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1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简直被这个无脑妈妈气炸了:

一个新手妈妈加入了某个睡眠训练付费群,让三个月大的婴儿跟自己分房睡,训练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结果宝宝因为趴睡堵住了口鼻活活闷死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这个搞睡眠训练的公司,让妈妈都把孩子裹起来趴睡,单独放在房间里,再哭也不要管。妈妈发现孩子哭得不对了,问指导老师怎么办?“指导老师让她不要进去,不然前功尽弃。”孩子就这么没了。

新生儿趴着睡觉是上个世纪美国医生指导妈妈们做的事情,结果美国新生儿猝死率居高不下。

后来,他们发现中国和日本的新生儿都让新生儿仰卧,他们回去就试点,结果猝死率大大降低。

别人早已摒弃的糟粕在国内摇身一变,改名为“睡眠训练”或“睡眠引导”又开始悄然流行起来。

这篇新闻下面评论很多,真的有很多妈妈参加过类似这种训练营。为什么新手妈妈轻易相信这些机构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两种:

一是:现在的妈妈越来越忙,训练孩子独立性,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可以给自己和工作。


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学再教育他也不迟,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二是:理论知识滥用。轻信“婴童独立教育”,独立睡眠法、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等。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些想法真的对吗?

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孩子该怎样喂养?

02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你,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成才。”

他还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种,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

他提倡“环境决定论”: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这套理论在当时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华生甚至拿自己孩子做实验,完全按照这套理论喂养。他的三个孩子从小和母亲分离,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饿的时候提供充足奶水,没有任何安抚亲吻陪伴。

结果他三个孩子在成人后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也一直流浪,无法正常生活。

直到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离实验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触摸—多给孩子拥抱爱抚。


运动—轻轻摇晃,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多陪孩子游戏、玩乐。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3 对于孩子,你的回应就是他生命里的光。


比华生稍晚一些的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

其中,婴儿期(0-1.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婴儿从一个熟悉温暖的环境突然来到这个陌生冰冷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

如果父母能够准确的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和呵护,安全度过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期,在儿童人格中便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敢于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成年后的性格更倾向于悲观多疑、不信任人和缺乏安全感,情感中非常害怕被抛弃。

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怎么宠都不过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你的回应,就是孩子生命里的光。

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4 父母之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故事,春节结束,爸爸要回城打,临别前一刻,小女孩问爸爸:“爸爸你在城里上班,一天赚多少钱呢?”

爸爸想了想:“大概200多块吧。”

小女孩从兜里掏出一大叠钱,一元的、五元的、十元的,都是些散碎零钱,被摸得破旧而油腻,叠得整整齐齐,很厚;最底下是一张崭新的一百块。

小女孩把钱递给爸爸,说:“这是我的压岁钱和今年所有的积蓄,一共213块5毛钱,全部给你,爸爸你再陪我一天好不好。”

父亲瞬间泪如雨下。

锦衣玉食,不如爱与陪伴。

父母的爱无人可以替代,你以为他们需要的是优渥的生活环境、氛围良好的重点学校、吃不完的零食,其实他们要的不过是你的陪伴。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有些记忆可能你自己不记得了,但是你的身体会记得。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海柔,感性又任性的天秤女,分享情感生活中的暖和痛。创作不易,你的每个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