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风靡一时的神怪小说《鬼吹灯》中曾描述过这样一种魔花,它“本生长于西域后月氏国,可以生长在古墓中,保持尸体不腐烂,还能让尸体散发芳香。”;“花的大小如同一个大水桶,口小肚粗,花瓣卷在一起,通体翠绿,四周各有一大片血红色的叶子。”在小说中,此花名为“尸香魔芋”。神怪小说内容天马行空、荒诞不经,不过就“尸香魔芋”这种植物来说却多少算是“有的放矢”。

现实中被大家称之为“尸香魔芋”的植物主要有两种,它们都是棕榈亚纲、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别是巨魔芋和疣柄磨芋。这两种魔芋属植物的区别主要在于巨魔芋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地区,而疣柄磨芋则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省以及越南、泰国等地区。

魔芋,顾名思义即可得知它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植物。魔芋属所有植物的叶片看起来都大同小异,花的形态才是区分不同种类的主要特征。然而,并不是所有种类的魔芋都会每年开花,即便是遇到它们的花期,花期也十分短暂稍纵即逝。因此,对于魔芋属植物的分类是一件让植物学家十分棘手的事情。

1979年,我国研究天南星科植物分类学的泰斗李恒在其所著《中国植物志》第13卷中共记录了18个中国分布的魔芋属种类。然而到了1998年,李恒在对这一名录进行了修订时,把中国的魔芋属种数增加到了21种。不过,在2006年修订版的《中国植物志》则把其中的大部分归并,只收录了魔芋植物16种。


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更为神奇的是,不论哪一种魔芋其所谓的 “花”实际上都不是花,而是由包围花序的叶片状结构扩大形成。而真正的花很小,雄蕊群在上,雌蕊群在下,紧密地排列在“花”中间的轴上,而轴在顶端变成形状各异的“附属器”。

我国的疣柄磨芋因其有“疣”突的花序柄和叶柄而得名。它们喜欢潮湿的空气,肥沃而湿润的土壤,因此在产地大家往往会在背阴的灌木丛、江边草坡以及水资源丰盈的荒地等处发现疣柄磨芋的身影。

长久以来,疣柄磨芋都凭借着它那奇异的外形迷惑了绝大多数的人们。我们肉眼所见的每一棵疣柄磨芋实际上不过都是它的一片叶子罢了。看似粗壮的茎其实只是它的叶柄,看似翠绿色的叶片其实只是三裂叶。三裂叶一般片羽状分裂或二次羽状分裂,或二歧分裂后再羽状分裂,看起来就好像茂盛的叶片了。

疣柄磨芋的花和叶,终其一生也不会“相见”。每一棵新生的幼苗,在第一年芽萌发之后只长出少量鳞叶并发单叶。第二年,这棵疣柄磨芋就会在长出少量鳞叶之后,直接长出花序而不再长叶子。

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花序的长柄便“特立独行”地从地里冒了出来。实际上,这样一个花序毫无征兆地平地而起,周围还没有叶子的陪衬,让其显得十分诡谲。然后,受所处环境中的温湿度、营养成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长成不同的高度。随后,绽放成一朵呈倒立的古钟状的紫色巨花,足足能有一个水桶大小,最高能达到3米。巨花的外面上部紫色,下部绿色,饰以白色斑纹,内面深紫色。刚开放时,肉穗花序深深地躲藏在这苞片里,呈现于人们面前的只有顶部圆锥状青紫色的附属器。


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疣柄磨芋的整株花在植物学界被分别研究,它包括了粗且长的花柄、佛焰苞、肉穗花序、附属器等等。

佛焰苞,是指包裹“肉穗花序”的那一枚苞片,这个特化的苞片代替花瓣起到为花吸引传粉昆虫的作用。佛焰苞宽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漏斗形或钟形,席卷,内面下部常多疣或具线形凸起;檐部多少展开,凋萎脱落或缩存。

附属器是指“肉穗花序”上部硕大而醒目的那一部分。在“肉穗花序”的根部,才是疣柄磨芋真正的雄花或雌花。雄花的花瓣、萼片和心皮均已经退化,只剩下雄蕊;同样,雌花的花瓣、萼片和雄蕊也已经退化,只剩下雌蕊。肉穗花序直立,一般都长于佛焰苞,下部为雌花,上部能育雄花。

近距离观察即可发现,疣柄磨芋的单花其实很小。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是由几百朵小花组成的花序、佛焰苞以及附属器所组成的。因此,准确地说魔芋属的疣柄磨芋和巨魔芋拥有植物世界中最大的花序,而并不是最大的花。

最能让大家记住疣柄磨芋的原因,无外乎它的花朵散发出的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了。虽然坊间常称其为“尸香”魔芋,但它们的味道实难用“香”来形容。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它们的外国科学家曾经在著述中写到“which is reminiscent of the smell of a decomposing mammal”,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能使人联想起分解中的哺乳动物”。

在疣柄磨芋花开后的晚上,随着外界温度的下降,它们自身的体温开始上升。温度越高,疣柄磨芋花散发出的腐烂味道更为浓烈。科研人员通过热敏相机拍摄发现,此时它那极长附属器的上端温度最高,甚至要比外界温度高上好几度。疣柄磨芋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附属器“柱子”的上端周围形成了低压,把佛焰苞最基部产生的臭味通过对流强行输送到外面,使臭味传得更远。


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疣柄磨芋花“不遗余力”地传播腐烂味道是为了吸引到更多的腐食性甲虫来为它们传花授粉。

第一天晚上开花之后,疣柄磨芋会先打开它们位于肉穗花序底部的雌花。闻到味道的甲虫们纷至沓来,希望能够饱餐一顿。然而,佛焰苞光滑的内壁立即让它们滑落到了肉穗花序的底部,并且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爬出来。

第二天晚上,雌花的活性开始减退,雄花的花药则准备开始开裂。随后,开放后的雄花将金色的花粉洒落到底部被困甲虫们的身体上。几个小时之后,光滑的佛焰苞内壁开始变得粗糙起来。浑身披满花粉的甲虫一见“有机可乘”,立即便带着花粉“落荒而逃”,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为了疣柄磨芋的义务授粉者。

原来,疣柄磨芋花的“香”并不需要我们人类来欣赏。

和天南星科的大多数植物一样,疣柄磨芋全株有毒,以块茎为最毒。误食者中毒后,舌、喉会出现灼热、痒痛、肿大。不过,经过煮熟加工之后的疣柄磨芋便成为了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现代研究发现疣柄魔芋含有十六种氨基酸,十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和丰富的食物纤维,对防治糖尿病,高血压有特效。难怪据《本草纲目》记载,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人便已经在采用疣柄磨芋治病。


奇臭无比的“尸香”魔芋花


目前,疣柄磨芋的人工种植技术尚未成熟,其植株一般多见于各地的植物园,凭借着其硕大的花朵和特殊的“花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