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215年,曹操亲自率军进攻汉中的张鲁,孙权趁此机会,率领十万人马出征合肥,这就是曹魏和孙吴之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合肥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战略要地,自赤壁战败后,曹操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而孙权无论是自保,还是想要向北方发展,都势必要先拿下合肥。

其实早在208年,孙权趁曹操赤壁战败,就打了第一次合肥之战,结果没有讨到便宜,无功而返。在此后的233年、234年、253年,又分别打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合肥之战,都没能攻下合肥。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还是来说第二次合肥之战。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当时驻守在合肥的是张辽、李典和乐进,兵力只有区区七千多人,与孙权的十万人马相比,殊众殊寡一目了然。而孙权之所以亲自出征,一是认为合肥的战略位置很重要,对此很重视;二是觉得胜券在握,正好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军事才能,增加一些威望。但想不到的是,孙权竟然败了,而且是五次合肥之战中败得最惨的一次,甚至差一点儿把性命丢掉。

孙权万万没料到,张辽居然会主动出击,仅仅只带了800人,就敢突袭孙权的主帅大营。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孙权猝不及防,只有狼狈逃命的份,“几至危殆”,被戏称为“张八百大破孙十万”。在混战中,孙权身边的军队被打散,乱作一团,宋谦、徐盛被击溃而败走,关键时刻多亏了一员猛将奋力迎战,为孙权争取了时间,逃到一座小山坡上才保住性命。而这位猛将则力战而死,极其悲壮。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这位为孙权而舍命的猛将就是陈武。他原本是孙策的部下,少年时就开始追随孙策,作战勇敢无畏,屡立战功,深得孙策的信任。后来孙策把军队中的精锐挑选出来编成一支王牌部队,交给陈武来统领,陈武也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这支部队每逢作战,都所向无前。

孙策被刺杀身亡后,孙权继承了孙策的事业,而陈武又得到了孙权的信任,被视为心腹。陈武虽然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但是平时却仁慈宽厚、乐善好施,“仁厚好施,乡里远方客多依讬之”。陈武和孙权的私交也很好,孙权经常到陈武家去做客,“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

所以,当这位有能力、有忠心、有情谊的猛将为保护孙权而战死后,孙权自然是非常伤心的。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陈武死后不久,孙权也灰溜溜地撤军了,临走又被张辽狠狠揍了一顿,险些回不去,“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话说孙权的军事才能真不怎么样,不过运气还是不错的,总能化险为夷。

陈武的遗体被运回了东吴,安葬在建业的东郊。孙权亲自参加他的葬礼,悲痛大哭,并做了一件饱受后世诟病的事情。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据《三国志·陈武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在陈武的葬礼上,“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孙权下令将陈武的爱妾杀掉殉葬。裴松之还引用东晋史学家孙盛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昔三良从穆,秦师以之不征;魏妾既出,杜回以之僵仆。祸福之报,如此之效也。权仗计任术,以生从死,世祚之促,不亦宜乎?”孙盛先讲了两个春秋时期的典故,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是为了说明殉葬是多么不得人心。然后孙盛说,孙权这么做是一种计谋权术,他强迫活人殉葬,东吴的国祚短促,不也正是报应吗?

我们先来说一下殉葬。自西汉建立后就严禁殉葬,殉葬之事鲜少见于史书。即使偶有记载,也是作为罪证。例如《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西汉宣帝时,平干王刘元临死前,“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此事被人告发,朝廷震动,舆论大哗,时人都认为他“暴虐不道”。宣帝勃然大怒,下旨废除封国,不允许刘元的儿子继承,并赐给他一个恶谥“缪”。到了东汉,用陶俑木偶陪葬都会受人指责,就更不用说强迫活人殉葬了。

陈武为救孙权而死,孙权却哭着杀他爱妾,史学家:国运不长是报应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显然就是孙盛所说的“仗计任术”,陈武已经死了,无知无觉,这都是为了做给其他将领看。当时刚经历了合肥大败,将领们死的死,伤的伤,人心很不稳定,孙权需要极力表现对陈武之死的惋惜、难过,以求将领们的忠心。你们看,我不仅亲自来参加葬礼,我还痛哭流涕,虽然杀人殉葬很残忍,但是为了陈武死后依然有爱妾服侍,我不在乎因此遭受非议。我已经悲痛到丧失理智,你们感动不感动?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大概知道,孙权到了后期,尤其是成为吴大帝后,的确是比较残暴,喜欢玩弄权术,动辄就要杀人。难怪东晋人孙盛会给他差评,并感叹说:“世祚之促,不亦宜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