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开的会议

开罗会议,代号“六分仪”会议,亦称第一次开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4次高峰会议之一,会期为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英国、中国、美国在埃及王国首都开罗召开,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美国总统罗斯福出席,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

历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开的会议

开罗会议期间蒋中正、罗斯福和丘吉尔合照

开罗会议确立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对中国政治上意义重大;战略方面,虽然会上决议和承诺许多未予实行,行动计划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终仍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缅甸的目的。

历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开的会议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宣布结盟。1943年初,英、美与中国签署新条约,正式放弃在中国境内治外法权,维护中国的主权。1月11日,英、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废除过去一世纪里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当时中英关系未臻和谐。英国在东亚的阵地土崩瓦解,1942年时却又不同意中国军队开入缅甸,中国政府对此既惊讶又愤怒。中国想结束帝国主义,英国帝国主义却历史悠久,丘吉尔心中殖民主义思想强烈,抱着大英帝国思维模式,不相信亚洲人可以为盟军的胜利动员起来。政治上,英国对中国既猜忌又轻视,希望孤立中国,害怕中国可能影响其亚洲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中国战后之强盛,或即大英帝国厄运的开始,故英国不愿耗用物资或兵力协助中国。即使意大利投降,英国海军留有余力,亦宁愿用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而不愿用于缅甸。

历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开的会议

在印度采用美式装备的中国远征军

丘吉尔对中国亦充满偏见,不愿中国成为强国,对中国在对日战争的贡献不抱期望;英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勋爵对中国的反感,更甚于丘吉尔。展望战后局势,英、美两国间有一根本分歧。丘吉尔期望战后世界是由英、美主宰,罗斯福设想的新世界,却是欧洲帝国寿终正寝,由美、英、苏、中四国一起掌舵。当时苏联正在崛起,日益成为美国战略思想的中心,美国的军事专家担心苏联若败,或与纳粹媾和,意味英国亦会战败,美国即使动员全部兵力投入欧洲战场,也没有把握取胜,故美国军方认为和苏联的巩固关系,对取胜是必须的。

开罗会议是三国领导人战时合作的巅峰之举,连同德黑兰会议,使四大国协作的框架正式形成。开罗会议是唯一一次中国参加的同盟国首领会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