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執甲勇滅“疫”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各地4萬餘名醫務人員白衣執甲,聞令而動,逆行千里支援武漢,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蹟,湧現出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奮進的抗疫英雄故事。

在近日公佈的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506名先進個人名單中,霍山籍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研究員王燕森名列其中,他所帶領的中日友好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也獲得“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4月2日22時許,中日友好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王燕森,協調完一批重症病人的轉運工作,回到駐地,顧不上吃晚飯就用微信和家鄉霍山縣醫院院長潘家東交流當前的防控心得。

王燕森的老家在霍山,畢業後留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工作。因為關心家鄉的醫療衛生事業,他經常帶隊回家鄉舉行義診活動。雖然身在武漢,但時刻牽掛家鄉的抗疫,“武漢是全國抗疫一線,這裡的工作經驗對家鄉的疫情防控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勇做最早援鄂的“國家隊”

2月1日14時30分,接到再次組派醫療隊赴武漢的消息後,王燕森主動參戰,回家匆匆收拾了一下行裝,顧不上抱一抱還在襁褓中的兒子,便登上了去武漢的飛機。“我們是最早援鄂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之一,目前我們醫院總共來了6批醫療隊共164人,我是醫院的總聯絡員。”

被譽為戰役中的“生命之舟”的方艙醫院緊隨著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迅速建成啟用。16家方艙醫院實際開放床位13000多張,累計收治患者12000人。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1/4在方艙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心理干預和健康宣教。

初到武漢,就是一場和疫情的“遭遇戰”。王燕森他們這支由36人組成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普遍年輕,大部分都是“85後”、“90後”。首站進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接診收治來自武漢市洪山區、東西湖區、青山區等居家隔離的武漢本地輕症患者。第一天就收治了217名患者,後來陸續有近500名確診的輕症患者。

當時武漢醫療條件相對不完善,許多防護物資和醫療用品十分緊張,都需要及時協調催促。作為緊急醫學救援隊領隊,王燕森每天都要接打無數個電話,收復幾百條信息,神經時刻都繃緊了弦。

2月4日16時50分,醫療隊長任景怡帶著10名醫生準時進艙。隊員們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按照規定,醫務人員進病區必須要穿上能防護到膝蓋的長鞋套,但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當時還沒有。

病人即將進艙,怎麼辦?隨隊的院感專家只好拿黃色垃圾袋綁在隊員們的腿上,外面罩上短鞋套,再用透明膠帶一層層纏緊。“當時送他們進艙的鏡頭我能記一輩子。”王燕森細心地幫每一個入艙隊員整理好防護裝備。“那些年輕的背影,雖然每個人內心都有對病毒感染的恐懼,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怯懦,他們是真正逆行的英雄。”

之後的一個多月,像是“持久戰”。隨著防控力度的加強,病人的數量也在持續高位遞增。一有病人出院,病床馬上就會填滿。“我經歷過2003年的抗擊非典,對長時間作戰中保持工作狀態感觸更深。天天穿著防護服進病房,消耗的體力、精力非常大,胸悶氣喘,分分秒秒都像在呼吸困難的桑拿房一樣。”王燕森說。

進入3月下旬,大部分重症患者的病情平穩下來,病人數量開始下降,戰疫開始進入最後的決勝階段。王燕森帶領團隊又從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轉戰到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方艙醫院順利休艙之後,因為醫院重症醫療團隊人員不足,他和團隊又毅然主動加入重症團隊,繼續救治危重症患者。日前又接到指揮部命令,需要中日友好醫院堅持到最後撤離,他們是這場戰役真正的“後衛師”。

牽掛最不可觸摸的“軟肋”

“親愛的小毛豆,今天你已經100天了,真心為你高興啊。爸爸去了另一個城市工作,這個城市叫武漢,一個被新冠肺炎籠罩,卻遍地英雄的城市。”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2月14日夜,一個風雪交加之夜,在方艙醫院忙碌了一整天的王燕森回到駐地,想起當天兒子正好滿100天,情不自禁地給遠方的孩子寫了一封信。“作為爸爸,嘴上不說,心裡卻愛你愛得深沉。第一次見面,你那雙炯炯有神的雙眸就將我融化。自此,我深知,自己將有一個不容任何人觸摸的軟肋。”

在武漢戰疫一線日夜奮戰,王燕森內心最牽掛的就是還在襁褓中的兒子小毛豆。“明知道這般思念,意拳拳,情盼全。唯有全心投入防控的戰鬥,早日取得勝利,才能圓了這般思念。”

因為愛,所以選擇離開。因為愛,所以奔赴武漢。這裡疫情肆虐,被感染的患者每天都在增長。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醫務工作者,王燕森豈能視而不見,享受小家之樂,不顧大家之危。他和周圍的160多位同事與全國其他省市的援鄂抗疫醫務工作者是這個城市最後的防線。

甘當最後撤出的“後衛師”

據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3月30日通報,截至29日24時,全省仍在院治療新冠肺炎患者1733例,其中重症427例、危重症174例,均在定點醫療機構接受隔離治療。這些帶有基礎病、合併症的重症、疑難、危重病人,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中日友好醫院作為“國家隊”,救治這些危重病人,降低病亡率是他們當前最緊急的任務。

從3月17日開始,各地援鄂醫療隊開始陸續撤離。接國家衛健委指令,4月6日,北京的其他國家醫療隊也將撤回,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協和醫院還要繼續堅守。他們真正是這場戰役最後的“後衛師”。

“通過我們的努力,許多的生命再次見到陽光,這讓我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王燕森難得露出燦爛的笑容。

“我從家裡出發的時候,孩子才兩個多月。老母親從老家霍山不遠千里趕來北京給我們帶孩子。家人毫無怨言的支持和日夜不捨的牽掛,是我在這裡堅持到最終勝利的最大動力。而祖國的強大,是所有在一線戰鬥的醫務人員戰勝此次疫情最強有力的信心來源。”

“我出生、成長在大別山紅色老區霍山縣,家鄉的無數先輩志士都曾為偉大的祖國奉獻過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的身上仍然奔流著他們的熱血,燃燒著他們的精神。而這次援鄂經歷,更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有著深厚霍山紅色基因的黨員,永遠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王燕森說。

和王燕森一樣,霍山縣醫院、中醫院也先後派出了4名醫護人員參與武漢戰“疫”。因為責任和擔當,這些白衣執甲的勇士逆行,衝向疫情阻擊戰的各個戰場,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陳 波 鄭 昕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