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挨饿,一个诗人的基本修养

说到诗人,你肯定会想到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他们的诗歌或瑰丽灿烂,或雄壮豪迈,或清雅婉约,他们的生活也应该像他们的诗歌一样多姿多彩,快意潇洒。

比如李白,一生受到追捧,是大唐最耀眼的流量明星,走到哪里都有达官名流晏饮雅聚,还生害怕不给面子,用“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来引诱。

李白也不负盛情,三杯下肚,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不似我等,二瓶雪花下肚,大嘴一张,就是一地汪洋。

但李白这样的诗人,毕竟是少数。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千古诗人半饿殍,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常常一边数着米缸里仅剩的几颗米,一边随口吟哦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挨饿,是一个诗人的基本修养。庙堂里容不下自由的灵魂,江湖中放不下饥饿的肉身。

作为一个诗人,他们常常“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仰天大笑出门去”。可出来之后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吃饭!

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风雅和浪漫中醒来,迎接他们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和尴尬。

诗人们常常希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他们的肩膀,挑不起生活的担子,他们的妙手,也刨不出土里的粮食。忍饥挨饿,是生活的常态。

对于饥饿,诗人们的表述各不相同,有的含蓄,保留了最后的一丝尊严。

杨万里:

心知童仆多饥色,目断茅檐半穗烟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童仆饿,老鼠饿,致于我饿不饿,咳咳,这不重要,你懂的。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有的就很直白了,饿到发晕,顾得上肚子,就顾不上脸了。

苏辙:

急炊大饼疗饥乏

陆游:

岂惟饥索邻僧米

苏辙这个够直白了,直接以大饼入诗,这样的大白话,并不多见。陆游更加过分,向和尚索米,得亏想得出来,须知和尚的米也是化缘来的。估计大和尚心里也只有苦笑一声:从来只见和尚向施主化缘,没想到陆施主向和尚化缘了。

为什么挨饿?

肚里装满了锦绣文章的诗人们为什么还会叫饿?总结起来,无非三种:贬谪、漂泊、隐居。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贬谪的苏轼:你看你看,桃花的脸像极了五花肉片

要说诗人里最好吃的,必须是苏东坡,人家不但会吃,还会做,还能写诗。他是诗人里最会做菜的,厨子里最会写诗的。

苏轼出身名门,青年成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吃遍长安城。鲜衣怒马的苏东坡来自美食之乡的四川,一个被麻辣鲜香培养出来的重口味,又接受了京城精致讲究的珍馐美味熏陶。成长为一个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吃货。

他一生写美食的诗很多,诗中河豚、江鱼、竹笋、猪肉,甚至还有详细的做法,就是一本诗词版的菜谱。前半生在成都、长安、密州、徐州、杭州等地转悠,估计四川麻辣烫、西安羊肉泡馍、山东煎饼果子、杭州灌汤包,吃了个遍。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但是苏轼没有想到的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前半生吃的那些好吃的,要用后半生的挨饿来偿还。自乌台诗案贬谪后,饿肚子成了生活的常态。饿到什么程度?两腿打颤,面色发黄。

重楼束缚遭涧坑,两股酸辛饥肠鸣

凄凉罗浮馆,风壁颓雨砌, 黄冠常苦饥,迎客羞破袂。

不止这样,肚子里还咕咕地响,像打雷一样。

夜来饥肠如转雷,旅愁非酒不可开。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这时候再看看自己写的诗,收藏的画,越看越饿,没一个能煮来止饿

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

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到后来在海南时,饿到发晕,看到红色的东西就想到了肉。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你看这片片桃花,瓣儿大片儿薄,白里透着红,红里裹着鲜,像不像一片片飞舞的五花肉啊


看到桃花能想联到五花肉的,估计苏夫子是独一份了。苏轼的诗中,描写饥饿的就有100多首,大多是40岁以后所作。可见,饥饿的感觉,不仅留在了诗人的胃里,还刻进了诗人的骨里,写在了诗人的诗里。

但是比起一位他的前辈——杜甫,他这点饥饿都不算事儿。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流浪的杜甫:瘦,真不是因为作诗苦

公元746年的秋天,李白在一个叫饭颗山的地方遇见了杜甫,杜子美戴着斗笠,又黑又瘦。李白很困惑,写了一首诗送给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天天喝酒吃肉的李白,哪里会知道:瘦,并不是为作诗而苦。饥饿才是瘦的最主要原因。杜甫在一个叫作“饭”颗山的山下,无饭可食,真是极大的嘲讽。

杜甫的饿,与苏轼不同,苏夫子想吃肉,“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而杜甫没那么高要求,不管细粮粗粮,他只是想吃饱。吃肉,那得是过年的事。怎么能捱到过年?这才是最关键的。

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安定下来的时间很少。他不比苏东坡,苏东坡每到一处,不论官职大小,总算是个官儿,朝廷定期发放俸禄,虽然不一定能吃上肉,窝头咸菜还是能吃饱的。而杜甫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官职,只有江湖漂泊,寄人篱下。最大的困境,就是饥饿。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

对于一个在朋友家蹭吃蹭喝的人,总不好意思说主人家伙食不好,自己没有吃饱。

所以饥肠辘辘的人,看周围的一切都是饥饿的:苍鹰、乌鸦、白鸥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俊鹘无声过,饥乌下食贪。

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

但对于杜甫来说,自己的饥饿并不是那么难受。作为一个父亲,比自己饿更难受的,是自己的儿子和家人也在饿着。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最可怕的是:饥饿会带来死亡!

