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01.

前段時間在與朋友的一次閒聊中談到了各自曾讀過的一些書,最後他無奈的聳聳肩說:我對讀書開始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了,在其中我找不到必須要堅持下去的意義。

關於意義,我一直認為追尋意義是一件很沒有意義的事,因為一件事真正的意義便是這件事的本身。當然,我沒有故作高深的把這些話和朋友說,而是換了一個角度談起了各自最初讀書的原因。至於後來的結果如何,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關於為何而讀書的原因,我想大抵便是那麼幾種罷了。其一是迫於父母與老師的壓力,為了完成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而讀。其二是專注於自己的專業知識,有目標的為了以後所從事的行業而讀。其三便是完全出自於本身的興趣,感覺到讀書能夠使自己安靜坦然,並樂在其中。

從以上三種讀書的源頭來看,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最好的閱讀無疑是第三種原因了。與許多的書友們一樣,我也曾在某一段時間裡苦苦尋覓著,渴望能夠找到使自己愛上閱讀的方法,後來我終於找到了,是的,它叫作“興趣”。

“萬事開頭難”,而興趣是一切美好與熱愛的開始,所以最理想的讀書方法,便是最懂得讀書之樂者了罷。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02.

“開卷有益”,想必這是每一個喜愛讀書之人都曾提及過的。每當翻閱書的新一頁,隨著指尖的觸動,我們的眼睛、心神以及大腦便會如同磁鐵般將紙張上的字句信息吸收,從而進行攝取、分類、整理,最終通過思考與解讀從而成為自己經驗中的一部分。

而這一部分,或許便會成為你將來遇見的某個難題中關鍵的良方,如此想來,“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確是先見之明。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無疑就是送予讀者的一記警鐘了。我們讀書並非是為了成為書呆子,作為一名合格的讀者,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帶上自身的思考去衡量內容的正確與否,這也是理應掌握的。

大出版家“王雲五”曾說過,好奇、懷疑,是讀書時的好方法。當然,這裡所說的懷疑並非是懷疑一切,而是說要先在腦中多想一想。如此,無論是讀書或是做事,想必這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03.

“開卷有益”與“盡信書不如無書”並不矛盾,這世上幾乎所有的事都擁有著正反兩面,讀書自然也不例外,有好的讀書方式,也會有不恰當的讀書方式。

當你發覺自己渴望於從每一本書中都有所感悟,那麼你便為讀書找了一個目的,如此循環往復,書籍便會自然而然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毫無目的的讀書,是在散步,而非學習。

海明威說:寫得越多便越懂得寫作。這句話對於讀書也有效,讀得越多便也就越懂得如何去讀書了。

當我們對於讀書已經跨過了最初的興趣階段,成功培養了閱讀的習慣並擁有了自己的讀書方式後,許多書友們漸漸的便要開始糾結於一些我們都會產生的疑惑了。

我們究竟是應該給予自己更大的空間,讓思想去盡情的碰撞各式各樣的書籍,還是應該沉澱下來,對於一些經典名著精讀細讀?是應該讓時光慢下來,逐字逐句,融會貫通,還是儘可能的多讀,快速篩選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點?

這無疑是一道眾說紛紜的選擇題,就像是有人問寫作者對於文字是應該遵從自我的內心、自娛自樂的寫,還是順從潮流,麻木的去寫一些能夠吸引流量的文章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我們或許應該知道每個答案背後的所代表的一些東西。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04.

一八年已悄然而去,於是我在這幾天裡陸陸續續看到了好些朋友們所寫的年終閱讀總結。有寫感想的、有推薦書籍的……當然,還有字裡行間炫耀自己讀書之多的。其中,我對一位書友的總結文章記憶頗深。

他的文章標題是《喜歡,僅此而已》。當然,如果不是因為真的喜歡,我想他是不可能在229天裡便看完了229本書的。說實話,我挺佩服他。

在此前所提到的選擇題裡,他無疑是選擇了“博”。所謂“博”,便是什麼書都去讀,都能讀,博覽群書之意。王安石曾說:“致其知而後讀,……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而胡適之先生在《怎樣讀書》中又說:”讀一書而已,則不足以知一書”。

書籍的本質都是有所關聯的,在某個層面上是有共通之處的,如讀《詩經》,倘先去研究一點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考古學等等以後,去看《詩經》,就比前更懂得多了。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05.

除“博”以外,與其相對應的便是“精”了。

我認識一位讀書“奇慢”的書友,從初識至今已有一年有餘了,他告訴我說:我這幾年裡就只讀三本書——《三國》、《紅與黑》和《平凡的世界》。書雖讀得慢,但每一本都讀過數遍,其中的人物、對話與描寫手法都曾被其細細研究過。

他的選擇是“精”讀。正如範福潮在《書海泛舟記》中所言:生有涯,學無涯,書是永遠也讀不完的。與其茫然四顧,不如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規劃一個適當的閱讀範圍,選少量經典,由淺及深,循序漸進,一卷一冊,讀熟解透。

或許此方為更妥當的讀書之法罷。

對於我們普通讀者而言,不論是選擇書海泛舟“博覽群書”,亦或是獨選一隅“精品細讀”,無疑都已是讀書的極限了,“精博兼顧”確並非易事。

倒不如給自己的讀書規劃劃分一個年齡段,三十歲以前應儘可能的多讀書,使自己的思想變得更開闊。當三十歲後擁有了足夠的閱歷與人生經驗,則可以讓躁動的時光停下來了,真正做到一冊一卷,讀析讀透。

這些年來,恰逢其會的愛上了閱讀與寫字,越懂得一些道理便越能看清自己的淺薄與無知。寫此篇非是所謂經驗之談,而是我個人的讀書習慣與方式:“不動筆墨不讀書”。

最後分享個人一直都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為一名優秀的作者,他的功能一直都不是說教,而是以他們敏銳的感知能力去提煉生活中被忽略的美,然後把它編成故事讓讀者感知,繼而明白一種道理。

於是我便一直在想,如果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讀者又應當如何呢?後來便也釋然了。或許,最好的讀者,是能夠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的罷。

最好的閱讀,是把每一本書都變成一面鏡子

文|我寫字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