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 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愛上學習? 一張圖告訴你答案!

為了催促孩子學習,家長最喜歡說這些話:


考試後:“我每天在外奔波,就是為了掙多點錢,讓你能上個好學校,能讓你讀好書,以後能出人頭地,可你呢?你就考這麼點分,對得起我的辛苦嗎?”


在街上:“兒子,你看到剛剛那個掃大街的了吧,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你長大了就跟他一樣掃大街。”


在飯桌上:“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有出息了,爸媽就能依靠你過個好日子,一家人就不用擠在這小房子裡了。”


在親戚家:“你看你李哥哥,學習好,現在在北京上大學了。多好啊,能出去看看,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你就在家裡打工呆一輩子吧。”


深度好文| 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愛上學習? 一張圖告訴你答案!


你無時無刻地跟他說,希望他有一天能突然開竅,學習突飛猛進。


你又抓住一個機會:“兒子,你不好好……”


“媽,你煩不煩啊!”


你突然被打斷,卻無話可說,也感到無力。


其實,孩子不愛學習,還是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內在動機。


為孩子提供一些物質獎勵,是對孩子進行外部激勵,長久實行下來反而會削弱了孩子的內在動機。而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或者經常跟他們反覆提及,會觸發他們的逆反心理,這些都不利於孩子內在動機的培養。


什麼是孩子的學習動機或者說是內在動機?


內在動機講的是活動本身上獲得的自身的滿足和成就感。


學習動機層次體系


關於學習動機的層次排序可以用下圖表示:

深度好文| 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愛上學習? 一張圖告訴你答案!


下面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個動機體系。


1.在所有的動機種類當中,最底層的當然就是那種隨波逐流完全沒動機的,不必詳細討論。


2.往上一層,稍微好點兒的,就是為了避開外界的物理性懲罰和贏得外界的物理性獎勵而形成的動機。


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小學和初中,原本沒有動機的學生被父母的物質性獎懲所牽引,產生一點很低級的學習動機。


3.根據行為學派和其他學派的一些研究呢,其中追求獎勵的動機效果又要好於避免懲罰。但是總的來講,屬於比較底層的動機,而且僅限於小學和初中低年級階段,稍大一點——比如高中生——就不吃這一套了。


4.再往上一層,就是出於狹小的道德和責任而形成的動機,比如我父母為我付出的太多心血,我不得不好好學習報答他們,否則就對不起他們。


5.再往上一層,就是為了他人的評價而形成的動機,別人認為你怎麼樣,別人是否尊重你等等。這種動機,俗稱裝X。


6.再往上一層,為了改善自我的命運,為了自我的成就形成的動機。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人讀書的最核心動機就在這裡。


7.再往上一層,自我評價與自我認可。這是關於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你對自己是否滿意。所謂“遇見最好的自己”,“不要讓未來的你,厭惡現在的自己”,諸如此類的東西都是自我評價與認可的某種形式。


8.再往上一層,小規模的聯繫與意義,是指為了改善一個家族、村落等一個小人際群體的命運,而形成的動機。比如很多電影和動漫裡面的劇情,主人公揹負著家族的命運,村落的命運而努力地做某件事。


9.再往上一層,為了改變一個巨大的社會,改變世界而形成的動機。比如周恩來,他說我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又比如喬布斯,他的座右銘是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因此而學習而工作。


10.再往上一層,就是純粹為了知識和事情本身的樂趣而學習。絕大部分的頂級科學家,學霸,頂級企業家工作狂,等等都是如此。


上面的動機體系並不是絕對化的,有些臨近的部分會有浮動變化。但是總的來講,最頂層的最好,越底層的越差,7、8、9當然比1、2、3強。


深度好文| 如何讓孩子放下手機、愛上學習? 一張圖告訴你答案!


家長最常用的動機激發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經常利用第2和第3層動機來推動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認真學習,好好考試,你如果考到第X名,就給你買個你最想要的遙控飛機!”

“這個字你怎麼又寫錯了,回去寫十遍加深印象!“

“都幾點了,這點兒作業還沒寫完,別邊寫邊玩了,抓緊時間!”


獎勵、懲罰、監督催促……這種被我們俗稱為“胡蘿蔔+大棒”的模式,真的發揮作用了嗎?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愛德華·德西通過索瑪立方塊(一種類似“七巧板”的立體積木拼圖)實驗證明了這樣一個結論。


他把大學生分為A組和B組,兩組成員每天參加一小時的實驗,連續3天。


第一天,兩組成員按圖片1拼立方塊。

第二天,兩組成員按照圖片2拼立方塊,並且,A組成員完成後可以得到獎勵,B組沒有獎勵。

第三天,兩組成員按照圖片3拼立方塊,兩組都沒有獎勵。


根據觀察:

第一天,兩組成員的表現沒有差別。

第二天,獲得獎勵的A組成員表現更加積極。

第三天,A組成員的拼圖興趣卻明顯降低了。


心理學家的研究同我們的預期出現了相反的結論:外部獎勵並不能激勵人們對於工作的興趣,反而降低了人們的內部驅動力。


人們會覺得“我做這件事是為了獎勵,而不是為了興趣”,因而當獎勵無法持續增長以使得它的額度對行為主體始終具有吸引力,人們對於做事本身的積極性便逐漸消失了。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們學習只是為了爸爸媽媽給予的物質獎勵(如考試考到XX成績就買新玩具),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與滿足,那麼他們是否仍能自願地、持續地付出努力?


再來看看反面,對於錯誤進行處罰,會發生什麼?

