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有哪些仁君和暴君?

王超行俠仗義


一提到印度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印度是一個神奇的國家,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距今也有5500年的歷史了,我認為印度是一個一半天堂一半地獄的國家,就像我接下來要說到的這位印度君主一樣,歷史對他的評價同樣是褒貶不一,他就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第六任君主,自稱“世界主宰”。沙·賈汗第三子奧朗則布,奧朗則布生活在莫臥兒王朝的鼎盛時期,他有著十分良好的教育水平,學識也相當淵博,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十分精通,但是他本人卻是一個比較殘暴的人。他在激烈的皇位繼承戰爭中擊敗了3個兄弟,並囚禁了父親,終於成為帝國君主。奧朗則布擁有著比較強大的治國之才,但是在早期奪取政權的手段並不十分光明。當時其父沙賈汗臥病不起,理應繼位的應該是他的哥哥達拉希科。達拉希科在當時以宗教寬容和開明的作風而遠近聞名,很多人也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作為阿克巴宗教自由政策的繼承者應當繼承皇位,但達拉希科終究不是久戰沙場的奧朗則布的對手,奧朗則布憑藉沉著、精明最終贏得了勝利。奧朗則布把達拉希科綁在一頭骯髒的小象背上在德里遊街示眾後處決。此後,他又把注意力轉向了他的二哥沙舒賈,還有最小的弟弟穆德拉。之後,奧朗則布殘忍的處決了他們,就連父親也沒有放過,被軟禁在阿格拉直至1666年去世。奧朗則布是一位十分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破壞了阿克巴在位時的宗教自由政策,執行反印度教政策,1665年加重印度教商人的關稅;1669年諭令摧毀印度教寺廟和學校;並在原址上修建新的清真寺,1679年重徵印度教徒人頭稅;1695年禁止印度教徒騎馬、乘象等。1675年以煽動暴亂罪處死錫克教領袖得格·巴哈杜爾,遭到錫克人的不斷反抗。他還恢復了非伊斯蘭教教徒人頭稅,並且在其他的稅收裡,印度教教徒所交的稅是穆斯林的兩倍,這樣的舉措無疑遭到了印度教臣民的憎恨。在我看來奧朗則布雖然擁有著比較強大的才能,但是因為不聽從民眾的想法,執意施行自己的想法和政權,最終導致強大的王朝覆滅。


ginkarry


印象中古代印度長期處於分裂之中,少有統一的王朝,然而印度卻有著少有的仁君,比如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任皇帝阿克巴。

亞洲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在最後一個皇朝中出現了兩個幾乎完美的的帝王,不但文治武功建樹非常,在個人修養上,與他們前輩和後輩相比,他們的成就罕有其匹。

君王的仁性

幼年的阿克巴凡事都要聽從仲父的命令,直到其成年,他才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和處事方法。

作為皇帝,他沒有像他的先祖一樣,惡意踐踏他國的尊嚴。相反,他善待俘虜,寬容他的仇敵。

種族博弈

印度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民族問題一直讓歷代帝王頭疼。

但在阿克巴的治理下,印度人民實現了民族的和解。

作為莫臥兒的皇帝,父親所積攢下的業績為阿克巴日後統治印度奠定了物力、財力以及人力基礎,這無疑是阿克巴的重要財富。

但作為印度本邦的人民卻排擠莫臥兒一族,因為在他們眼裡,莫臥兒並非出自印度。而這也就造成了民族之間的矛盾,也必將影響到阿克巴統一印度的腳步。

阿克巴並未激進地將印度各邦除之而後快,而是選擇了用仁慈和悲憫將他們收服,阿克巴主動和印度各邦示好以顯示融入印度的決心,對於歸順他的城邦採取優撫的措施,對於拒絕歸降的則不得不使用武力進行鎮壓,這樣以恩威並舉的手段實現他的霸業。

阿克巴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仲父既是為阿克巴付出心血的忠臣,同時也是手上染滿了敵人鮮血的“屠夫”;阿克巴的妻子為自己帶來了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乳母的背叛和妹夫率領叛軍反叛,都成為阿克巴成就霸業的障礙。

作為一代聖主,阿克巴都能將這些一一化解。其中的一些做法,時至今日依然對印度,乃至亞洲其他一些國家的治理和維護有著深遠的影響。

宗教分歧

印度是一個崇尚宗教信仰的國家,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均有著較多信眾,宗教矛盾一直是印度面臨的棘手問題。

13世紀穆斯林在印度建國,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便成為幾百年來印度長期四分五裂、戰亂頻繁的主要原因。

阿克巴與印度教公主喬達哈結合,通過政治婚姻來維繫兩個宗教之間的平衡。

阿克巴接受了在外人看來極其苛刻的條件(喬達哈的出嫁條件):一是遵循喬達哈自己的習俗和傳統,並且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逼迫她皈依他教。二是喬達哈將被允許隨身攜帶她的神像,並在她的房間內為神像供奉神龕。這些條件都被阿克巴允許了。

其次,廢除朝拜稅。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都需要朝拜,不過因為莫臥兒王朝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故穆斯林無需繳納朝拜稅。但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民就必須繳納朝拜稅,這就造成了兩個教派的緊張關係。

阿克巴通過廢除朝拜稅,贏得了印度人民的廣泛認可,這為阿克巴稱霸印度大陸奠定了宗教基礎。

在阿克巴王朝中,有著很多的非穆斯林,但阿克巴並沒有抹殺其他宗教的存在,而是推行了宗教寬容政策。

在印度奧德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阿克巴帕德莎,他是仁慈的君主,他用同樣的愛撫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他是一個聖人……讓我們用心靈讚美他!”

今天印度甚至拍了部電影《阿克巴大帝》,這部電影獲得了第54屆印度電影觀眾獎影片。


大局大曆


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前半生崇尚武力,征戰四方,後半生悔悟,宣揚佛法。統治幾乎整個的印度次大陸,被視為印度最偉大的皇帝。

孔雀王朝,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國王在行政、軍事、司法等方面都有絕對的權威。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是該王朝的創始人旃陀羅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是一位印度軍事領袖,他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後的歲月裡,征服了印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由此在印度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主要的帝國。

阿育王一生的業績可以分成對比鮮明的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主要是經過奮鬥坐穩王位和通過武力基本統一印度,在約在公元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時,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印度全境得到統一。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

電影《阿育王》劇照

他的後半生稱為“白阿育王”時代,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阿育王統治時期成為古印度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強盛時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宗教,政治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支持下統治了印度長達41年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