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下的世界什么样?盗墓为何自古不绝?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黄泉下的世界既是我们的禁忌也激发敬畏之心。汉代的王充讲“闭门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卧穴,造黄泉之际,人之所恶也”“黄泉”是死亡后的世界、墓葬、众生永恒归宿的代名词。在古人的认知里,我们在这里接受善恶的审判,无论你是否愿意,你会和你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和自己生前的亲人重逢,《玉历宝钞》中记载幽冥的十殿阎罗是古人对灵魂归宿的认知。那我们的肉体归宿哪?死后肉体成尸,尸是生前的精气神离开身体后的意思,这个躯壳需要一个地方安放不然死的人会变成厉鬼,因此古人认为无论是罪大恶极的人还是权贵都需要一个墓葬,只是前者可能是一个浅浅的土坑,后者则是恢弘的地下陵寝。

黄泉之下是否有十殿阎罗我们不知道,但是肉体的归宿——墓葬,自古以来就吸引着贪婪的暗夜中盗墓者、明目张胆的盗墓者,也是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影视剧及故事传作者的永恒话题,它激发了我们的好奇、想像、及对自身永恒归宿的思考。

1.黄泉下的世界什么样?灵魂及肉体归宿在哪里?

2.盗墓为何自古不绝?下面我们来逐一探讨这些问题。

一、黄泉下的世界-死于生的意义

这个话题和神鬼无关只和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思考有关,无论你是否相信死后会去幽冥世界接受十殿阎罗或者任何地狱主宰者的审判,但是我们在潜意识都会关心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最大欲望动机是”性“是各种行为动机的原动力,后来被证明不是很准确,阿德勒研究发现驱动我们的动力是自卑,他写了一本书《自卑于超越》,但是现在的最新研究发现,我们的原动力是“怕死”,人是唯一知道自己会死的动物,一个农场中的鸡、鸭、牛、羊、是不会思考自己会死的,他们活在当下。只有我们人类,会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并不可抗拒,如一位佛教大德的开示”如果世界上有任何地方能逃避死亡,我将义无反顾的前往,如果你说你能长生不死,那么一定是你疯了“。

死亡会给我们带来恐惧,我们在一生中很早就会认识到无论你多努力都会死,既然结果都是死,为何我们还会如此努力?因此我们要社会价值观及个体价值感给我们对抗死亡恐惧的力量。

黄泉下的世界什么样?盗墓为何自古不绝?

马王堆汉墓第三层漆棺

用参与有意义的事业来为自己赋予生命的意义。无论这个有意义的事是行善积德,死后去极乐世界的理想天国,还是用血腥的祭祀祈祷上天赐福都是我们相信的一个主流社会价值观在激励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人死后和生前只是去了不同的世界这种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及儒家推崇的孝道厚葬会给生前的人带来社会学意义上的激励,这就是儒家推崇的社会教化作用,弟子问孔子祭祀不杀羊可不可以,孔子讲比起那只羊我更爱惜礼。

所以无论是死后的幽冥世界神鬼体系、还是凡人可见得恢弘墓葬都是我们对抗死亡恐惧的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先秦模糊的神仙体系,自西汉以后不断被完善,形成了复杂的黄泉下的世界体系,古人的死亡理论最早建立在魂魄二元论的基础上,魂在死后离开身体,而魄则和尸体在一起,因此在庙宇中的祭祀是祭祀死去先人的魂,为留在身体里的魄营建恢弘的墓葬,配以大量随葬品以期望自己的亲人可以在冥界享用。这个思想逐渐演化成死后成仙,并在汉代流行起来,仙界的想像出现在墓葬的壁画里,《仙经》第一次讲到仙的等级划分,第一等级永生不死、第二等级先死后蜕,死亡不在是失败和消失而是变成了达到永恒状态的途径,墓葬则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死后的世界不只是墓葬里的人间在现,也是死后成仙的通往终极永恒的渠道,无论是社会主流认知体系带来的价值感,还是个体的自尊荣誉带来的认可感,只要赋予生命以意义,死亡带给我们的就不只是恐惧也是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黄泉下的世界什么样?盗墓为何自古不绝?

西安阳陵21号随葬坑,西汉-公元前2世纪

二、孝道伦理下的厚葬习俗必然导致盗墓活动的常胜不衰

厚葬习俗是古代先民在发展初期即以形成的观念,并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演进,提倡节用反对厚葬的墨家在先秦也曾经想要掌握对死后世界安排的话语权,但在历史长河里转瞬即逝,厚葬风气相沿千年。

葬法自古即有,土葬、火葬、树葬、悬棺葬、崖葬、二次葬等多种方式,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朱熹《朱子大全》“葬之言藏也……使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应该肯定的是,土葬确实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对于伦理维系起到很大积极的意义,但土葬、厚葬也导致下层民众无力负担,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的风气逐渐在下层百姓中兴起,《宋史》记载“贫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汉族始终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恶俗,即使今天在中国农村广泛运用的依旧以土葬为主,明、清政府则对火葬持有取缔禁绝的态度,《大明律·礼律》:“其从尊长遗言将尸烧化乃弃置水中者,杖一百。”可以说土葬、厚葬是导致有墓可盗的重要原因。

埃及人喜欢地上的恢弘陵寝,我们则喜欢营建地下的恢弘墓穴。这和文化基因有关这里不做论述,对墓穴恢弘壮丽的描述当属《史记》中对秦始皇墓葬的描述"葬始皇郦山.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铸塞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始皇墓葬没有发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解放后国家组织保护性发掘的墓葬大小几百座,保持完好的多陪葬珍玩,生前用具无所不备,汉代以前墓葬对死后家园的在现是通过丰富的陪葬品体现,而不是对生前建筑的地下在现,墓室的发明开启了对地下宫殿的营造过程,这可以承载更多随葬物品,展现更加丰富的地下家园图景。

黄泉下的世界什么样?盗墓为何自古不绝?

南越王墓平面图

在唐代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位名叫崔炜的士人意外掉到了一个洞里,结果发现这里面相去数十里,在一间装饰华丽的房间,受到了古装美女的招待,被这些女子称为皇帝的人不在场,他回到家中之后得知自己去的是公元208年建立的南越国赵坨墓葬,他的墓至今没有被发现,但是他的继承者赵沫的墓葬在1983年被发掘,已经是配备完整的地下宫殿样式,包括四个石室,及墓道,装饰华丽的棺椁内赵沫葬以玉衣,墓室恢弘的地下宫殿形制,在岁月的长河里长胜不衰,河南永城保安山2号墓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墓主是一位卒于122年的显赫太后,全墓210,5米,其甬道横贯一座石山山体,连接36个墓室。墓志铭称墓室为,东宫、西宫、此墓就是按照宫殿模式设计建造的,配以礼器、微缩人俑、生前的珍玩,当时的奢侈品一应俱全,如此丰富的陪葬品必然导致盗墓成为一项十分有利可图的勾当,这是任何严刑峻法都无法杜绝的行为。更是在乱世引起军阀的公然盗掘,如著名的项羽毁秦始皇墓挖走大量兵器以充军用,曹操设立专业的官员,摸金校尉来公然盗掘王侯墓葬以充军需、黄巢起义军试图盗掘武则天及唐太宗的墓葬,史不绝书,每逢乱世则如此反复。

黄泉下的世界对生者来讲永远充满神秘的氤氲,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你生的意义,人最了不起的是知道必死却能直面恐惧,给生命以意义,给个体以尊严,在这个层面讲死亡不过是生的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