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美國一所幼兒園為了促使家長們放學時按時將孩子接走,推出了一項政策:若家長未及時將孩子接走,就對家長罰款3美元,結果遲接現象不降反增。

因為家長們覺得:既然我已經交了罰款,遲接就可以理所應當,老師多照看一會兒孩子是我付費購買的服務,我對於老師的加班,並不會有什麼內疚。


這就是懲罰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人把心思放在如何應對懲罰、逃避懲罰,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行為。


有些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先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掩蓋、推脫、偽造。若實在逃避不了,也無非是檢討書、隔離禁閉、罰寫罰站,或是一頓打,至於內心深處的悔意,可能早已拋之腦後。


可見,外部的獎勵與責罰,即“胡蘿蔔+大棒”模式,雖然在短期內能夠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對於人的內驅力來說,卻往往起到負面作用。


很顯然,越是靠近上層的動機就是越好的,最底下的最差。但上述僅僅是理論排序,在實踐操作當中,有很多動機雖然看起來很好,卻是一般人用不了的,就如水月鏡花,也沒法培養,我們現實中經常使用的學習動機無非3個:


1.第10層:知識狂熱


2.第6層:自我命運改變


3.第5層:追逐外界評價(裝X)


1.知識狂熱


一個美國高中生,在一個明亮的秋天,他花了一週時間學習物理當中的電學部分,看了好幾本書,並做了一些作業。在那一段時間裡,他很熟悉這個基本的電學公式:

I=U/R

電流=電壓/電阻

以及一些其他的公式,和複雜的衍生電流知識。


過了一段時間,到了冬天。他的物理學開始進入其他章節的學習,電學方面的知識開始淡忘,複雜的公式記不住了,衍生情況邏輯混淆了,他產生了一種感覺:學了以後都忘了,白學了。


然而他沒有意識到,雖然複雜的東西忘記了,但是電學的最基本公式,那個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I=U/R,他並沒有忘記。在他認為自己什麼都沒記住的時候,他只是忘記了有些東西自己沒有忘記。


到了深冬時候,天氣變得非常冷。他在住校,寢室是有暖氣供暖的,但是他們寢室的供暖好像有些問題,比別的寢室要冷一些。他向學校報告問題,學校告知,要兩週後才能檢修。但是他受不了了,要冷死了。於是他決定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


他開始思考,同樣是一根總的供暖管道,為什麼別的寢室很暖和,我的寢室很冷?出了什麼問題?


在這個瞬間,他的大腦突然一閃,腦海了一個公式跳了出來:

I=U/R

電流=電壓/電阻


接著,另外一個公式也自動跳了出來:

暖氣流=氣壓/氣阻


這個公式是他自己的靈感。於是他大膽推斷:總氣壓是一定的,那麼肯定是氣阻出了問題。於是他去檢查了寢室供暖管道,發現管道里果然堵塞了很多雜物,一些舊報紙和灰塵之類的。於是他把這些雜物清除掉,果然,供暖效果變好了。


這個案例其實也是一個聯想性學習的案例,只不過主人公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才由外部環境出發產生的聯想。當他產生了這個聯想之後,得到的不僅是實際的效用——寢室變暖和了,

還有一種大腦思維上的快感。這種快感則會轉化成對知識探求的動力。


2.自我命運改變


北京文科狀元熊宇昂在採訪中說:“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而像我這種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


人們意識到“寒門再難出貴子”,中國的階級固化越來越明顯。這段話刺痛了社會底層的平民。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通達的人脈,每天辛勤的勞作,心中對美好生活有著憧憬與嚮往,而這段話無疑給了他們重重一擊。


然而這時怨天尤人沒有任何用,憤憤不平也改變不了現狀。有一部分人就此認了命,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但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努力學習,堅持不懈,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跨越了階級的鴻溝!


因為他們懂得: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只要你還在努力,人生就有無限的可能。


3.獲取較高的外界評價


雖然為了裝逼而學習是二流的,但畢竟也有用,比絕大多數沒動機的要強多了。而且從數量上看,能夠純粹為知識而學習的人很少,為裝逼而學習的人卻很多。


對於青春期的男生來說,體會過裝逼成功的滋味後,其他事物都覺得寡然無味(可能美女除外),正所謂——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男生們相互切磋,彼此裝逼的套路都很熟悉,偶然對視一眼,會心一笑,有道是——


“曾經裝逼很成功,心有靈犀一點通”。


初中時期,我自己就曾經有過一段以裝逼為第一動機的讀書經歷。猶記得小學時,大家都在拍洋畫、打彈珠、收集卡片之類,我左手七龍珠漫畫,右手乒乓球拍,混跡其間,在非重點小學班級成績10名左右,毫無特色。


到了初中以後,青春期帶來了一股“我要裝逼”的洪荒之力,覺得人生的意義莫過於此——


打籃球的時候很多女生在看,於是我決定練習轉身過人風車上籃;

打星際爭霸的時候男生們很激動,於是我狂飆APM到200+;

最終,經過班主任手持鐵尺虎虎生風,在班級裡溫柔又殘暴的引導後,同學們一致認為,還是成績好的最屌!於是我奮發學習,從初一時候班級10名左右,一路狂飆到初三的12次月考11次年級第一,還有一次因為改卷錯誤多扣一分而年級第二。


裝逼之所以成為一種偉大的動機,是因為它有深刻的生理基礎。高級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在進入青春期以後,各種激素帶動身體和大腦思想發生深刻的變化。在人類來講,大約是初中和高中時期,尤其集中在初中後期和高中前期。


所以,家長朋友們,怎麼激發他們,你應該很清楚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