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顺热衷山村改名,漫谈山村乡愁文化

不久前从温州回泰顺老家,发现老家水车洋村名被改,于是写了《关于泰顺县很多村名被改,一个泰商给县委书记的一封公开信》,反应热烈。但是没有效果,村名估计很难再回到水车洋了。因为一些人只能等着风头过去。

今年泰顺被改村名多达几十个。我前几天又回了一次泰顺,发现有关部门不仅仅热衷改名,却不热心山村教育,山村孩子命运堪忧。

像我老家水车洋,乾隆九年迁基就开始使用,我小时候一直在水车洋小学读书,初中去五公里外的卢黎读书,非常方便。

几十年过去,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大山里的山村除了人口出门打工增加,盖了一些房子,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老生活。因此我也常常回去看看,感受乡愁。

从泰顺热衷山村改名,漫谈山村乡愁文化

水车洋村与夏家山的合并,被改名山水村,夏家山隔壁的塔头被合并几十里外的三魁张宅,中间隔了N个村与几个乡,不仅乡愁与文化传承嘎然而止,老百姓办事也更加不方便。

更发愁的事,水车洋小学、夏家山小学、塔头小学......等一大批山村小学,前几年也被取消了。现在水车洋常住人口650多人的孩子,要去30华里外的三魁读书,父母带着孩子去三魁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农耕活动只能停止。而保留了的为数不多小学,如卢黎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现在都是向城市倾斜,学生也越来越少,只有家庭困难的学生留在家门口,富裕家庭则把孩子送进县城,但是学生虽然不多,每个村还是有很多贫困的孩子,但是还是需要家门口有学校。

从泰顺热衷山村改名,漫谈山村乡愁文化

我这张得过国际摄影比赛银牌奖的作品《山村运动会》就是拍自1981年水车洋小学的课余活动情景,我整个小学的五年都在这里读书,虽然一个班级有多个年纪的学生,一个学校只有二个老师,但是我非常幸福,没有这个学校,按照我当时的家庭情况,我不可能有条件去外地读书,因此我只能在家里砍柴干活,也就没有今天,知识改变命运,我是深有体会。但是现在学校已经变成村委办公室了,令人唏嘘。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水车洋小学,学生下课后在游玩。

从泰顺热衷山村改名,漫谈山村乡愁文化

这是1980或者1981年,水车洋通车仪式,水车洋学生放假半天,去上山采集野花欢迎通车,发表在《浙江日报》上,也是我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处女作。

从泰顺热衷山村改名,漫谈山村乡愁文化

我记得有一个真实故事,日本北海道有一个小镇,已经很少有人坐车,但是有一个学生每天要坐车上下课,所以一列火车为了她的上下课,每天都在这个火车站停,直到她读书毕业,她毕业后,火车站做了一个仪式,全世界很多媒体都报道,为这件暖心的事动容。

古话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有关部门要时时刻刻为了百姓生活,心中装满人民,世界一定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