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導語:人情冷暖,社會百態一直都是在重複不斷的上演之中,而人們為了將現實生活與怪力亂神結合起來,創造了志怪小說,在表達了對神靈的美好品質敬畏的同時,也以怪力亂神的角色反映了人情冷暖,社會現實。

在志怪小說中有與天鬥,與地鬥,追逐烈日不惜命的夸父;有逆乾坤,亂陰陽,重鑄輪迴半世殤的哪吒;有滅星辰,奪天道,衍獄洪荒震古今的燭龍;有破蒼穹,定法則,寰宇萬界吾為主的鴻運老祖。

志怪小說從古流傳到今天曆史悠久,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份珍貴遺產。其中《封神演義》算的上是志怪小說中的翹楚,是由寫下"勸君休錯三春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執筆。《封神演義》有著氣魄恢宏的場面,有著光怪陸離的想象,同樣也有著深刻的思想蘊含其中,在諸神與魑魅魍魎的角色下反映出來的社會中的人情冷暖和千奇百態。走入《封神演義》,從神鬼妖魔看盡世間人性。

一、《封神演義》的歷史背景與內容

(1)取材於歷史

《封神演義》的各種人物形象我們早就熟悉不過,作為影視劇素材的寵兒,被翻拍成多種版本,武王伐紂也成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封神演義》的創作也正是取材於商周交替之際,地方周朝勢力起義推翻殘暴的商紂王的故事。

周人是定居於岐山的"后稷"後裔,《詩經·魯頌·閟宮》中有"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從某種程度上說周人伐商是勢力壯大的必然結果,周人的壯大成為了商朝的最大隱患,因此商朝對於周進行了大量的打壓,其中在商王文丁是就為扼制周勢力發展,殺了周人發展的關鍵人物,加劇周商矛盾。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周武王畫像

後來到了商紂王時期,姬昌繼承封地王位,為了保存實力,進行了長時間的臣服。屈服的生活使得周文王遭受了許多的屈辱,他被囚禁姬於羑里,商紂王殺其子作為肉湯、逼迫文王喝下,好在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才使得姬昌重歸故國。屈辱的經歷使得他迫切的想要施行伐周計劃,為此他改革國事,囤積糧草,擴張勢力。在姬昌的發展之下,周人的實力已經能同商朝一決高下,不過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姬昌準備發動伐商之戰是就薨了。姬昌去世之後,武王姬發承襲侯位,以姜尚,周公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完成了翦商大業。《封神演義》就是對於這樣一段歷史的細緻刻畫。

(2)內容

古人的小說十分講究有歷史依據,這樣才有更好的時代代入感,《西遊記》如此,《水滸傳》也如此。《封神演義》在歷史上極大的還原了武王伐紂的過程,其中穿插了各種神仙妖魔來幫助周人戰勝商紂王。在小說的開頭就以商紂王褻瀆女媧作為小說衝突的開端,女媧為了懲治荒淫無道的紂王,讓軒轅墳中千年狐狸精等三妖幻化成絕世佳人,迷惑商紂王屠戮功臣,擾亂超綱,加速商朝的滅亡。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影視劇中的蘇妲己

而這其中的千年狐妖便是人盡皆知的妲己,狐妖以冀州侯蘇護女兒的身份贏得了商紂王的寵信。得寵之後的妲己通過自己的不斷魅惑紂王設立了炮烙的酷刑,用來懲治朝中的得力大臣。自古紅顏多禍水,蘇妲己絕對算得上第一人,在她的迷惑之下,皇后被剜目廢除,皇子被迫逃亡,紂王叔父比干慘遭剜心,西伯侯之子伯邑考被誅殺,做成吃的強迫姬昌吃下,在妲己的禍亂下,商朝的氣數加速的走到了盡頭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小說《封神演義》封面

姬昌為了解救天下蒼生,求得了元始天尊的門徒姜子牙的相助,而姜子牙也是帶著封神的任務來幫助周朝。其中圍繞兩大陣營的法術,神通鬥爭便開始了。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神通廣大的能人異士,其中就有二郎神楊戩,托塔天王李靖,哪吒,土行孫黃獅虎等一系列中原神話體系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紂王陣營中有妲己,還有與姜子牙同一師門的申公豹。小說就以兩個陣營的較量來展開。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現代影視劇《封神演義》

