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215年,曹操親自率軍進攻漢中的張魯,孫權趁此機會,率領十萬人馬出征合肥,這就是曹魏和孫吳之間的第二次合肥之戰。合肥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戰略要地,自赤壁戰敗後,曹操對江南的戰略轉攻為守,而孫權無論是自保,還是想要向北方發展,都勢必要先拿下合肥。

其實早在208年,孫權趁曹操赤壁戰敗,就打了第一次合肥之戰,結果沒有討到便宜,無功而返。在此後的233年、234年、253年,又分別打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合肥之戰,都沒能攻下合肥。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我們還是來說第二次合肥之戰。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當時駐守在合肥的是張遼、李典和樂進,兵力只有區區七千多人,與孫權的十萬人馬相比,殊眾殊寡一目瞭然。而孫權之所以親自出徵,一是認為合肥的戰略位置很重要,對此很重視;二是覺得勝券在握,正好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軍事才能,增加一些威望。但想不到的是,孫權竟然敗了,而且是五次合肥之戰中敗得最慘的一次,甚至差一點兒把性命丟掉。

孫權萬萬沒料到,張遼居然會主動出擊,僅僅只帶了800人,就敢突襲孫權的主帥大營。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孫權猝不及防,只有狼狽逃命的份,“幾至危殆”,被戲稱為“張八百大破孫十萬”。在混戰中,孫權身邊的軍隊被打散,亂作一團,宋謙、徐盛被擊潰而敗走,關鍵時刻多虧了一員猛將奮力迎戰,為孫權爭取了時間,逃到一座小山坡上才保住性命。而這位猛將則力戰而死,極其悲壯。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這位為孫權而捨命的猛將就是陳武。他原本是孫策的部下,少年時就開始追隨孫策,作戰勇敢無畏,屢立戰功,深得孫策的信任。後來孫策把軍隊中的精銳挑選出來編成一支王牌部隊,交給陳武來統領,陳武也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這支部隊每逢作戰,都所向無前。

孫策被刺殺身亡後,孫權繼承了孫策的事業,而陳武又得到了孫權的信任,被視為心腹。陳武雖然在戰場上殺人不眨眼,但是平時卻仁慈寬厚、樂善好施,“仁厚好施,鄉里遠方客多依託之”。陳武和孫權的私交也很好,孫權經常到陳武家去做客,“尤為權所親愛,數至其家”。

所以,當這位有能力、有忠心、有情誼的猛將為保護孫權而戰死後,孫權自然是非常傷心的。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陳武死後不久,孫權也灰溜溜地撤軍了,臨走又被張遼狠狠揍了一頓,險些回不去,“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話說孫權的軍事才能真不怎麼樣,不過運氣還是不錯的,總能化險為夷。

陳武的遺體被運回了東吳,安葬在建業的東郊。孫權親自參加他的葬禮,悲痛大哭,並做了一件飽受後世詬病的事情。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據《三國志·陳武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記載:在陳武的葬禮上,“權命以其愛妾殉葬”,孫權下令將陳武的愛妾殺掉殉葬。裴松之還引用東晉史學家孫盛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昔三良從穆,秦師以之不徵;魏妾既出,杜回以之僵仆。禍福之報,如此之效也。權仗計任術,以生從死,世祚之促,不亦宜乎?”孫盛先講了兩個春秋時期的典故,這裡就不細說了,總之是為了說明殉葬是多麼不得人心。然後孫盛說,孫權這麼做是一種計謀權術,他強迫活人殉葬,東吳的國祚短促,不也正是報應嗎?

我們先來說一下殉葬。自西漢建立後就嚴禁殉葬,殉葬之事鮮少見於史書。即使偶有記載,也是作為罪證。例如《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西漢宣帝時,平幹王劉元臨死前,“令能為樂奴婢從死,迫脅自殺者凡十六人”。此事被人告發,朝廷震動,輿論大譁,時人都認為他“暴虐不道”。宣帝勃然大怒,下旨廢除封國,不允許劉元的兒子繼承,並賜給他一個惡諡“繆”。到了東漢,用陶俑木偶陪葬都會受人指責,就更不用說強迫活人殉葬了。

陳武為救孫權而死,孫權卻哭著殺他愛妾,史學家:國運不長是報應

那麼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顯然就是孫盛所說的“仗計任術”,陳武已經死了,無知無覺,這都是為了做給其他將領看。當時剛經歷了合肥大敗,將領們死的死,傷的傷,人心很不穩定,孫權需要極力表現對陳武之死的惋惜、難過,以求將領們的忠心。你們看,我不僅親自來參加葬禮,我還痛哭流涕,雖然殺人殉葬很殘忍,但是為了陳武死後依然有愛妾服侍,我不在乎因此遭受非議。我已經悲痛到喪失理智,你們感動不感動?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大概知道,孫權到了後期,尤其是成為吳大帝后,的確是比較殘暴,喜歡玩弄權術,動輒就要殺人。難怪東晉人孫盛會給他差評,並感嘆說:“世祚之促,不亦宜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