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醉饶阳

翰墨之县

何同桂

翰墨醉饶阳

( 何同桂,一九五二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饶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人大副主任、作协主席和衡水市作协副主席、孙犁研究会副会长、诗词协会理事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诗集《案牍余韵》《土屋杂咏》,小说集《芝麻花》,散文集《榆钱的回味》《土味人生》,记实文学《孙犁在饶阳》等。)

翰墨醉饶阳

多年来,我一直以仰视的目光关注和欣赏一道文化风景。这道风景绚丽多彩,屡绽奇葩,活力蓬勃,长盛不衰。她的呈现并非官方组织推动的结果,也不是某届政府的政绩,但却广泛地渗透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为饶阳建成文化强县增添了光彩。

这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书法现象。

翰墨醉饶阳

提到书法,饶阳人自然会想到屡获大奖的刘月卯,军旅书法家闫彦,全国硬笔协会理事冯书根,想到李俊英、刘福长、李满库、王占山、刘国京、王玉恰、段任重等人。他们有的名扬全国如新星照眼,有的享誉一方妇孺皆知。去年,冀文化研究会负责人翟吉昌赴饶调研,我汇报了文学和书法两个亮点,他问近年出过什么知名作家,我却一时哑然,而谈及书法,外行如我也能立即想到以上那些名字。

翰墨醉饶阳

饶阳这块丰腴的神秘土地,在源源不竭盛产棉麦果蔬的同时,为什么屡屡出现书法大家?在书写工具日益更新的年代,为什么仍有庞大的群体钟爱紫毫香墨和黑亮的灵动线条?成千上万的习书者既不作为谋生手段,更不作为进身之阶,为什么却对书法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究其根源,还要归结为“文脉深厚”和“弘扬国粹”两句话。

翰墨醉饶阳

翰墨醉饶阳

照片提供 张进良

饶阳历史上不乏书法名家。宋人李宗谔,七岁能文,博学多才,文史礼乐,无一不精,尤其书法自成一家,被欧阳修称为“笔画遒峻,盖欲自成一家,宜其见称于当时。”其传世墨迹至今珍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清末民初的尹少泉尹敏良父子,书画俱精,尹敏良还有笔帖刻印于世,广泛流传民间。说到书法传播,饶阳人还经常津津乐道名扬遐迩的饶武书法社。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饶阳县豆店、肖店、大邵村和武强县刘南召什、西北召什,北豆村的书法爱好者空前活跃,经常相聚豆店王荣临家切磋书艺。在棍棒横飞的文革时期,此类活动只能偷偷进行。此时德高望重的王荣临提议创办书法社,给广大书法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此议一出,众望所归,应者云集。时任衡水书协主席的军分区司令沈铁民几次赶来祝贺鼓劲,使这个堪称衡水第一的书法社迅速名扬全省,像一朵鲜花绽放在滹沱泛区的穷乡僻壤。为书法爱好者树起了一面旗帜。书法家闫彦回乡办展,接受采访时就多次提到书法社对自己的影响,他说:“我岳父家是豆店,每次探亲都要找机会拜访王荣临老人,向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翰墨醉饶阳

翰墨醉饶阳

翰墨醉饶阳

自上世纪七十年末,饶阳县书风大振。全县十六个乡镇几乎都搞书法展览,甚至好多村庄举办类似活动。我那时供职县委宣传部,经常受邀参观书展。在墨香浓郁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了文艺复苏的春天气息,看到了国粹艺术在民间的巨大影响。百花齐放才见芳草佳卉,满目青翠必有木秀于林。就在饶武书社影响日大,书法活动风生水起之时,饶阳西北部的李岗村又冒出一位书法奇才。“冒出”是借用范曾先生的提法,他说艺术家“不是培养的,而是冒出来的”。李俊英当时只是一个民办教师。他自幼习书,师宗二王,师古不泥,用笔潇洒,神韵天然,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海内外收藏。他为人谦和,豁达大度,对索字友人不收分文,对登门求教者热情接待。几十年来,博野、蠡县、肃宁、安平、献县一带的爱好者到李岗求字求教者络绎不绝,附近书迷更是近水楼台,均得受益。即如现任全国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的刘月卯,故乡就与李俊英邻村,初学时多次受教于李俊英,至今仍然经常联系,关系密切,仍以老师称之。

