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開的會議

開羅會議,代號“六分儀”會議,亦稱第一次開羅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4次高峰會議之一,會期為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英國、中國、美國在埃及王國首都開羅召開,英國首相丘吉爾、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美國總統羅斯福出席,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公佈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佔的土地,塑造戰後東亞的新局勢。

歷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開的會議

開羅會議期間蔣中正、羅斯福和丘吉爾合照

開羅會議確立中國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對中國政治上意義重大;戰略方面,雖然會上決議和承諾許多未予實行,行動計劃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終仍達成中、英、美三國聯手反攻緬甸的目的。

歷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開的會議

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英、美宣佈結盟。1943年初,英、美與中國簽署新條約,正式放棄在中國境內治外法權,維護中國的主權。1月11日,英、美髮表聯合聲明,宣佈廢除過去一世紀裡一切對華不平等條約。當時中英關係未臻和諧。英國在東亞的陣地土崩瓦解,1942年時卻又不同意中國軍隊開入緬甸,中國政府對此既驚訝又憤怒。中國想結束帝國主義,英國帝國主義卻歷史悠久,丘吉爾心中殖民主義思想強烈,抱著大英帝國思維模式,不相信亞洲人可以為盟軍的勝利動員起來。政治上,英國對中國既猜忌又輕視,希望孤立中國,害怕中國可能影響其亞洲殖民地的解放運動,中國戰後之強盛,或即大英帝國厄運的開始,故英國不願耗用物資或兵力協助中國。即使意大利投降,英國海軍留有餘力,亦寧願用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而不願用於緬甸。

歷史上的今天 在埃及首都召開的會議

在印度採用美式裝備的中國遠征軍

丘吉爾對中國亦充滿偏見,不願中國成為強國,對中國在對日戰爭的貢獻不抱期望;英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勳爵對中國的反感,更甚於丘吉爾。展望戰後局勢,英、美兩國間有一根本分歧。丘吉爾期望戰後世界是由英、美主宰,羅斯福設想的新世界,卻是歐洲帝國壽終正寢,由美、英、蘇、中四國一起掌舵。當時蘇聯正在崛起,日益成為美國戰略思想的中心,美國的軍事專家擔心蘇聯若敗,或與納粹媾和,意味英國亦會戰敗,美國即使動員全部兵力投入歐洲戰場,也沒有把握取勝,故美國軍方認為和蘇聯的鞏固關係,對取勝是必須的。

開羅會議是三國領導人戰時合作的巔峰之舉,連同德黑蘭會議,使四大國協作的框架正式形成。開羅會議是唯一一次中國參加的同盟國首領會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