他最亲的人——他的小儿子,就被饥饿带走了生命。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从杜甫的诗歌中来看,他又很可能是一位素食主义者,“鳞介腥膻素不食”,诗人是不吃肉的。但这种素食主义,更多的是“贫穷限制了我的饮食”,跟“妈妈不爱吃肉”的故事一样。

因为他在另一首《赠李白》的诗里面,就写得很明白,疏食是吃不饱的。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杜甫在59岁那年,终于破戒吃了一顿好的,耒阳县令送来的煮熟的牛肉、上好的美酒。很久没吃过肉的杜甫,在牛肉和美酒的香味中放开了大吃大喝。吃惯了青菜和粗粮的肠胃受不了这么美味肥甘的食物,一夕而卒。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旧唐书》和《新唐书》对于杜甫的死因都写得很含糊,不写饱胀而死,顾全了这位贫苦而伟大诗人的最后一丝颜面。

这一年,杜甫59岁,古人说60岁是一甲子,花甲而亡,才是善终。而饿了大半辈子的杜甫,带着牛肉造成的饱胀感,在花甲之前,离开了这个世界。

湘水无声,愿天堂里没有饥饿。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隐居的陶渊明:菊花虽好,不能疗饥

陶渊明是为隐居而生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当官是为了生活,隐居才是梦想。

他在自己的诗歌里写得很明白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出仕为官,只不过因为饥饿的驱使,我心里向往的,依然是山水田园。

在官场低眉顺眼事权贵的日子越久,对自由放达的田园生活就越向往。40多岁的时候,陆陆续续吃了20年官场饭的陶渊明,在面对一个小小官吏的颐指气使时,终于大声地呼喊出了一句“岂为五斗米折腰!”,劳资不干了!爱咋咋地!

解印辞官的陶渊明,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结庐而居。

刚刚开始的时候,多少还有点积蓄,读书饮茶,举酒吟诗,生活不成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甚致还在东篱下种了一圃菊花,采一篮菊,煮一壶酒,日子过得清静而悠闲,标准的隐居生活。

但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原本不多的积蓄耗尽之后,诗人才发现,菊花虽好,不能疗饥。

看着满园争奇斗艳的菊花,陶渊明心想:种庄稼,想必跟种菊花差不多吧!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他满怀着希望,在东皋的阡陌间撒下了种子,这些种子果然没有辜负诗人的希望,没过多久就长出了绿油油的豆苗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诗人憧憬着丰收的喜欢,每天勤劳而细心的打理着这片豆苗,豆苗长得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就有点尴尬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庄稼终究不是花儿,种地是个技术活,诗人显然没有掌握到这项技术。虽然他早出晚归,累得浑身散架,但是打理不得其法,豆苗总是长不过杂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希望破灭。陶渊明也不得不开始了挨饿的生涯。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 被眠。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此时的陶渊明,寂寞,饥饿,冷。常常采一捧菊花,看着进山的那条小路,望眼欲穿:那个穿着白衣服给我送酒的人为什么还不到来?(王弘白衣送酒的故事)

没有人送酒食,家里也没有米,怎么办?

饥饿是一个强大而凶悍的敌人,在饥饿的驱使下,陶渊明不得不厚起脸皮,使出了绝招——在饭点儿去邻居家串门。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边挨饿,一边写诗,在饥饿中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饥饿掏空了诗人的肚子,却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饥饿与灵感是一对孪生子,如果一个人的肚子里装了酒肉,那则是酒囊饭袋,再也不装下优美的诗文。饥饿掏空了诗人们的肚子,却给他们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现代作家莫言曾说:

饥饿与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

而法国画家梵高也有同样饥饿的经历,他常常要绕过面包店,生恐烤面包的香味刺激到自己。饥饿带来的清醒促使他不断的创作。

饥饿带来的清醒,促使诗人们思考和创作,只有经历过饥饿洗礼的诗人,才能写出优秀的诗篇。

没有挨过饿的诗人,他们写出的诗,如同云端的楼台,水中的繁花,虽然华美,但不真实。

饿出来的诗篇,带着人间的烟火气,带着田野的泥土、高山的风雪,带着尘世的痛苦和欢乐。

中国诗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挨饿的历史,那些写出传诵千古的名句的诗人们,大多有挨饿的经历。杜甫、苏轼、陶渊明、杨万里、苏辙、陆游、刘克庄、辛弃疾、白居易、阮瑀、黄庭坚、张籍等诗人们,都不乏写饥饿的诗句。

佛家讲究修行,挨饿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阅尽世间繁华,严守本心;历经人间苦难,不改傲骨。饥饿只能让诗人更立体,让诗歌更丰满!


古代诗人生存状态:千古诗人半饿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