翰墨醉饶阳

鲁迅先生说:“社会需要天才,更需要天才成长的土壤。”饶阳的王荣临、李俊英等人既具书法天赋,又为营造天才生长的环境付出了心血。我未谋一面的王荣临先生已经做古,但却有幸在书展时见过他所题“博爱”二字,一笔一势,中规中矩,结构谨严,舒展自如,颇具大家风范。李俊英是我过从甚密的朋友,年至古稀依然耕耘砚田,挥毫不辍。前年正月,我们几位文友到李岗拜访,他不仅慷慨题词相赠,还热情置酒相待。在此期间,又赶来两伙求教的蠡县书友,他同样躬身迎送,赠送作品。我惊讶于他的豪爽大气,他却笑笑说:“一幅字算什么。有时赶集的人到家要字,我也尽量满足。”现在李俊英的书法流传甚广,在本县很多单位和家庭,都张挂着他那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至于多少人因欣赏他的书法而引发习书兴趣就难以统计了。

翰墨醉饶阳

在饶阳,习书者占全县多大比例,没人做过抽样调查。但有的村庄一次书展就有近百人参加。为了找个过硬的事例,我经常拿出自己待过的单位说事儿。我工作时间最长的政府办公室,是集参谋、协调、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部门,工作头绪繁多,人员流动很大,但多年铁打营盘流水兵将,却始终有热爱书法的传统。1995年我提议举办本单位干部职工书展,不仅文秘人员写了作品,就连本职从不用笔的司机、门卫、炊事员、值班员、交通员都写了作品。共3人的炊事班就有两人写了毛笔字,还分别画了工笔虎画和写意花鸟。因没有展出场地,我们把参展作品挂满政府会议室的四面墙壁,遮盖了历届政府那些锦旗和奖状。时任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康春年、董书乾不但没有责怪,还都题词助兴。我混迹职场,寸功未建,检点平生,也乏亮点,但那次书展却至今引为自豪。乃至离开多年偶过政府大门,门卫老甄还要喊我看他在废报纸上的墨迹。我几次向省市文化部门的领导谈到这种现象,他们都十分惊奇,感叹不己。在这种氛围中,政府办书法人才层出不穷,先后有三人被省书协吸收为会员,多人获得各种奖项。今年秘书段任重又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长江杯”书展,摘取中国书协举办的“生态大连”展览最高奖,据此即可获得全国书协入会资格。

翰墨醉饶阳

多年来,饶阳形成了热爱书法的群体基础,拥有了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书法人才。其中有的已经名动全国,更有不少深具潜力折桂有望的后起之秀。这是一种民间涌动的文化潮流,也是在普及中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书圣王羲之的家庭氛围,王羲之的父辈中,八人就有四个书法家,他的妻子郗璿和儿媳谢道韫都是远近闻名的“女中仙笔”,就连雇来抚育小儿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也能写得一手草书。据说吃饭时小儿握筷姿式有变,让对桌的叔叔看到,笑问:“最近写多了?”背后的保姆马上回答:“临张芝已到三分。”身处这样一种氛围,王献之想不成大家都难。就也象白居易叙述唐朝诗风盛况所讲,那时车船之上和旅舍之中都有人大声吟诗,也有很多人把诗写在墙壁和帐子上,甚至还有刺在身上的。爱诗如此,普及如此,氛围如此,所以唐时涌现那么多著名诗人绝非偶然。

翰墨醉饶阳

自己从未认真习书,是平生一大憾事。我结交文友不少,遇有擅书者就自觉矮人三分。安平孙犁纪念馆征集孙迷墨迹,文联王彦博主席邀我参展,自己鼓了几次勇气也未敢斗胆一试。我总觉少年恰逢文革,荒废了习书的黄金时期,现在老来学艺绝非易事。因为书法绝非朝夕之功,还是从少年学起方为正途。

近几年听说本县各类学校开展书法进课堂活动,请李俊英、刘福长等人定期巡回讲课,还特邀闫彦为全县的书法辅导员,这确是功德无量之举。前几天,实验小学大门两侧展出了学生的部分书法作品,我高兴地多次在橱窗前流连徘徊,欣赏品味,就像看到一朵朵带露的小花喷香吐蕊,就像看到一棵棵出土的嫩笋拔节成长。我想,这些作者中保不准就会出几个书法大家,即使不能成家,也肯定会终身受益!

翰墨醉饶阳

临池挥毫,益德益身。墨海群花,绚丽芳芬。文脉深厚,益增其馨。翰墨之县,声名远闻。少未习书,悔之莫及。涂鸦助力,稍慰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