。从早8点到晚8点,实验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的生活。若是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完成,那就只能占用睡眠时间——“年度人物”和全国自强之星的申报材料都是他通宵筹备的。“但我感觉对身体可能还是不好,所以以后还是少通宵。”陆福志感叹道。

04 “陆扶志”

周围的人喜欢用“理想主义者”来形容陆福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帮一个人的话,自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就像是出于本能的帮助。”

看到没有拿到校园卡的新生,陆福志就自己掏钱给对方买饭;同学电脑坏了,他会花半天时间替对方修理;就算自己生活困难,他也会主动把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同学……

助人为乐,为社会做贡献……这些在陆福志的眼里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从考入大学以后,8年来陆福志每年都会回乡支教。“我觉得挺值得的。”每当给中小学生讲课、作报告,看到讲台下的孩子们眼里充满好奇和向往,都高举着小手争着回答问题,陆福志感到十分欣慰。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虽然说是我给他们作报告,鼓励他们学习、努力奋斗,但和他们在一起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让我更加坚定我的理想。”陆福志说。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而后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获得一份不错的薪水——都只能改变一人的生活。想要千千万万的人生活变得更好,就必须承担起时代重任,这或许就是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我们要努力做改变潮水方向的人,去改变这个世界,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陆福志坚定地说。

现已26岁的陆福志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非常支持,对自己的理想也很支持。谈及自己行至今日的遗憾,他也坦言,因为长期在外学习的缘故,陪父母的时间更少了。

“工作以后,生活稳定的话,就把父母接过来,下班多陪陪他们。我觉得他们把我养大很辛苦。我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那么差;现在读博,也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挺内疚的。”陆福志说。

南大青年

图片来源 | 受访者供图

资料搜集 | 孙雨希

采访与编辑 | 阮千慧

资料整理 | 孙雨希、宋美熹、苏昊、全秀妍

美编 | 黄毓淼

责编 | 赵一燊、刘艺璇

人间 | 陆福志:山村少年的自强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