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在商王朝约600年的历史中,盘庚将王都由奄迁到殷是一个转折点。“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自盘庚迁殷以后,商代奴隶制国家得到了复兴,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对发展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为青铜文化向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历史学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将商王朝划分为两段时期:从汤建国至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前半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称为后半期。

盘庚在奄都连哄带吓地说服了反对迁都的臣民以后,大约在公元前1320年至前1300年间的某一年将王都迁至殷。

盘庚营建新王都比较节俭,这样又引起了王室贵族们的不满。这些人原来就反对迁都,现在看见新王都一切都很简陋,虽然勉强可以居住,总不如在奄都时那么舒服,于是,又开始散布不满的流言。

因为这些王室贵族中有许多人是在朝廷中担任职务的老臣,他们的言行对人民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自盘庚迁到殷以后,不少臣服于商王朝的诸侯、方国和部落酋长都前来进贡朝贺。

为了制止这批王室贵族们继续散布不满的言论,盘庚仍然借助于上帝祖先,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还用龟甲进行占卜。祭祀时满朝文武和一些诸侯、方伯都参加。祭祀以后,盘庚又很严肃地对这些臣僚、诸侯、方伯们训了一次话。

盘庚对王室贵族、朝中官吏和诸侯、方伯们作了告诫训话以后,又发现在人民中也吵吵嚷嚷,闹着住不惯这新都邑。盘庚暗自作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吵嚷都是由于贵族和一些官吏在煽动。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用旧有的典制去伤正法纪。

如果不用法纪来整顿,这个新王都就保不住,说不定连他自己这个商王也做不成。于是就下令,在一天的上午将朝中大小官吏召到朝廷中来,先是对他们说明:他原来派一些官员去向迁来新王都的人民讲明,为什么要由奄都迁来这里的道理,人民都能听从王命。有的朝臣和下属官员又在人民中散布不满,煽动人民,不使他们安居。他很严厉地对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吏们给予警告。

盘庚迁殷以后,对于不安居于新王都的贵族、百官和人民作了耐心的说服,借助于上帝的神灵、龟卜的吉示,最后发出了警告,如果这些人再不安心维护王命,仍旧散布谣言,煽动人民,则要以罚惩处,收到了安居于殷的效果。王都巩固,纷乱局面扭转,克服了商王朝统治的危机。

为了巩固商族的统治地位,采取迁都,改变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不利的风气,便于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对付些反叛方国、部落的侵扰,盘庚迁殷的决定是很有远见的。他是“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

经过盘庚的迁都、整治,衰弱的商王朝又开始复兴,这为他的侄儿武丁时集中力量征伐诸方国,振兴商王朝奠定了基础。

盘庚在位28年死去,由他的弟弟小辛继王位。小辛死后由他的弟弟小乙继王位。小乙就是武丁的父亲。

小乙做了商王以后,虽然没有像他哥哥盘庚一样,为复兴商王朝继续做出有成效的贡献,但他注意了要保住先王们创立下的江山,必须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所以他对武丁的培养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小乙继位时,武丁已是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他聪明好学,有远大的志向,深得小乙的喜爱。小乙为了调查人民对商王朝的态度,观察诸侯、方伯们的动向,同时也能使武丁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成为一个安邦治国的统治者,在他死后能继位做商王,便将武丁由大邑商(殷都)派到王都以外的地方上去。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武丁先是隐居在黄河岸边,后来,经常在黄河两岸许多地方去观察人民的生活情况,接触了不少的平民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所谓的“小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使他了解到这些“小人”们生活的艰苦,劳动之不易,同时也知道了种庄稼是很艰难的。

这些是古书中说的:“命世子武丁居于河”(今本《竹书纪年》)。 “其在高宗(武丁)时,旧劳于外,爱暨小人”(《尚书·无逸》的注释说:“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

自武丁和祖甲两个商王以后情况就有变化,其原因是以后的商王没有在民间居住过。所以《尚书·无逸》中接着又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武丁处民间,不仅只与“小人”同出入,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劳,还在民间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

有一次武丁来到虞这个地方(今山西平陆一带),听说在黄河岸边不远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很有学问的贤人,此人叫做甘盘(甲骨文中称作师般),就前去拜访。

甘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隐者,在和武丁交谈中看出武丁不是个一般人,也早就知道当今商王小乙有一个太子,居住在民间,与民同出入,甘盘就问武丁是不是商王的太子?武丁为了要向甘盘求教治国之道,就以实相告。

