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作者:Sally W;来源:常青藤家长会(ID:parentdaily)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不管门槛多高,常青藤学校都是无数家庭挤破头都想去的地方。

“上了常青藤,就能改变人生”是很多家庭执着于藤校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眼中,只要拿下常青藤,就意味着能够接受美国最优秀的精英教育,接触到最优质的社会资源,背靠实力雄厚的校友会,实现阶级的跨越,直接进入上流社会。

这确实不假,根据美国权威薪酬调查机构PayScale的数据显示,藤校毕业生的薪水是非常可观的。耶鲁法学院的毕业生年薪高达15万美金,宾大的计算机本科毕业能拿到年薪10万美金,哥大毕业的工程师能拿到8万美金。

进入藤校就能保证未来收入不愁,这样的“人生捷径”真的太诱人了。常青藤也因此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了无数学子梦寐已久的dream school。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然而,美国所谓的顶尖精英教育,却有着不太为人知的一面。

2015年1月,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2016年2月,宾大大三华裔女生奥利维亚·孔在费城40街地铁站卧轨自杀。

2017年12月,康奈尔大学田同学的尸体在公寓内被发现,屋内无他杀痕迹。田同学同学在其身亡前一天收到她发送的“抱歉,不能和你们一起做完这个项目”的邮件,疑自杀身亡。

2018年1月,普林斯顿大学一名20岁的华裔学生斯特·林在纽约某家医院内自杀身亡。

同年11月,哥伦比亚大学大二学生吴在公共浴室里自杀身亡。

这些年,留美中国留学生的自杀案例不断增加,令所有华人心痛不已。

这不禁令人发问:藤校真的那么完美吗?美国的精英教育怎么了?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拥有24年藤校经验的终身耶鲁教授痛批常青藤

美国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优秀的绵羊》,就针对藤校的现象做了深入分析。其作者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耶鲁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作为藤校的学生和老师,他整整24年的时间都浸泡在精英式教育中,对于藤校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2008年,在辞去终身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The Disadvantage of an Elite Education),就美国的精英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一炮而红,在网络上点击率超过了100万次。在此之后,他开始在美国大学中演讲,与不同的学生进行频繁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

《优秀的绵羊》是他在走访无数学生和学校后的作品。在书中,他痛批美国的精英教育,控诉藤校并不能塑造真正内心充实的学生,已经沦为了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的攀比地。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在精益求精的外表下,常青藤为了驱赶非精英阶层的学生,不断的提高申请门槛,为了追求极致而逼迫学生互相攀比,导致很多在校生出现心理障碍、药物成瘾、甚至选择自杀。

这本书为大众揭开了常青藤不太为人知的一面,并劝阻大家不要过于完美化藤校。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常青藤的过去:贵族们的后花园

常⻘藤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服务和吸引贵族阶级的加入,因此,它并不适合所有人。

藤校们的创办要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美国的工业革命一下造就了很多新阶贵族。这些新贵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资源互换,急需搭建发展人脉的交流平台,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大巨头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成为了贵族孩子们的必经之路。

为了保证学校与上层社会的关系、巩固贵族身份,哈耶普在录取时极其重视家庭背景,而对学术能力的要求则不高;偏爱对运动员和有领导力的学生的;给校友的子女加分;索要教师推荐信,校友面试。

同时,他们还设立了大学直通车,那些来自大学预备高中的富家子弟只要申请就能被录取。比如说格罗顿学校在1906年到1932年期间,有405位高中毕业生申请哈佛,402位被录取。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18世纪的哈佛

因此,早期藤校录取率是非常高的,哈佛平均10个位置只有13位申请者竞争,而耶鲁的录取率则是46%。

所以,藤校的存在其实是贵族为了培养未来的精英领导者而建立的。他们只招收贵族、只培养贵族、只输出贵族。虽然他们的大门在21世纪的现在向所有人开放,但是贵族的基因是无法改变的。

由于“出身”高贵,贵族精英们往往很难登上更高的一级台阶,因此,对极致的追求就变成了藤校的主旨,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极致几乎毫无意义。

1981年,当《优秀的绵羊》的作者进入大学的时候,他身边进入顶尖名校的同龄人通常上3门AP课,参加3项课外活动。而如今的孩子通常要上7、8门AP课,准备至少10项课外活动,才算有尝试申请的资格。

然而:

“没有人需要11项课外活动,除非另外一位学生参加了10项课外活动。”

在已经足够丰富的课外活动之上再加一项,在学业量已经足够大的AP课上再加一堂,这么做除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意义都不大,唯一的目的就是超越他人。

这是藤校引以为傲的特点:让前来申请的学生相互攀比,最后挑选胜利者。这项毫无意义的运动背后最大的驱动力,就是为了疯狂竞赛而竞赛。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但说实在的,对普通中国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性价比并不高。

上藤校的投资没有七位数下不来,然而这仅仅是庞大的前期投入,藤校高昂的学费(每年8-10万美金)和美国的生活费都是后期要继续砸进去的钱。

即便资金已经到位,孩子也拿到了offer,也不代表已经熬出了头。

这就要说到藤校光鲜亮丽背后的另一面了:在强大压力下逐渐崩溃的学生。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常青藤的阴暗面:

巨大压力下的学生,抑郁、自杀、药物成瘾

我们的孩子辛辛苦苦考进藤校,本以为是幸福的起点,结果过是另一场更残酷的战斗的开始。

被藤校录取的高中生都是凤毛棱角,当这些优秀的孩子被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当他们身边能人辈出、当他们不再是最优秀的人,他们会怎么做?

