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离开甘政法已十年。2019年7月,人文学院马亚伟副院长,剡根会、申瑞英老师等带新闻系学生暑期实践,来过北京。久别的老师,稚嫩的学生,那见面场景一下又把我拉回到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

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彼时,那个青葱少年,由哥哥带领着到学校报到。犹记得,那段从体育馆到宿舍楼的路,走了好久好久,“嗯,这所大学真的好大啊”,虽然后来被哥哥泼了冷水,但依然坚信,我的大学就是最大的(与我的高中相比,它确实大得太多)。如今,母校升大了,真的是“大学”了。

2019年7月,在北京·光明网交流时,一位学妹提出这个问题,印象深刻。她说,进入大学后,找不回高中时的那种(拼搏)状态了。其实,初入政法时,我曾陷入比学妹更棘手的困境——一度只看书,不闻窗外事儿,哪怕跟人说话的几分钟,都担心是否少学好多好多知识……

如今想来,根源在于,高中时有唯一目标,努力学习,金榜题名,而大学的目标更多元,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想考研,有人要工作,也有人只为混个文凭回家接手“矿山”。

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同时,大学又需要我们涉猎广泛,因为毕业后能否从事所学的专业是个未知;需要社会实践,学有所用,及时补缺我们的短板;需要搞人际关系,无论师生,或是对外的联系,都需要用心去经营……

而这一切,都需要初入大学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合理分配时间,然后找准目标,剩下的就一句话:干,就完了。

当然,在大学,我们大多也会期待一段爱情故事,有人得偿所愿,有人败走金城。我们班上,曾经最看好的一对,毕业前却分手了;而悄无声息的舍友,临毕业时抱得美人归,如今儿子都打酱油了,一家三口幸福地狠。至于我自己,只能借用那句台词,“曾经有一段完美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珍惜……”,那层窗户纸没捅破,遗憾也是美的,哈哈。

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都说,“情场失意,职场得意”,看来是真的。当大家在为实习发愁时,我却幸运地得到《甘肃日报》的实习机会。

那时刚上大四,在争取《西部商报》《兰州晨报》实习碰壁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甘报大楼。记忆中,新闻中心貌似在三楼。

问了一位记者老师,收到的答复是,没有在招实习生,让去隔壁楼的人事处咨询下。心灰意冷正要下楼,偶听到另一位老师喊道:马主任,这个采访……

飞奔到隔壁楼,结果人家中午下班了。

买一个馍,当了午饭。

下午见到人事处高处长,说明来意,“上午到新闻中心实习,马主任让我到您这边咨询备案”,走完相关手续。他给新闻中心尚主任老师,打了电话,“有个实习生到新闻中心实习,您给安排下”。

剩下的,就顺理成章了……

可以说,我对第二故乡甘肃的感情,除了母校情结,更多的就是来自甘在报了。它让我有机会走遍陇原大地。了解古浪、走进武威,品尝定西土豆,感受清水温泉……

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对于母校,个别毕业生或有些微词,但请相信一句话:实践出真知,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

这次暑期实践,马院长也在给学生们争取实习名额,每年一两个也不少的。确实,毕业十年,我也经历几家门户网站,深切感受到一点:提及招收兰州的实习生,很多只认可兰大一家。

即使如此,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校友们依旧勇闯北上广深,并获得不菲的成绩。因为大学的牌子,除了官方的加持,更需要我们校友们一点点开拓。

也是因此,2019年3月我组建了甘政法“新闻之家”,一个新闻系的群,覆盖了从2003级到2018级的学生。梳理各位校友的工作,我发现参军的,公务员,教师,律师,央企,保险,党宣,商业网站,创业的等等,遍布各行各业。这些不就是校友们在铺路吗?不就是我们今后可依赖的资源?

弹指一挥十余载,同窗欢聚语不住休

是的,师弟师妹们,无论职业疑惑,抑或寻求实习(工作)机会等,在群里说一下,总会有一款答复适合你们。

互相借力后,学生们茁壮成长,毕业后用行动赢得单位认可,点滴成河,学校的品牌度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想说一句话:学弟学妹们,加油。有事儿你说话,我在北京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