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说起关于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这本该是一个让人觉得严肃的题材,如今却在很多“抗日神剧”的引导下,变成了一种“娱乐作品”被大家看待,并且随着“抗日神剧”的无下限和夸大吹嘘,像是什么“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这些个剧情也就越来越多,曾有很多观众,以及影视圈内的导演及演员都有过出面批判这一类作品的情况,而在近些年,这一类型的作品,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我们距离有真实度的“抗日作品”却好像是越来越远。

在2000年5月,一部由姜文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在国外上映,同年,该影片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戛纳国际电影节Netpac奖,后来又获得了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不过,该片在国内却没有被上映,并且也成为了一部禁片。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如今,这部影片已经上映了二十余载,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究竟算得上是一部好片,还是一部烂片,到底该不该被禁播,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的眼中,依然是有着褒贬不一评价,以及看法不一的感受。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在国内却有着9.2的高评分,这个分数,在众多的国产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中,无疑是一个佼佼者的存在,尤其是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哪部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能够与姜文的这部《鬼子来了》所一决高下,因为9.2的评分,就是放在所有题材的国产电影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了,那么,这部二十年来也无人超越的作品,又是一部备受争议,也未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所以说,姜文的这部《鬼子来了》究竟是凭什么呢?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首先来说,姜文自导自演的这部《鬼子来了》,这部影片虽然是在2000年左右拍摄的,但却是一部黑白影片,这在当时技术和人员以及设备都不齐全的时期,无疑是对剧组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考验,而在拍摄完成之后,《鬼子来了》用48万交卷,导致比原计划的2000万投资还要超出30%还多,而这一切,都是姜文为了达到他对这部影片的要求,如果拍彩色,在当时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整部影片,姜文想要用色彩代表内容,所以结合剧情,选用了黑白镜头无疑是最好的体现。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再来说一下这部影片的剧情,姜文所饰演的马大三,这是一个善良的中国农民。

在一日夜里,一个自称为“我”的人,将两个日军俘虏送到了马大三的家里,并且是用枪指着马大三的头,让他闭上眼睛,同时告诉马大三,“我”先将人放到你这里,你帮我看几天,等到大年三十“我”再来取人。

估计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觉得,不就是看人吗?五花大绑给捆住,然后每天都盯着不就行了,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中国,正在爆发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日军随时都有可能进村扫荡,如果发现了有日军俘虏在这个村里,那无疑对整个村都是灭顶之灾。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所以,当村民们知道了村里出现了两个“鬼子”的时候,这无疑是村里人眼中的“烫手山芋”,那到底是该如何去处置,这一时间也是成为了村民们争相讨论的话题。

有人主张直接杀了便是,影片中,疯七爷就说过:“我一手一个掐巴死俩,拧成麻花,刨坑埋了。”

也有人认为不能杀,首先,“我”曾经对马大三说过,大年三十就来要人,所以,村民们不敢轻举妄动。

但如果大年三十之后,“我”没有来取人,村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过了大年三十之后,“我”没有来,而鬼子依然活得很好,村民们认为“我”不会来了,干脆杀了,但也有村民认为,万一“我”又回来了,人已经被杀了,这该怎么办?就这样,这个日军俘虏活了半年之久,这期间也是有吃有喝,而村民们,却根本没有想过,在战争和敌人面前,善良和感恩不值一分钱。

影片中,村民们包括马大三在内,都对这个日军俘虏起过杀意,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马大三曾找过前朝侩子手,因为砍头又快有准,人称“一刀刘”,但是在杀这个日本人的时候,一刀下去,花屋小三郎却没有死,还活蹦乱跳的。

在这里,这个曾经砍过无数国人脑袋的侩子手,被一顿吹嘘之后,竟然连一个日本人的脑袋都砍不下来,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我”没有来,他也没有死,马大三干脆想了一个自认为更“两全其美”的主意,那就是将这个俘虏还给日军,并从日军手里换来粮食,村里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汉奸之举。

马大三却说:

“帮着日本子杀中国人的那叫汉奸,找日本子要粮食的还叫汉奸?把日本子白送回去,不要粮食,那才叫汉奸,粮食谁种的?咱中国人种的,咱种出粮食来,让日本子白吃了?我从他嘴巴里给抠出来,让咱们吃,这叫汉奸?天底下有这样的汉奸?”

这一段话,看出了马大三的单纯与愚昧,作为农民,马大三手里唯一的筹码就是日军的俘虏花屋小三郎,而日军却是有枪有人,唯一的筹码送了回去,马大三没有想过,接下来面对的将会是什么,从这一处,无疑是在暗讽当时国人的无知,不禁让人想起了同样处在那个时代的鲁迅,他笔下的中国人亦是如此。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影片的最后,花屋小三郎返回了日军,而日军为了表示“感谢”,要与这些“照顾”过花屋小三郎的村民举行联欢,在这场联欢中,以其乐融融的开始,又以大屠杀的形式结束,就在村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估计影片中的最后,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是这样的结局,而整部影片,也在姜文的“黑色幽默”下,彻底的走向了“黑色”。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这部《鬼子来了》,很多地方都有一些关于中国人的隐喻,同时也赤裸裸的展现出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残忍与无情,所以,这部影片在国外上映的时候,遭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双重反对,尤其是在日本国内,更有日本人提出,如果影片在日本境内上映,那就要让参演这部影片的日本演员不得好死,可是当这部影片在日本国内上映之后,日本民众的想法却改变了,不再是抵制这部影片,而是陷入到了一种思考中,甚至还有曾参加过二战的日本老兵,看完之后都无法分辨这是资料片还是电影。

曾被低估的抗日影片,姜文的《鬼子来了》,二十年后依然无人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