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筆“顯忠”落忻州市岢嵐

宋徽宗御筆“顯忠”落忻州市岢嵐


折御卿為北宋名將,折德扆次子,折氏家族第5代將領。在平滅北漢與抗擊契丹的戰鬥中,曾屢立戰功。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太原,三月折御卿與監軍尹憲攻嵐州;四月攻嵐州,滅北漢千餘眾;後又破岢嵐軍,殺戮甚眾,擒軍使折令圖以獻;繼而又大敗嵐州,殺憲州刺史霍翊,擒夔州節度使馬延忠等七人。五月初,北漢主劉繼元向宋投降。折御卿在平滅北漢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太平興國五年(980),折御卿拜為永安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契丹3萬騎從高陽、雁門、府州三路犯宋。進攻府州的一路人馬被折御卿在新澤寨阻擊,大獲全勝,斬首七百級,擒酋長百餘人。至道元年(995)正月,契丹大將韓德威糾結黨項勒浪、嵬族十六部落首領馬斡等進犯府州,在子河汊被折御卿重創,斬首五千級,獲馬千匹,契丹將號突厥太尉、司徒、舍利死者二十餘人,擒其吐渾一人,大將韓德威僅以身免。同年12月韓德威復來進犯,御卿抱病統軍出戰。當母親知兒帶病出徵,秘密派人去接兒子回家治病,御卿卻說:“邊寇未滅,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第二天就病歿軍中,年僅三十八歲。宋太宗聞知“痛悼久之”,折御卿成為宋代軍將“忠勇”的典範,“公忠體國”的英雄。為此,宋朝曾在嵐州宜芳縣為立廟奉祀,“徽宗崇寧二年五月,賜廟額‘顯忠’〔2〕(見圖1)”。

折御卿為府州人,宋太宗為何在宜芳為其立祠?而今“宜芳”又在何地?御卿逝於至道元年(995),至崇寧二年(1103)相隔107年,宋徽宗又為何為御卿賜廟額“顯忠”?

考宜芳縣,《舊唐書·地理志》:“嵐谷,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於岢嵐軍舊軍置嵐谷縣。”由此可見,古之嵐谷亦為岢嵐,嵐谷是宜芳北部的一部分。折御卿雖為府州人知府州,但平滅北漢,功在嵐州、岢嵐一帶。故立折御卿祠廟於宜芳,今之岢嵐也。

折可適,北宋岢嵐軍人(今山西岢嵐),他年少入職,未冠有勇,文武雙全,騎射超群。

其父折克雋去世後,折可適出守烏波川把截堡。

元豐四年(1081),宋軍出動五路大軍征討西夏,折可適從徵,收復了米脂城。在安定堡(今陝西子長縣境內)護送軍糧時,擊敗來犯敵軍。河東兵因為缺糧,謀為兵變。折可適得知後及時制止。元祐六年(1091),夏兵五千屯於尾丁磑,折可適率兵六千出擊,夏人五千兵馬盡皆喪命:接著又急速前進,又破前方守將;回軍途中,折可適料定後有追兵,半路設伏,大敗夏軍,西夏梁太后越山而逃,輜重多棄。三次戰鬥,大獲全勝。朝廷獎勵豐厚,連續升任環慶路兵馬都監、涇原路第三將,又知寧州(今甘肅寧縣)、岷州(今甘肅西和)、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官銜皇城使。元符元年(1098),西夏大首領嵬名阿埋、監軍味勤都通窺探宋邊。折可適偵知後,半夜發動襲擊,俘獲嵬名阿埋所部三千餘人。此次戰役,折可適奪取了宋軍戰略高地天都山,宋哲宗特准御前受俘,百官稱賀。折可適官升西上閤門使,洺州防禦使,涇原路兵馬鈐轄,又升東上閤門使。折可適以所得天都山地築臨羌寨、建南安州,朝廷令折可適知州事兼安撫使。折可適在此守衛七年,爭取當地蕃族丁壯入伍,守住了宋朝最靠近西夏都城的這塊前沿陣地。在這之後,折可適升到了一箇中級武將的地位,官階為明州觀察使,職務為涇原路副使、都總管,達到了與府州折氏世襲知州同等的地位。

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徽宗繼任後,便於崇寧二年(1103)五月為折御卿“賜廟額‘顯忠’”。一者是對摺氏家族不忘初心,始終如一,忠於大宋,保家衛國,建立豐功偉績之讚揚和褒獎,二者也是對摺可適三十餘年浴血在外、鎮守邊陲的愛國主義精神之肯定和激勵。

大宋皇朝給折御卿“賜廟額‘顯忠’”,既是折家的光彩,也是岢嵐人的驕傲。


宋徽宗御筆“顯忠”落忻州市岢嵐

文獻參考

〔1〕[清] 徐松. 宋會要輯稿〔M〕(禮二0之一·六八).第二十冊。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848頁。

一、1105年可適再升為涇源經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渭州。錯,涇源經略安撫使比武安軍節度觀察留後小,是降了,不是升了。

二、折可適不是折家最高官,最高為折彥質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正二品。

三、崇寧二年(1103)五月之後的折可適事蹟不應該寫,它與宋徽宗賜廟額“顯忠”沒有關係。

四、對於契丹不能與北漢一樣用平滅,後者是反分裂戰爭,前者是民族戰爭,對契丹用抗擊為好。

五、西夏與折家為敵,主要在元昊立帝后,御卿時主要北漢,契丹次之。所以其家屬當時應在府州。

六、彭圖讀史隨筆之五《河曲與宜芳縣》中寫到:“同屬宜芳縣的還有嵐谷縣,即今岢嵐縣。”何許人也,竟引其文作依據?

七、臨摹統稱摸仿,但用摸仿有點俗,用臨墓較好。臨為看上寫,摹為蒙上透明紙寫。

八、正文“叟”金體和“廋”金體之“叟”、“廋”均錯,應為“瘦”金體。“瘦”金體為宋徽宗首創。說法誤為說“發”。

僅供參考。

作者:趙德榮 太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