作者说:

“他们会再一次疯狂的拼搏,再一次证明自己才是最棒的。”

但这次的竞争比以往任何竞争都要残酷,这是从前10%往前1%的攀爬,不成功便成仁。

不能在压力中成功的,便在压力中崩溃。

根据耶鲁在2013的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

报告自己有焦虑症状。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不仅中国留学生受不了,大部分美国本地人都接受不了。

2017年,美国大学健康协会(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调查发现,全美有40%的大学生因由于压力过度,而无法上课,与朋友共度时光,甚至无法正常生活。而超过10%的大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

2019年,该协会调查发现有87%的大学生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不知所措,66%的人有压倒性的焦虑感,56%的人觉得人生无望,而13%的人认真考虑过自杀。

为了缓解抑郁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自我调节:酗酒、嗑药。

美国政府官方戒毒网rehab.com,曾就常青藤大学生的酗酒和毒品使用进行了数据分析。他们从美国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学院收集了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因酒精或毒品被逮捕的常青藤学生数量,数据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8所藤校学生因酗酒/嗑药而被捕的数据

达特茅斯作为榜首,每1000个学生里有1.3个学生因毒品被捕,而因酒精被捕的学生竟然高达12.53名。也就是说,在整个达特茅斯学院,有1.25%的学生曾因酗酒被捕,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

藤校啊藤校,你们就是这样“疼”你们千挑万选招来的学生的吗?他们辛辛苦苦来到你们的校园,为的就是再一次体验万人过独木桥吗?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到这里,我多么想告诉各位家长,藤校这种变态般的追求是有意义的,这些学生虽然苦,但藤校对教育是绝对认真的。

但种种证据都在告诉我们:比起对学生负责,藤校似乎更关注自己在各大排名上的表现。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常青藤的商业化:一切向排名看齐

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里·R·路易斯写道:

“事实上,大学已经不能够证明自己的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本质。”

比起培养优秀的人才,大学正在变成“经济产能中心”。越能够做到利益最大化,越能出结果的专业就越吃香、越受人追捧,这就导致研究型教授在大学里越来越多,因为做研究是最容易出“成绩”的,而不怎么能赚钱的文教育的地位一落千丈。

但这些研究型教授的本职工作并非授课,而是搞科研。在成为教授之前,他们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对他们极其专业化的研究领域非常熟悉,但对教书却没什么经验。甚至可以说,他们都不一定会教书。

但是这对大学来说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教授的科研成果足以为学校增光,足以能够让专业吸引人。

就像选专业一样,大学也想把自己打造成“最值钱”的投资,吸引学生报名。于是,高效逐渐变得商品化。就像SAT排名能够为学生带来优势,学校的排名也会为大学带来利益。

而在高校排名化背后,影响最严重的是学校对学生的重新定位。在这个体系里,本该作为最核心的学生,反倒成为了学校追逐更高排名路上的工具;本该作为学校最重要使命的教育,却被学校冷落在一旁。

为了提高排名,美国高校不断的提高淘汰率、SAT均分,以及对申请人的种种要求。当排名不尽人意的时候,有的学校甚至会选择作弊。

2019年,最具权威的世界大学榜单之一U.S NEWS就曝出了5所提供了假数据的大学,并宣布将他们从2019的排名中除名。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这5所大学分别是斯克里普斯学院,火星山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约翰逊威尔士大学,甚至还有一直以来相当受中国学生欢迎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们通过虚报校友捐赠率、夸大财政支出、谎报生源质量,成功的让自己的排名提高了很多。

这样看,常青藤是不是就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了?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理性看待常青藤,适合比顶尖重要得多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对常青藤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现如今,常青藤依然是上流社会的游戏,他们追求的精英教育并非是接纳大众进入精英阶层,而是在精英阶层与自己人玩。

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不住的是藤校对为了超越而超越的毫无意义的追求,是这种追求为学生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是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掉教育的核心意义的现状。

如今,培养一个有能力角逐常春藤盟校的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加入追逐的人越多、一路上的关卡越多,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投入就越高。

但就像任何投资,我们需要从方方面面去评估他的回报率。

最顶尖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最适合的,常青藤也并非唯一的出路。正如成功并非只有一条路,除了常青藤,美国依然有很多一流的公立和州立大学,这些学校有的时候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因此,除了USNews的大学榜单,不如多看看如“隐藏的常春藤“这样的榜单,那里经常会有一些容易被忽略,却教育质量一流的学校。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隐藏的藤校榜单(仅供参考)

大学不是人生奋斗的终点,常青藤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更何况很多我们熟知的名人,都是藤校的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彼得·蒂尔都是从藤校辍学的成功人士。甚至很多商业名人,连大学文凭都没有。

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美国里德学院只读过一个学期的大学,就因经济因素而休学;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甚至都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上过一堂计算机课,编程这个技能还是他从书本上自学的;

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曾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还在读书时就创办了戴尔电脑,随着他的生意风生水起,最终他选择辍学干事业。

当然,这几个例子不是在呼吁大家要辍学,而是想说,一张文凭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一切。

一张顶尖的文凭不能保证你一辈子顺风顺水,一张普通的文凭也不会成为你的天花板,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你的高度在哪里。

大学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人生正式起航的起点。这个起点无论多高,它终究只是一个起点而已,能够行多远、跑多快,靠的是个人的潜质和努力。

因此,我们衷心的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拥抱未来的同时,都能够健康地成长!

常青藤家长会(ID:parentdaily) ,国际教育资讯、升学干货平台,通过专业、深度、高品质的原创内容,打破信息不对称,帮助每一个留学家庭做出最优的国际教育选择。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我把孩子送进了藤校,却葬送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