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玉洪瑶族乡:活用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广西新闻网凌云4月22日讯(通讯员 牙宏威 韦亚婷)凌云玉洪瑶族乡号称凌云“北大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便是它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

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玉洪瑶族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坚持“支部建在产业链、示范引领促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壮大发展茶叶、桑叶、柑橘、乌鸡等特色扶贫产业。产业红利惠及全乡18个行政村。

石头窝变成“金窝窝”

“全村桑园面积4000亩,全年总收入近500万,桑农137户,35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脱贫致富。”玉洪瑶族乡八里村主任杨胜银指着眼前连片翠绿的桑园喜不自胜。

然而,早些年时却望不到一抹绿地。“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当地群众只能在石头缝里刨种玉米、黄豆等传统农作物,收成低,难自足。如何在贫瘠的石山片区开拓出一条产业之路,成为了该乡一大难题。

“规模与质量并重,产业与扶贫相融,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近年来,玉洪瑶族乡在桑苗购买、蚕房建设、蚕沙池建设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同时,注重树典型抓示范,打造桑蚕特色产业村级示范点,发挥能人致富带头作用,以“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让群众抱团发展。

搬石造地,破土开荒。八里屯群众凭借政府扶持“东风”纷纷加入养蚕大军,如今整屯桑园达到300余亩,同时依托桑蚕产业打造了现代特色农业村级示范点,带动村里1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全乡桑园1万余亩,主要分布辖区8个行政村,年产蚕茧达250万斤。”玉洪瑶族乡党委宣传委员黄佳爱介绍道。

季节性产业成为脱贫接力棒

茶叶是合祥村的脱贫主导产业,全村419户,户户均种茶,全村种植面积达6500亩,年产值600余万元。

秉持着多元化发展产业的信念,合祥村从2011年开始尝试发展砂糖橘产业,组织35户贫困农户种植了200亩的砂糖橘,并建设“产业回家、留住妈妈”巾帼科技范基地,吸纳28名在外务工的妇女回家就业。四年后,砂糖橘基地开始挂果,如今亩产5000斤果,年产值超300万元。

茶叶是采摘期从每年的4月持续到10月,采茶期结束砂糖橘便开始成熟,采摘期从11月持续到次年3月。月月有收入,季节性产业便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接力棒。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玉洪瑶族乡不断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发展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如今全乡30家茶叶加工厂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年产干茶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1.5亿元。同时,该乡大力实施优果工程,重点培育砂糖橘产业,目前全乡柑橘达1.2万亩。

林下养殖闯新路富乡亲

玉洪瑶族乡乐里村是“凌云乌鸡”原产地,2016年,该村党支部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张叶子一只鸡”发展思路,组建了乌鸡养殖合作社,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吸纳附近14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乌鸡养殖产业。

随着凌云乌鸡知名度不断提升。乐里村创建了微信销售群,设立实体销售点,依托无轨高铁站、电商平台,实现了“电商+实体营销一体化”运营模式,推动乌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三年,累计出栏肉鸡23万羽,助农增收1380万元。

玉洪瑶族乡依托凌云乌鸡的品种优势,采取“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辖区岩佃村新建乌鸡养殖基地200亩,实现生产销售肉鸡15万羽,带动周边村屯4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63户)从事乌鸡养殖产业。据统计,全乡已经建成4个大型的林下养殖基地,预计年出栏肉鸡50万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