結果自然是武王勝利,因為正義必勝是自古以來的真理。周人勢力一路上攻佔金雞嶺,收降孔宣,破汜水、佳夢、青龍、界牌、穿雲、潼關、臨潼等關,最終會合八百諸侯進軍朝歌,紂王於摘星樓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就這樣《封神演義》走向了尾聲,武王姬昌建立周朝,改善民生,姜子牙在位這場正義之戰中的神通廣大分封神位。

二、陣營對抗中的社會映射

(1)周人與商人的對抗

周人與商人的對抗是《封神演義》中的直接表明出來的矛盾,這對矛盾屬於社會矛盾,同時也是物競天擇的自然之理,因為興盛更替本就是天地之理。西周代表的是新興勢力集團,而商朝是舊的奴隸勢力集團。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所以不論商紂王的殘暴與否,兩者的戰爭都是不可避免的。縱觀古代歷史《封神演義》截取的武王伐紂的歷史,是無論哪一個奴隸制,或者封建帝國都無法逃脫的命運,歸根結底都是新事物與舊事物碰撞的結果。

而《封神演義》的作者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聯繫當時明朝的實際狀況而寫的。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武王伐紂雕塑

此外在小說中這兩個陣營的對抗反映出來了善與惡,美與醜的較量。有句話叫做"正義從來不會缺席,但是會遲到",對於周人的勝利而言就是代表的就是正義集團的一種勝利。武王伐商從商紂王實行暴政就註定了這是一種正義之舉,所以

在小說的刻畫中,武王姬發,姜子牙,以及文王姬昌都代表了絕對的正義。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心中對於道德,對於禮教的一種追求,這其中同樣也是儒教思想作為中原文化思想基石的一種表現。儒學思想作為中原文人共同的底色,所以這自然是但是文人社會,以及文人心理的一種體現。

(2)截教與闡教的對抗

小說中潛在的矛盾是截教與闡教的對抗,而這一對抗是中原神話體系中的主要矛盾,這是反映的是古代百姓的鬼神信仰的一種爭辯。在小說中上古神界分為三教,其中是以通天教主為主的截教,作為神話世界的最大勢力,"有教無類,萬仙來朝"之美譽。在通天教主門下萬物皆可以成仙問道,所以門下弟子大多為飛禽鳥獸,魑魅魍魎,故此常被其他的兩教所牴觸。通天教主的門徒有多寶道人、金靈聖母、無當聖母、龜靈聖母,聞仲、餘元、火靈聖母,石磯娘娘等,這些法術強者都是武王伐紂路上最大的阻礙。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通天教主畫像

對於闡創始人是元始天尊,其中著名的門徒有燃燈道人,南極仙翁。太乙真人、文殊文殊菩薩,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玉鼎真人、姜子牙、申公豹、蕭臻(被封神)、哪吒、金吒、木吒、楊戩、李靖等神話體系中的重要人物,同時也是支持周王的重要仙班。兩個神仙勢力中,總要分出一個高下,所以便以人道中的西周與殷商之間的較量為主,據此展開了鬥法。其中關於兩大教派之間的法術爭鬥也是小說中極為精彩的一面。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影視劇中的元始天尊

兩派系的爭奪最終以闡教獲勝結束,所以在中原的神話體系中,闡教的神仙都是正義與善良的化身。然而從兩教的鬥爭中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作為上古神靈,仙班之人,也逃脫不了功名的爭奪,也擺脫不了內心的慾望,體現出來的是人本性中對於利益的一種追求,現實的生活正是如此。

三、神靈所體現出來的人性

神靈的角色是源於對生活人物的刻畫,即使像神仙一樣,脫離生死困擾,物質困擾也擺脫不了靈魂上人性的兩面。

從小說的開篇我們便知道,伐紂的一個起因是因為對神靈的褻瀆,而這位褻瀆的神正是女媧。女媧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是創造人類的神仙,他賦予了人生命,將自己的真善美給予了人類。女媧在神話世界中代表的正義性不用多言,但是從小說的刻畫來看,即使這樣高高在上的人也有錯誤的一面。妲己的出現是女媧所下的命令,妲己蠱惑紂王擾亂朝綱也是遵循女媧的旨意,所以從這點來看,妲己雖然算不上是截教中人,她更應該是打入敵人內部的一枚棋子。女媧是正義的象徵,而她的命令造成了多少而無辜百姓的死亡,造成了多少忠臣義士的消逝。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即使在偉大的人都會有缺點,有錯誤,凡人如此,神靈同樣如此。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女媧畫像