甘盘也很敬佩武丁,就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商朝自成汤灭夏建国以来,经历了二十一王,三百余年兴衰的历史。武丁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就拜甘盘为老师,要求经常听甘盘的教诲。甘盘见武丁非常聪明,有远大抱负,根据当时形势来断定武乙一死,继位者定是武丁,就答应武丁的要求,愿意尽力辅佐武丁。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有一天武丁来到虞山(在今山西平陆与河南三门峡市之间),看到这些地方虽然村居稀少但山青水秀,景物宜人。他走到一个山岩之下,见一道涧水横断了道路,只得沿涧水逆流而上转上山岩,看见许多人在那里用木板支撑住夯筑墙堤。这些人身上穿着罪衣,脖子上都用绳子拴着,五个人或十个人又连结成一串。一看就知道是一些犯罪的刑徒,这种人叫做“胥靡”,被罚在此服劳役。

武丁向一个看管胥靡的小官打听,在这里修筑土墙作什么?那个小官说,这里有一条通往邑中的大道,因山涧水经常冲毁,现在筑一道土堤将水隔开以保护道路。武丁说他想知道这些胥靡们的情况,要找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谈谈。小官就去叫几个人来见武丁。

武丁逐一问了姓氏和一些情况,听见其中一个叫傅说的人,言语不俗,就单独和他交谈。从胥靡犯罪的情况谈到生活,由生活谈到时政。武丁说罪犯多,说明朝廷治民有失德之处,使人民不得安居而不遵法。

傅说见武丁说出王朝弊端,就大胆向武丁说出要兴利除弊的计划。武丁听了以后,非常惊服,没想到在罪人中还有如此的贤才,可是又不能马上把傅说从胥靡中解脱出来,就暗下决心,一旦继位为商王,定要设法将此人请到朝中授之以政,帮助治国。

武丁在黄河岸边一住十多年,走了不少荒野之地,了解到“小人”之疾苦,观察到了诸侯、方国的动向,后来得知他父王小乙生病,就回到王都。小乙在病中决定死后由武丁继承王位。小乙在位约21年便死去,武丁继位当了商王,他将甘盘请至朝中任命为辅政大臣。

武丁虽然即位为商王,但是按照古代的传统,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叫做“三年之丧”。为了表示是一心守孝,在这三年内的商王不得过问朝中政事,凡是国政大事皆委托于朝中的执政大臣来处理。武丁在这三年中也是照此古礼执行。

他只住在守丧的房子里,这个房子叫做“凶庐”,古书中说:“高宗谅阴,三年不言”(《论语·宪问》又《尚书·无逸》)。高宗是武丁的庙号,“谅阴”又作“亮阴”,就是指在“凶庐”里守孝。武丁在守孝期里,将朝中大事都委托于甘盘等人。

武丁在守孝的三年里,虽说不能直接过问朝中大事,但他也没有闲着,他是在“思复兴殷”,“以观国风”(《史记·殷本纪》),考虑怎样复兴商王朝和观察形势的变化,他考虑的是如何把傅说请到朝中来辅佐他治国。

如果直接采取赦免傅说胥靡,任命为相的办法,王室中的亲贵大臣和百官们一定不会同意,甚至引起反对,制造混乱。他看见这些亲贵大臣们迷信鬼神甚过王命,就决心利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获得傅说的目的。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三年守孝期满,武丁告祭天地、祖宗后,来到朝廷接受百官的朝贺,在朝贺的臣僚中也有许多臣服商王朝的诸侯、方伯和部落酋长。武丁等大家颂扬之后,说道:“朕夜得一梦,梦见上帝赐与朕一个圣人,叫傅说,上帝对孤言道,得到此人,我朝将会兴盛起来”。并把傅说的相貌叙述了一番。然后在群臣百官中一一对象,对完了后,没有一个是和傅说一样的。

武丁就问群臣应该怎样办?这批亲贵大臣们只好说只有到民间去访查,武丁就下令派使臣在百工中去寻找。没有多久就在虞山山岩修筑工地上把傅说给找了来。于是武丁召集群臣百官传梦中圣人相见。

当傅说走进朝廷以后,武丁一见就以礼相待,群臣百官们见到武丁所说相貌完全一样,也都同声相贺,祝武丁梦得圣人,武丁当时就任命傅说为相,辅佐治理朝政。傅说当然是早就心中有数,也只等这一天,面对群臣百官,誓言要尽心辅佐武丁,治理朝政。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夏商史话》作者为孟世凯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殷高宗武丁深入民间,体察疾苦,求贤治国 | 经典中国通史23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