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玉洪瑤族鄉:活用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

廣西新聞網凌雲4月22日訊(通訊員 牙宏威 韋亞婷)凌雲玉洪瑤族鄉號稱凌雲“北大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十里崎嶇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便是它地形地貌的真實寫照。

自新一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玉洪瑤族鄉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堅持“支部建在產業鏈、示範引領促發展”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壯大發展茶葉、桑葉、柑橘、烏雞等特色扶貧產業。產業紅利惠及全鄉18個行政村。

石頭窩變成“金窩窩”

“全村桑園面積4000畝,全年總收入近500萬,桑農137戶,35戶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脫貧致富。”玉洪瑤族鄉八里村主任楊勝銀指著眼前連片翠綠的桑園喜不自勝。

然而,早些年時卻望不到一抹綠地。“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當地群眾只能在石頭縫裡刨種玉米、黃豆等傳統農作物,收成低,難自足。如何在貧瘠的石山片區開拓出一條產業之路,成為了該鄉一大難題。

“規模與質量並重,產業與扶貧相融,生態與經濟效益兼顧。”近年來,玉洪瑤族鄉在桑苗購買、蠶房建設、蠶沙池建設和技術上給予支持。同時,注重樹典型抓示範,打造桑蠶特色產業村級示範點,發揮能人致富帶頭作用,以“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方式讓群眾抱團發展。

搬石造地,破土開荒。八里屯群眾憑藉政府扶持“東風”紛紛加入養蠶大軍,如今整屯桑園達到300餘畝,同時依託桑蠶產業打造了現代特色農業村級示範點,帶動村裡1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全鄉桑園1萬餘畝,主要分佈轄區8個行政村,年產蠶繭達250萬斤。”玉洪瑤族鄉黨委宣傳委員黃佳愛介紹道。

季節性產業成為脫貧接力棒

茶葉是合祥村的脫貧主導產業,全村419戶,戶戶均種茶,全村種植面積達6500畝,年產值600餘萬元。

秉持著多元化發展產業的信念,合祥村從2011年開始嘗試發展砂糖橘產業,組織35戶貧困農戶種植了200畝的砂糖橘,並建設“產業回家、留住媽媽”巾幗科技範基地,吸納28名在外務工的婦女回家就業。四年後,砂糖橘基地開始掛果,如今畝產5000斤果,年產值超300萬元。

茶葉是採摘期從每年的4月持續到10月,採茶期結束砂糖橘便開始成熟,採摘期從11月持續到次年3月。月月有收入,季節性產業便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接力棒。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玉洪瑤族鄉不斷加快培育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發展以農戶為基礎的農業專業合作社,不斷增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如今全鄉30家茶葉加工廠全部完成規範化建設,年產幹茶產量達2000噸,產值達1.5億元。同時,該鄉大力實施優果工程,重點培育砂糖橘產業,目前全鄉柑橘達1.2萬畝。

林下養殖闖新路富鄉親

玉洪瑤族鄉樂裡村是“凌雲烏雞”原產地,2016年,該村黨支部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張葉子一隻雞”發展思路,組建了烏雞養殖合作社,並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營,吸納附近14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烏雞養殖產業。

隨著凌雲烏雞知名度不斷提升。樂裡村創建了微信銷售群,設立實體銷售點,依託無軌高鐵站、電商平臺,實現了“電商+實體營銷一體化”運營模式,推動烏雞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近三年,累計出欄肉雞23萬羽,助農增收1380萬元。

玉洪瑤族鄉依託凌雲烏雞的品種優勢,採取“飛地”經濟發展模式,在轄區巖佃村新建烏雞養殖基地200畝,實現生產銷售肉雞15萬羽,帶動周邊村屯400餘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63戶)從事烏雞養殖產業。據統計,全鄉已經建成4個大型的林下養殖基地,預計年出欄肉雞50萬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