這樣的特點在《封神演義》中並不是女媧一個人有的,在闡教陣營中,土行孫好色,黃獅虎貪圖功名所以封神的時候在最後才到,姜子牙意圖將最好的神位留給自己,同時還讓自己的妻子位列仙班,申公豹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背叛師門投入截教門下。而在截教中,截教仙班為了對抗闡教,不惜助紂為虐,甚至於通天教主還擺下誅仙陣來對抗闡教眾人這些神仙雖然法術通天,雖然長生不死,但是他們同樣具備了人性中的善惡,擁有人性的貪婪,功利,爭強好勝,人性的弱點即使是位列神仙也無法避免。

四、魑魅魍魎的表現出來的人性

提起魑魅魍魎,在人們的內心中都會產生一絲恐懼,因為魑魅魍魎代表的是邪惡,是一切災難的源頭,在《封神演義》魑魅魍魎同神仙一樣有著善與惡的兩面。

(1)邪惡的一面

在《封神演義》中的魑魅魍魎,妖魔鬼怪不在少數,其中

作為女主角的蘇妲己就是一個狐妖,狐妖在古代神話中本就是魅惑他人,禍國亂民的代表,在小說中蘇妲己確實沒有辜負人們對於狐妖的定義,他刻薄,殘忍,殺害功臣,實行酷刑。為了實現自己的慾望而隨意決定他人的生死。女媧派遣她下界惑亂君心,助周伐紂。然而她貪戀紅塵俗世,沉迷酒池肉林,貪圖富貴榮華助紂為虐,對抗周人,對於商朝百姓而言,蘇妲己是個徹頭徹尾,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被蘇妲己賜死的比干雕塑

此外骷髏山白骨洞的骷髏妖怪馬元,生性殘忍,在小說中他以捉人取心而食度日。在幫助商紂王時,不知有多少人被他殘忍的殺死,而最為一個十惡不赦的妖怪最終被文殊天尊所抓獲。《封神演義》中的妖怪也是現實中的人的一種刻畫。從古至今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女性也罷,男性也好,歷史上為了一己私慾而屠戮他人的人還少嗎?為了鞏固地位,手段殘忍的呂雉,為了報功名不中仇,屠殺長安貴族的黃巢不正是這樣的人。在某些時候人性的醜惡比魑魅魍魎還將更讓人害怕。

(2)善良的一面

不過即使是魑魅魍魎也有善良的一面,在《封神演義》石磯娘娘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石磯娘娘在封神演義中出現不多,作為一塊靈石修煉而成的妖精可以說他的命運十分悲慘。默默修煉的他,因為哪吒殺死了他的弟子,為弟子討回公道的石磯卻因為綁架了哪吒而被,太乙真人誅殺。

石磯從她的出場來看,勤勤懇懇刻苦修煉,既不禍害百姓,並且為人和善講道理,可惜慘死與正義的神仙之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的是社會中弱小之人的孤獨與無助,為了討要公道卻付出生命的悲慘命運。

志怪小說《封神演義》,怪力亂神的人物中對社會與人性的反映

與石磯有關的壁畫

在小說中,許多修煉而成人形的妖怪雖然在武王伐紂的道路中阻礙過伐紂的成功,甚至還讓武王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但是他們大多都不是禍害人間之人,只不過是受一時的矇騙罷了。

這些妖精雖然樣子上看上去讓人不寒而慄,但是他們也具有真善美

結束語:《封神演義》的出色除除了內容上的精彩紛呈之外,它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更是一大點睛之筆。神仙也罷,魑魅魍魎,妖魔鬼怪也好,映射出來的都是社會的本質,以及人性的兩面。社會法則本就是物競天擇,高高在上的神仙也會為了利益而博弈,更何況凡人。大部分神仙也是有人修煉得道的,可惜擺脫得了生死的束縛,也擺脫不來人性中最本質的特點,那就是善惡共存。而魑魅魍魎作為邪惡的代表,卻同樣也有善良的一面。

我們總說自己敬畏神靈,其實我們應該敬畏的是牛鬼蛇神,因為無論神仙的偉大,還是妖魔的邪惡的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所有的兩種特性。人有兩個自己,一個病態的自我,一個健康的自我。前者懶惰逃避,後者積極向上。一個人是洪水猛獸,一個是正義天使。對好的自己的敬畏是促使自己不斷靠近,對壞的自己敬畏,是督促自己不斷遠離,這樣才能做到在正義與善良的道路上,不變初心。

參考資料:

許仲琳,《封神演義》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陸步亭主編,《中國通史》

元,《武王伐紂平話》

餘邵魚,《列國志傳》

《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