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一個小人物之死

“我從地獄來,要到天堂去,正路過人間。”

說來慚愧,在上中學老師要求一定要讀這本《紅與黑》時,我偷懶了,完整的閱讀下來是因為看了法語音樂劇《搖滾紅與黑》,被衝突的劇情、激昂的音樂以及並不是十分華麗的舞臺所俘獲,才有了去看原著的衝動。

《紅與黑》:一個小人物之死

私心配圖

可能大家都知道《紅與黑》,也知道它的作者司湯達。但是卻不一定知道它背後的來源。

1827年,法國司法公報刊登了一則新聞,青年家庭教師裴爾特與女主人有染,後因嫉妒殺害女主人。

司湯達受到這則新聞的啟發,創造了於連,給了他和上面裴爾特殊途同歸的命運,同時也給自己奠定了“現代小說之父”的基礎。

小說可以說是一本政治小說,當時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導致很多國家都把它列為禁書;

小說也可以說是一本愛情小說,於連和瑞那夫人、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糾葛可謂是賺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淚。

《紅與黑》:一個小人物之死

但是於連真的有愛情嗎?

1. 於連和瑞那夫人

瑞那夫人是市長夫人,但是市長是個只知道鑽營的庸俗之人,所以當於連來做家庭教師的時候,瑞那夫人忽然感覺自己重新活了。

於連對瑞那夫人並不是一見鍾情,而是在正常工作一段時間以後,一家人晚上在樹下乘涼,瑞那夫人不小心碰到了於連的手,立馬縮了回去,這時候於連的自尊心感覺自己受到了挑釁,腦子還沒反應過來,身體先行動,立馬回抓了瑞那夫人的手,而且是緊緊的握住。

要我說,於連的自尊可真是敏感的正是時候。

月朗星稀,朦朦朧朧,半推半就。

戀情一,達成。

瑞那夫人沉迷於連給她帶來的新鮮感,越來越感覺於連是做丈夫最好的人選,有學問,愛孩子。

於連這時候似乎也忘記了偶像拿破崙的指導方針,每天對著夫人甜言蜜語。

這時候忽然事情敗露,為了於連和自己的生命安全,夫人只好和於連斷了關係,並且讓他去貝尚松神學院去進修。

戀情一,存檔。

《紅與黑》:一個小人物之死

電影《紅與黑》劇照

於連對夫人的感情是懵懂的,雖然一開始有一點自尊心在作祟,但是還沒有那麼複雜,如果以後於連在官場上順風順水,可能夫人就是他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當一個小人物無意之間發現自己可以躋身上流社會時,那種忐忑和焦慮是可想而知的,瑞那夫人越是喜歡於連,於連對於這種喜歡帶來的壓力越是感覺巨大。

膽怯和懦弱,是於連一生的附加形容詞,也是我們很多普通人的附加形容詞,可能一生都在和他們作對,都想擺脫他們的影響。

於連暫時擺脫了,所以他收穫了戀情二。

2. 於連和瑪蒂爾德

瑪蒂爾德,良好的上流家庭的培養,使得她美麗耀眼、活力四射,還有著豐富的學識,所以她對當時很多上流社會的空有其表的人士不屑一顧。

當於連初次見到她時,便是看到了一副傲慢自大的貴小姐的模樣。

雖然於連承認“這麼美的眼睛到還從沒有看到過”。

不過這都不妨礙,於連勢必要俘獲瑪蒂爾德的決心。

當瑪蒂爾德真的邀請於連約會時,於連又開始忐忑不安,自卑又敏感。

當他的追求陷入困境的時候,他選擇了求助俄國的柯哈莎夫王子—一個標準的花花公子。

果然,沒有任何一個女人可以逃脫男人精心設計的圈套。

靈魂如此不羈的瑪蒂爾德也不例外。

在瑪蒂爾德強烈的堅持之下,她的父親莫爾侯爵,只好承認了於連,並且幫助他在貴族社會站穩了腳跟。

戀情二,通關。

於連洋洋得意,他的那種得意是透過書本的文字,完全的可以展示在我們讀者眼前的。

因為這次,他完全遵守了偶像拿破崙的兵法,用盡了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

其實到這裡,我特別想說一個目前很常見的社會現實—“高級渣男”

這週一對情侶頻頻霸佔熱搜榜,“阿沁和劉陽”

和於連一樣,劉陽本身沒有多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是為了擺脫這個身份,想躋身網紅圈,使自己掙錢更容易一些。拼命的對阿沁做出一副“情深不悔”的樣子,阿沁被騙,網友也被騙,可是劉陽心裡心知肚明,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非常清楚面對鏡頭應該表現什麼。

他們把女人當成一座座要攻克的城池,把孫子兵法當戀愛聖經。

挑燈夜讀,懸樑刺股。

其精神真是感動天地。

要說女孩子怎麼避免這種高級渣男,我個人意見是“自愛”和“豐富”。

不要總把自己缺愛這種事情掛在嘴邊,年少無知的時候可以理解,成年以後,要學會自己給予自己很多的愛,學會取悅自己,不要等別人來取悅自己;

擴大自己社交面,即使不想擴大社交面,也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不要認為隨便闖入你生活的人,都可以幫你排解孤獨。

雖然“自古套路得人心”,可是這種沒有真心的感情,早晚會翻車。

於連被夫人“出賣”,毀了到手的前程,氣急敗壞的他找到夫人,連開兩槍進行射殺。

夫人幸運沒死,甚至還為於連改善了監獄條件,於連得知自己誤會了夫人,倆人在監獄和解。

於連也選擇了和自己和解,坦然的走向斷頭臺。

《紅與黑》:一個小人物之死

法國音樂劇《紅與黑》劇照

自此,一個小人物掙扎的一生落幕了。

司湯達在寫作的時候,用“紅”“黑”來隱喻當時兩種不同的政治力量,即,資產階級的革命武裝和復辟的封建教會勢力。也讓主人公於連遊走在這兩種勢力中。

雖然於連死了,可是他選擇了心中的紅,拒絕了封建教會勢力對他內心繼續腐蝕。

於我們而言,更是應該吸取前人之經驗,領悟哲人之警示,永遠的選擇一個更真實的自我,哪怕真實是殘酷,也好過鏡花水月夢一場。

“真實啊,真實;無比殘酷的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