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笔“显忠”落忻州市岢岚

宋徽宗御笔“显忠”落忻州市岢岚


折御卿为北宋名将,折德扆次子,折氏家族第5代将领。在平灭北汉与抗击契丹的战斗中,曾屡立战功。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太原,三月折御卿与监军尹宪攻岚州;四月攻岚州,灭北汉千余众;后又破岢岚军,杀戮甚众,擒军使折令图以献;继而又大败岚州,杀宪州刺史霍翊,擒夔州节度使马延忠等七人。五月初,北汉主刘继元向宋投降。折御卿在平灭北汉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平兴国五年(980),折御卿拜为永安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契丹3万骑从高阳、雁门、府州三路犯宋。进攻府州的一路人马被折御卿在新泽寨阻击,大获全胜,斩首七百级,擒酋长百余人。至道元年(995)正月,契丹大将韩德威纠结党项勒浪、嵬族十六部落首领马斡等进犯府州,在子河汊被折御卿重创,斩首五千级,获马千匹,契丹将号突厥太尉、司徒、舍利死者二十余人,擒其吐浑一人,大将韩德威仅以身免。同年12月韩德威复来进犯,御卿抱病统军出战。当母亲知儿带病出征,秘密派人去接儿子回家治病,御卿却说:“边寇未灭,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第二天就病殁军中,年仅三十八岁。宋太宗闻知“痛悼久之”,折御卿成为宋代军将“忠勇”的典范,“公忠体国”的英雄。为此,宋朝曾在岚州宜芳县为立庙奉祀,“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2〕(见图1)”。

折御卿为府州人,宋太宗为何在宜芳为其立祠?而今“宜芳”又在何地?御卿逝于至道元年(995),至崇宁二年(1103)相隔107年,宋徽宗又为何为御卿赐庙额“显忠”?

考宜芳县,《旧唐书·地理志》:“岚谷,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长安三年,分宜芳于岢岚军旧军置岚谷县。”由此可见,古之岚谷亦为岢岚,岚谷是宜芳北部的一部分。折御卿虽为府州人知府州,但平灭北汉,功在岚州、岢岚一带。故立折御卿祠庙于宜芳,今之岢岚也。

折可适,北宋岢岚军人(今山西岢岚),他年少入职,未冠有勇,文武双全,骑射超群。

其父折克隽去世后,折可适出守乌波川把截堡。

元丰四年(1081),宋军出动五路大军征讨西夏,折可适从征,收复了米脂城。在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境内)护送军粮时,击败来犯敌军。河东兵因为缺粮,谋为兵变。折可适得知后及时制止。元祐六年(1091),夏兵五千屯于尾丁硙,折可适率兵六千出击,夏人五千兵马尽皆丧命:接着又急速前进,又破前方守将;回军途中,折可适料定后有追兵,半路设伏,大败夏军,西夏梁太后越山而逃,辎重多弃。三次战斗,大获全胜。朝廷奖励丰厚,连续升任环庆路兵马都监、泾原路第三将,又知宁州(今甘肃宁县)、岷州(今甘肃西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官衔皇城使。元符元年(1098),西夏大首领嵬名阿埋、监军味勤都通窥探宋边。折可适侦知后,半夜发动袭击,俘获嵬名阿埋所部三千余人。此次战役,折可适夺取了宋军战略高地天都山,宋哲宗特准御前受俘,百官称贺。折可适官升西上閤门使,洺州防御使,泾原路兵马钤辖,又升东上閤门使。折可适以所得天都山地筑临羌寨、建南安州,朝廷令折可适知州事兼安抚使。折可适在此守卫七年,争取当地蕃族丁壮入伍,守住了宋朝最靠近西夏都城的这块前沿阵地。在这之后,折可适升到了一个中级武将的地位,官阶为明州观察使,职务为泾原路副使、都总管,达到了与府州折氏世袭知州同等的地位。

建中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继任后,便于崇宁二年(1103)五月为折御卿“赐庙额‘显忠’”。一者是对折氏家族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忠于大宋,保家卫国,建立丰功伟绩之赞扬和褒奖,二者也是对折可适三十余年浴血在外、镇守边陲的爱国主义精神之肯定和激励。

大宋皇朝给折御卿“赐庙额‘显忠’”,既是折家的光彩,也是岢岚人的骄傲。


宋徽宗御笔“显忠”落忻州市岢岚

文献参考

〔1〕[清] 徐松. 宋会要辑稿〔M〕(礼二0之一·六八).第二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848页。

一、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错,泾源经略安抚使比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小,是降了,不是升了。

二、折可适不是折家最高官,最高为折彦质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正二品。

三、崇宁二年(1103)五月之后的折可适事迹不应该写,它与宋徽宗赐庙额“显忠”没有关系。

四、对于契丹不能与北汉一样用平灭,后者是反分裂战争,前者是民族战争,对契丹用抗击为好。

五、西夏与折家为敌,主要在元昊立帝后,御卿时主要北汉,契丹次之。所以其家属当时应在府州。

六、彭图读史随笔之五《河曲与宜芳县》中写到:“同属宜芳县的还有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何许人也,竟引其文作依据?

七、临摹统称摸仿,但用摸仿有点俗,用临墓较好。临为看上写,摹为蒙上透明纸写。

八、正文“叟”金体和“廋”金体之“叟”、“廋”均错,应为“瘦”金体。“瘦”金体为宋徽宗首创。说法误为说“发”。

仅供参考。

作者:赵德荣 太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