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名系列:"舊鎮"與"新橋"(上)

唐山地名系列:

唐山地名系列:"舊鎮"與"新橋"(上)


周景寶


(上)"舊鎮"念舊

"舊鎮"一名,初見於明代《萬曆天啟樂亭縣誌》卷十一:"樂安舊鎮,縣東北二里,即舊鎮莊。"清代《乾隆樂亭縣誌》卷十二里沿襲了這個說法,並認為《水經注》中的"濡水東南流徑樂安亭南"語內的"樂安亭",就是後來的舊鎮。到了《光緒樂亭縣誌》卷二,已經有了明確的"樂安舊鎮"條目:"《水經注》雲:'濡水分為二,北水枝出謂之小濡水,東徑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徑樂安亭南,近質水道。'縣中古蹟,此最明確。今城東北二里有舊鎮莊,俗作救陣,誤。"

翻檢《乾隆樂亭縣誌》卷五,可以知道在那個年代,舊鎮已經被訛為"救陣"了,故樂亭前賢史夢蘭在光緒初年指出"舊鎮,今誤作救陣,距城三里,分大小二莊,袁莊、柏莊、陳莊、小李莊、新立莊、溫莊、盧莊、蒙莊、牛莊等村。"

1994年10月出版的《灤河志》,在引用了《水經注》裡的那段註文後,直接註明:"樂安亭,今樂亭東北2公里"。(《灤河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2頁)史料記載酈道元的足跡所至,已遍及長城以南。也就是說,酈道元沿途考察水道變遷,或許來到過灤河下游的樂安亭。樂安亭就在今樂亭縣城東北二里的救陣片村附近,是毋庸置疑的。

灤河源於承德市豐寧縣小梁山南麓,在閃電河與界牌梁的南支源合流後進入內蒙古高原。至多倫有黑風河注入,水量增加。至大河口有吐里根河注入,水流驟變。進入中游河段,河流迂迴曲折,穿行於深山峽谷之間,彙集燕山、陰山東端眾多河流,水流湍急。經潘家口穿過長城進入唐山市境內,至遷西縣羅家屯進入下游河段。至遷安市南丘村南接納青龍河後進入灤縣,又經灤南縣繼續南流,在昌黎縣、樂亭縣之間幾經擺動後,歸入渤海。

灤河下游河道變遷的歷史,是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渤海海岸北部地區不斷上升,而使海岸線逐漸向南退卻的過程。遠的不說,僅據《水經注校證》卷十四中就有:"濡水又逕故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347頁)此條史料充分說明灤河在當年是分為兩條支流,"北水"是經過"樂安亭"之北,再循東南入海的。這條"北水"的蹤跡,今已無考。但今樂亭縣境內的二灤河,途徑後沙鋪、汀流河、薛家鋪、東徐家房子、北莊坨、井侯莊、柏莊、蒙莊、黑坨、小米莊子、段莊子等地匯入灤河岔的走向,與當年的"北水",或有重合之處。

解放後,經過區劃調整,救陣片村共有自然村8個,即柏莊、李莊、盧莊、牛莊、陳莊、溫莊、蒙莊、袁莊。1962年,柏莊、李莊、盧莊、牛莊、陳莊合併為柏莊行政村,溫莊、蒙莊、袁莊各自為行政村,屬於城關鎮。

2008年以來,地方政府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把改善城鄉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擺上重要位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讓更多百姓儘快告別簡陋平房,圓上新居夢。救陣片村實施了拆遷改造,低矮的平房土牆被高樓替代,公園廣場、綠化帶使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小區配套建設相關公共設施,也逐漸完善。

2009年春,在柏莊、蒙莊北側的灤河故道,古灤河生態公園開始修建。總投資1·2億元,佔地面積約3000畝。公園以"水系淨化、生態展示、場地遺存、記憶再生"為規劃定位,集經典風景、溼地體驗、科普教育、康體養生、休閒旅遊於一體。建設有智山、樂湖、園林綠地3大主體工程。其中智山高50米,是利用舊城改造搬遷的建築垃圾堆砌而成,成為遊人登高遠眺的縣城新制高點;樂湖水域面積22萬平方米,分別設有遊船泊靠區、棧橋聽瀾區、百荷清韻區、垂釣親水區、田園風情區5大功能區,生態公園內栽植各類喬灌木30餘萬株。為豐富公園景觀,謀劃建設了生態養殖、CS射擊娛樂等項目。

古灤河生態是利用灤河故道清淤改造而成的生態水系,全長約6000米,河道寬60至80米,兩側景觀帶各寬30米,猶如一條寬闊的玉帶將縣城和古灤河生態公園聯在一起。至2011年6月10日,古灤河暨生態水系正式開園通航。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