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書服務於自己,主動閱讀一本書?

如何讓書服務於自己,主動閱讀一本書?

莎翁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

讀書,讀好書,就是給生活注入陽光,開拓眼界,增長心智,這誰都知道。

但現代社會信息爆炸,資訊擁堵,如何閱讀,如何高效地篩選閱讀,就見仁見智了。

午後沐浴陽光,煮一盞茶,細品一本書,確實是一種享受,這樣的慢時光想想都讓人神往,但現實中越來越快的節奏,能這樣閒適的機會真的不多。何況要迅速提升自己,讀書的效率很關鍵。

弗蘭西斯.培根的讀書法值得借鑑:“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如何快速掌握一本書,有目標的閱讀,如何深入的提取有用的部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查爾斯.範多倫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指導讀者如何採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將閱讀效果最大化的實用類叢書。

書中告誡,閱讀時越主動,就會讀的越好,良好的閱讀基礎在於主動的閱讀

何謂主動閱讀?就是讀書能提出問題來。

無論閱讀哪一類書籍,這四個通用性問題我們都要問問自己: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在閱讀過程中,去理清一本書的脈絡,尋求答案,就能將一本書讀薄,與作者的思維進行交流,讓書中的養分,建構成我們思維體系上的磚瓦,真正化為己用。

如何讓書服務於自己,主動閱讀一本書?

書中講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這四類閱讀層次循序漸進,第一層閱讀包含在第二層中,第二層又在第三層中,以此類推,第四層是最高的閱讀層次,包括了所有的層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層次,當然是最難的,也是最強的。

如何選擇?下面我們就跟著作者的步伐,深入瞭解四種閱讀層次的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層基礎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最初步的閱讀,逐字逐句讀。

一個人只要能識字,就可以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這在小學就能達到。

第二層檢視閱讀,特點是強調時間。

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是在很短時間內,初步瞭解書的表象教給你的一切。主要通過讀書名、副標題、作者的序、目錄、索引等抓出一本書的重點,瞭解作者的意圖。接著可以用東翻翻西看看的方式讀個一兩段,來檢視書中內容,自己是否有進一步閱讀的必要。

第三層分析閱讀,是對一本書完整、優質的閱讀,也就是俗稱的細嚼慢嚥。

分析閱讀難度比較高,一般要遵循4個規則:

1、 開始閱讀之前,一定要知道讀的是哪一類書,是虛構的小說類,還是實用類書籍,並理出書的架構。

2、 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要清楚整本書在幹什麼,清楚它的主題和重點。

3、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擬出書的大綱。將書中不同的重點條理有序的排列出來,清楚明白,前後連貫。

4、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這四個規則,我們就能瞭解一本書的內容是關於什麼,要如何架構,列成綱要。做完這一步,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下面進入第二階段的內容。

第二階段包括:找出共通的詞義,找出關鍵字,找出字義,找出關鍵句,找出主旨,找出論述,找出解答。在閱讀過程中,注意以上幾點,來理出: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麼?如何敘述的?

在這裡作者談到讀書的重要心態:“遵循思維的禮節”。讀書時,我們說“贊同”或“不贊同”,都要建立在完全瞭解了的基礎上。這是交流思想的前提,也是能學到東西的前提。

有位老師曾告誡我們,習慣性質疑和批判性思考並不是一回事。談話如果陷入爭論,就不是有益的溝通了。

第四層主題閱讀,就是就同一主題,閱讀兩本以上的書。

在主題閱讀前,先用檢視閱讀,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有助於接下來針對某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將所選書目簡化到一個合理程度。一旦檢視過,確定某些書跟我們研究的主題相關後,就可以開始做主題閱讀了。對於研究生來說,這是非常好的一種閱讀方式。

下面就從5個步驟細說主題閱讀的具體方法:

1、 找到各本書中與主題相關的章節。在主題閱讀中,我們要明白一個主旨,那就是我們研究的主題是重點,而不是那些選出的書。是書在服務於我們的主旨,而不是我們跟著書走。

2、 帶引作者與我們達成共識,這一步是難點。

在主題閱讀中,面對的是不同的作者,他們不可能每個人都使用相同的字眼,這時候就要由我們建立起共識,就是將不同作者的觀點,提煉出主題需要的共識詞彙。這一步是主題閱讀中的難點,要引領作者們與我們達成共識,而不是跟著他們的思緒亂跑。

3、 釐清問題。先列出一些可以將我們的問題說得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後在不同作者的書中尋找答案。

4、 界定議題。如果一個問題很清楚,如果我們也確定各個作者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答,那麼這個議題就被定義出來了。

5、 分析討論。在討論中回答四個問題:這本書在說什麼?是如何說明的?這是真實的嗎?這與我何干?通過立足於順序清楚的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進行主題閱讀時,我們要明白,其目的,並不是給初期或閱讀過程中的問題提供最終解答,而是儘量拓寬問題的廣度與深度,讓主題的內容更加完善,也就是

將書讀厚。同時,為避免偏見,自己不要預設立場。

在主題閱讀這塊兒,我們還要明白,它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也可以就一個領域,幾年甚至十幾年深耕,並且學以致用,讓市場來檢驗我們的學習成果,不斷完善,讓自己成為這一個領域的專家。

到這裡,我想大家也明白了,採用哪種閱讀方式,取決於我們的目的,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細嚼慢品,根據需要而定,才能讓讀書更有效率。

對於實用類書籍,學習的最好方法,不止是讀,更要去用,去實踐。

如何讓書服務於自己,主動閱讀一本書?

最後,我想提一個建議。書讀到尾頁,就算讀完了嗎?並沒有!

書翻完,並不是結束,我們還需要擬出讀書的思維導圖,還原作者的思維路線,以及我們自己的思維過程,包括所思所感,行動與計劃,解決心裡的“為什麼”,並找到“怎麼做”的行動方法與原理。

不要小看這個過程,它很關鍵!

心理學上有個“服務生效應”,又稱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是指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已完成的工作,在心理上即刻就會丟之腦後,而未完成的工作則會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書一讀完,過幾天就忘了,你問他具體講了些什麼?他說不出來。

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我們理清思路,鍛鍊邏輯能力,加深記憶的過程,甚至過一段時間後,看思維導圖,還能夠輕鬆回顧起我們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

如何讓書服務於自己,主動閱讀一本書?

同時,光做一個死讀書的書呆子還不行,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為什麼有些明明經典的書,我們讀來卻感悟不到經典呢?就像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全世界公認的經典,但我不僅讀得費勁,讀完後也似懂非懂。

因為讀書的領悟不僅來自我們的學識,還取決於我們的見識。人生中,我們參與過的經歷,看書中都會引起共鳴,讓自己深醒;而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就容易快速滑過,就像沒有看到。

當你讀懂了一本難讀的好書後,不僅能增進閱讀技巧,同時還能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瞭解我們自己。

好的閱讀,是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的,我們不只懂得如何將書化為己用,還更懂得生命,當然,好的閱讀也離不開好的方法。

大致總結一下吧,這本書介紹了4種閱讀方法,我最常用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在日常讀書中,效率確實大為改善。今後,我還要慢慢嘗試主題閱讀,特別是在專業領域,主題閱讀更有針對性、更能集思廣益。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未經思考的知識不是知識。” 所以,我們閱讀要採取主動,針對不同的書運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解剖、思考,讓書籍真正能成為階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