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1

看故事,悟人生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

这个月看了一部特别棒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强烈推荐小伙伴们都去认真看看,故事很简单,但却看哭无数人。

这个纪录片,讲了国人的12个“人生第一次”:出生、入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告别。

片中用克制的语言与配乐,向观众传递着一个个缓缓流动的国民故事。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如果不去观看这些故事,很多时候,我们都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旧有的认知,习惯性将世界一分为二,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最后,如果没有变成应该怎么样的生活,往往就容易自暴自弃,对未来失去信心。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好是坏,人生的每个节点,都是动态在变的,而在变的过程,接纳度在哪,应变能力有多大,决定了后面人生的变化方向在哪。

在纪录片中,特别触动我的其中一点,是那些在不同时期,因人生的各种变故,遭遇身体残疾的上班群体。

他们为了能够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想要学好一个技能,找到一份工作,比我们常人难很多,但他们因为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心,再难,都会拼尽全力去克服,直至抵达那个人生方向的精神,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日常,我们常人能够轻松自如的爬楼,很多时候还会抱怨一下这楼梯太高了,爬得好累。

而纪录片中的一位主人公,因为脚的残疾,导致不能自己上下楼,住所又没有电梯,每次出门,都得靠着父母背上背下。随着父母的年迈,他不忍心一直这样让父母背。

为了学会重新上下楼,他逼着自己,靠双手去支撑自己,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上,最后,慢慢学会了独立上楼,不再需要父母来背。

我们能够在一个喜欢的平台,做着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很多时候还会这抱怨一下,那抱怨一下,实在不如意,就选择辞职换工作,不去反思自我。

而面对特殊群体,他们能找到一份工作,不仅会特别珍惜,还会不断修炼自己的技能,以便能打破鸿沟,让自己跟这个社会有更多的链接。

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们不是他们,不能真正体会这背后的不易,但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看自己:如果我们是他们,会怎么选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其他困境时,又还有哪些选择?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对于当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都在体验着无数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足不出户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人生第一次,发现原来喧闹的城市,可以瞬间变得悄无声息;

人生第一次,那么渴望微笑,拥抱温暖。

······

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带来种种悲伤与难过之余,也启迪我们去思考,自己可以做出哪些应变?当下能够为未来提前准备什么?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带着更长远的视角,去思考,以及持续探索的问题。

听故事,悟人生,希望我们都能活出一个独特的人生故事,悟透自己的人生真谛,一点点,走向那个光照进来的地方。

2

设目标,重拆解

不知不觉中,3月又走到了末尾,很多小伙伴感慨,这个月怎么感觉这么快,好像什么事都还没做,时间又过去了。

事实上,时间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在变动的生活中,如何去随机应对,很重要。

3月对于不少小伙伴来说,都陆续复工了,前面长期呆在家的假期,可能生活作息都受到了改变。

前两天看到一个好友说,过去好不容易用一年时间养成的学习和冥想的习惯,因为2个多月的疫情在家,完全就被打破了。

养成一个好习惯不容易,而要打破一个好习惯,真的就是瞬间的事。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在疫情这段时间,我自己作息那些也受到了影响,而在整个3月,我开始重新重视自己的作息,刻意去培养早起,因为早起,必然也会相应的慢慢倒逼早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给自己早起设定了一个小目标,专注学好一个新技能。为了将其更好的落地执行,我提前写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针对自身具体情况,去一步步拆解,嵌入到每一天中。

因为对新技能充满较大的好奇心,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容易。

可是到后期的时候,好奇心过了,会发现要早起的动力,没那么强了。怎么破呢?

当出现要放弃,或给自己找借口的念头时,我会给自己看看最初设定的目标,当时预言的美好场景。

如果不做,这些场景,都会是幻想,而如果坚持,这些场景都能在预言中,一步步走进现实。

一个月过去,对于培养这个早起学新技能的习惯,给自己打分,是50分,希望下个月,向着60分努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有个特别深的感触就是,想要学好某个技能,真的不是一味去学更多的方法,或只是埋头苦练,而是在知道自己的需求之下,有针对性的去学方法,然后要懂得去拆解。

因为别人讲到的方法,已经是在别人习得的情况下提炼出来的,要转变成自己的,就需要一步步去拆解,才能重新融合成自己的。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就好像堆乐高积木,别人堆好的乐高成品放在面前,会觉得:哇,别人好厉害,这个乐高堆得真好。

而要将这个漂亮的乐高,变成自己也能堆,需要把堆好的乐高拆了,自己重新动手堆一次。因为在试的过程,才知道自身问题在哪,知道问题在哪,才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如何破解。

如此,才能一步步真的学会,如何堆一个好看的乐高成品出来。

设目标,重拆解,如果3月的目标未完成,留下了一些遗憾,你希望4月有什么目标,然后一步步拆解能实现呢?

感到遗憾,是会想去改变的开始,但真正的改变,还需落实到日常的每一天行动中。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3

爱学习,要思考

因带私享课,会倒逼自己要保持学习,更新自我,这个月学完了一个课程,打卡完成了一个90天的闯关。

接下来,希望自己能继续在未来3个月中,学好视觉笔记,实现下半年的一个迭代,也立下个小目标,完成一个课程的学习。

不管是在学习课程,还是看书,我的速度都比很多人慢很多,但好在,自己能保持节奏,不被影响。这个过程,除了学,更多的会刻意培养思考力。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昨晚在听立丹的分享时,花费的时间并不长,因为过去刻意培养了听倍速音频的习惯,这个过程用了倍速去听,但边听的过程,边抓取关键词随手在平板上记录。

整个分享听完,里面的关键词,也根据自己的吸收,提炼成笔记,而为了笔记能更清晰一些,会进一步去思考,这背后的逻辑关系,而在思考的过程中,会重新做调整,再次梳理。

经过这样一翻学习,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更多延伸启发,并随笔写下了一条反馈。

学习的路上,需要思考,思考的过程,需要行动。学到多与少,不是关键,关键是你在学了后,真正能持续做到多少。

亦如查理·芒格所说:“如果你想变得聪明,你就必须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同时你还必须将答案和有条理的深层理论联系起来,你必须知道那些最主要的理论。这稍微会有些费力,但充满乐趣。”

《人生第一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去察觉到其中变化的力量。”

告别3月,启动4月,希望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第一次中,都能跨越波澜,勇往直前。

成年后,你还记得多少个“第一次”?这部高分纪录片告诉你答案!

作者简介:李飞霞,一位坚信只要一直飞翔,就能遇见那缕霞光的读写跑践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